1) combination drug
复合(复方)抗菌药
2) combination drug
复方抗菌药
3) compound recipe antibiotic to drug resistence
抗耐药菌复方抗生素
4) Chinese medicine SH-Kangdu mixture
中药复方SH-抗毒合剂
1.
Methods The food was administrated orally,which consists of 3% Chinese medicine SH-Kangdu mixture.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SH-抗毒合剂对家兔血液成份的影响。
5) Chinese medical compound of S-Kangdu mixture
中药复方S抗毒合剂
6) Chinese medicine S-Kangdu compositus
中药复方S-抗毒合剂
1.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S-Kangdu compositus on lmmunoglobulins in Rabbit;
中药复方S-抗毒合剂对家兔免疫球蛋白的影响研究
补充资料:合成抗菌药
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磺胺类(见磺胺类药)、喹诺酮类、呋喃类等。
喹诺酮类 有别于磺胺和抗生素的一类抗菌药物,其化学结构中均有4-吡啶酮-3羧酸(见图)。这类药物的特点是:抗菌活性强;细菌对这类药物和其他类抗生素之间无交叉耐药性;对质粒介导的耐药菌有高效,对染色体介导的耐药菌有不同程度的活性;可口服和注射给药;吸收好,体内分布广;不良反应小,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用药比较安全。根据发现年代,可把这类药物分为三代。
喹诺酮类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在细菌细胞中,DNA螺旋酶负责维持细菌染色体于负性超螺旋形式,这样,DNA复制后才能行使染色体的全部重要功能。DNA螺旋酶由亚基A和B组成。两种亚基与DNA结合,水解ATP,形成负性超扭曲。抑制任一亚基都会影响负性超扭曲的活性。目前认为:喹诺酮类选择性抑制亚基A,形成有机酸-螺旋酶-DNA复合物,这种复合物或阻断DNA复制点,或抑制 DNA运动,或对两者均有影响。许多观察表明,DNA螺旋酶可能不是喹诺酮类唯一的作用靶位。进一步研究提示:萘啶酸在细菌细胞中的第二靶位可能是信使RNA。
萘啶酸 于1962年美国报道的第一种喹诺酮类药物。仅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有效。口服易吸收,体内易被降解为无抗药活性产物,经尿排泄。主要用于泌尿系感染,也可用于胆囊炎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较大,易产生耐药性。属于第一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还有喹酸、新酸和吡咯酸。
吡哌酸 第二代喹诺酮类中较成熟的品种,1974年报道,抗菌谱较广,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肠杆菌、柠檬杆菌、变形杆菌)均有作用。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泛,在体内几乎不被代谢,大部分在尿中以原形药物排出,血中浓度明显低于萘啶酸。主要用于难治性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盂炎、膀胱炎、尿道炎,还可用于肠道及五官科感染,特别是对抗生素耐药菌引起的感染疗效较好。吡哌酸毒性低,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小,大剂量可产生胃肠道反应,停药后即消失。
氟哌酸 80年代出现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与已有的喹诺酮类相比,其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更强。对细菌呈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的作用强于第一、二代喹诺酮类。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TMP联合呈协同抗菌作用。与抗真菌药康酮唑合用,对真菌呈高度活性。口服吸收迅速,但吸收程度低,血浓度低,体内分布较好,体内几乎不被代谢,尿中药物浓度和排泄率高,连续给药无蓄积现象。
临床可用于尿道、胆道、肠道感染,对耐药菌和多价耐药菌引起的上述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毒副反应轻微,主要为胃肠道症状。
环丙氟哌酸 也属于第三代药物。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淋球菌、脆性厌氧菌、肠杆菌科、绿脓杆菌、流感杆菌等具有强大抗菌作用,其体外抗菌活性强于氟哌酸、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肺军团菌和菌质体具有较强抗菌活性,对多价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有效。口服或注射给药,作用持久,体内分布广泛。今后可能成为治疗假单孢菌感染、并发性软组织感染、难治的慢性囊性纤维化(肺部)感染、胃和关节等感染的特效药物。
呋喃类药 属硝基杂环类药物,40年代初用作化疗药物,已合成数千种化合物。具有抗菌谱广、性质稳定、服用方便、合成较易等优点。目前使用的呋喃类药物有10余种,较常用的是:呋喃巯唑酮、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和呋喃妥因。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系干扰细菌体内氧化还原酶系统,使细菌代谢紊乱。这类药物的主要特点是细菌对它们不易产生耐药性和交叉耐药性,与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之间也不易产生交叉耐药性。口服吸收后大部分在体内迅速破坏,部分以原形自尿中排出,血中浓度很低,一般不易达到有效浓度,故不适用于抗全身性感染。临床一般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肠道感染以及作外用消毒剂。1972年,中国开始用呋喃唑酮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据报道近期疗效较好。呋喃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头痛等,一般在减量后消失,偶尔发生过敏性皮疹,应立即停药。较大剂量可抑制精子发生,引起低血压。有先天性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的病人可发生溶血性贫血。呋喃西林还可致末梢神经炎。
硝基咪唑类药物 甲硝唑(甲硝哒唑,灭滴灵)为人工合成的硝基咪唑类化合物。对各种专性厌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对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及微需氧菌无作用。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甲硝唑扩散进入需氧菌和厌氧菌程度相似,但在需氧菌中,仍保持原形,而在厌氧菌中,甲硝哒唑降解,结果细胞内原形药物浓度下降,细胞内外形成浓度梯度,促进厌氧菌对药物的摄取。同时,甲硝哒唑的降解产物抑制DNA合成,导致细菌死亡。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组织分布广泛,60~70%的药物以原形由尿排出。临床主要用于阴道滴虫病、阿米巴病、雅尔氏鞭毛虫病等,是治疗和预防厌氧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毒副作用主要有胃肠道反应,偶有白细胞减少,长疗程大剂量使用可有外周神经病症状等。早期妊娠者慎用,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者禁用。
其他具有抗厌氧菌作用的硝基咪唑类药物有:替硝唑、奥硝唑和尼莫拉唑。
其他类 硝咪唑属硝基杂环类药物。用于治疗血吸虫病、阿米巴病、麦地那龙线虫病和类圆线虫病,对许多需氧菌和厌氧菌也具有抗菌作用。
喹诺酮类 有别于磺胺和抗生素的一类抗菌药物,其化学结构中均有4-吡啶酮-3羧酸(见图)。这类药物的特点是:抗菌活性强;细菌对这类药物和其他类抗生素之间无交叉耐药性;对质粒介导的耐药菌有高效,对染色体介导的耐药菌有不同程度的活性;可口服和注射给药;吸收好,体内分布广;不良反应小,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用药比较安全。根据发现年代,可把这类药物分为三代。
喹诺酮类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在细菌细胞中,DNA螺旋酶负责维持细菌染色体于负性超螺旋形式,这样,DNA复制后才能行使染色体的全部重要功能。DNA螺旋酶由亚基A和B组成。两种亚基与DNA结合,水解ATP,形成负性超扭曲。抑制任一亚基都会影响负性超扭曲的活性。目前认为:喹诺酮类选择性抑制亚基A,形成有机酸-螺旋酶-DNA复合物,这种复合物或阻断DNA复制点,或抑制 DNA运动,或对两者均有影响。许多观察表明,DNA螺旋酶可能不是喹诺酮类唯一的作用靶位。进一步研究提示:萘啶酸在细菌细胞中的第二靶位可能是信使RNA。
萘啶酸 于1962年美国报道的第一种喹诺酮类药物。仅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有效。口服易吸收,体内易被降解为无抗药活性产物,经尿排泄。主要用于泌尿系感染,也可用于胆囊炎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较大,易产生耐药性。属于第一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还有喹酸、新酸和吡咯酸。
吡哌酸 第二代喹诺酮类中较成熟的品种,1974年报道,抗菌谱较广,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肠杆菌、柠檬杆菌、变形杆菌)均有作用。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泛,在体内几乎不被代谢,大部分在尿中以原形药物排出,血中浓度明显低于萘啶酸。主要用于难治性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盂炎、膀胱炎、尿道炎,还可用于肠道及五官科感染,特别是对抗生素耐药菌引起的感染疗效较好。吡哌酸毒性低,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小,大剂量可产生胃肠道反应,停药后即消失。
氟哌酸 80年代出现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与已有的喹诺酮类相比,其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更强。对细菌呈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的作用强于第一、二代喹诺酮类。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TMP联合呈协同抗菌作用。与抗真菌药康酮唑合用,对真菌呈高度活性。口服吸收迅速,但吸收程度低,血浓度低,体内分布较好,体内几乎不被代谢,尿中药物浓度和排泄率高,连续给药无蓄积现象。
临床可用于尿道、胆道、肠道感染,对耐药菌和多价耐药菌引起的上述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毒副反应轻微,主要为胃肠道症状。
环丙氟哌酸 也属于第三代药物。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淋球菌、脆性厌氧菌、肠杆菌科、绿脓杆菌、流感杆菌等具有强大抗菌作用,其体外抗菌活性强于氟哌酸、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肺军团菌和菌质体具有较强抗菌活性,对多价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有效。口服或注射给药,作用持久,体内分布广泛。今后可能成为治疗假单孢菌感染、并发性软组织感染、难治的慢性囊性纤维化(肺部)感染、胃和关节等感染的特效药物。
呋喃类药 属硝基杂环类药物,40年代初用作化疗药物,已合成数千种化合物。具有抗菌谱广、性质稳定、服用方便、合成较易等优点。目前使用的呋喃类药物有10余种,较常用的是:呋喃巯唑酮、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和呋喃妥因。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系干扰细菌体内氧化还原酶系统,使细菌代谢紊乱。这类药物的主要特点是细菌对它们不易产生耐药性和交叉耐药性,与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之间也不易产生交叉耐药性。口服吸收后大部分在体内迅速破坏,部分以原形自尿中排出,血中浓度很低,一般不易达到有效浓度,故不适用于抗全身性感染。临床一般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肠道感染以及作外用消毒剂。1972年,中国开始用呋喃唑酮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据报道近期疗效较好。呋喃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头痛等,一般在减量后消失,偶尔发生过敏性皮疹,应立即停药。较大剂量可抑制精子发生,引起低血压。有先天性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的病人可发生溶血性贫血。呋喃西林还可致末梢神经炎。
硝基咪唑类药物 甲硝唑(甲硝哒唑,灭滴灵)为人工合成的硝基咪唑类化合物。对各种专性厌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对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及微需氧菌无作用。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甲硝唑扩散进入需氧菌和厌氧菌程度相似,但在需氧菌中,仍保持原形,而在厌氧菌中,甲硝哒唑降解,结果细胞内原形药物浓度下降,细胞内外形成浓度梯度,促进厌氧菌对药物的摄取。同时,甲硝哒唑的降解产物抑制DNA合成,导致细菌死亡。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组织分布广泛,60~70%的药物以原形由尿排出。临床主要用于阴道滴虫病、阿米巴病、雅尔氏鞭毛虫病等,是治疗和预防厌氧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毒副作用主要有胃肠道反应,偶有白细胞减少,长疗程大剂量使用可有外周神经病症状等。早期妊娠者慎用,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者禁用。
其他具有抗厌氧菌作用的硝基咪唑类药物有:替硝唑、奥硝唑和尼莫拉唑。
其他类 硝咪唑属硝基杂环类药物。用于治疗血吸虫病、阿米巴病、麦地那龙线虫病和类圆线虫病,对许多需氧菌和厌氧菌也具有抗菌作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