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artition communication region
分区通信区
2) inter-partition communication
分区间通信
1.
The principle of inter-partition communication monitoring is introduced in details in this paper,and a reasonabl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solution are provided.
详细阐述了分区间通信监视的原理,并给出了一种可行的分区间通信监视器设计和实现方案。
3) partition communication region
分块通信区
4) partition communication subsystem
分区通信子系统
1.
According to Ada 95 reference manual(E), some concepts and design ideas implemented in distributed Ada Language system are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and the detail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rtition communication subsystem is given.
基于 Ada95参考手册附录 E“分布式系统”中的思想 ,提出了实现分布式 Ada语言系统的一些概念和设计思想 ,并给出了实现分区通信子系统的具体方案 。
5) communication region
通信区域
1.
Modeling of wireless datalink communication region between two aircraft
两飞行器间无线数据链通信区域建模
2.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of TV-guided missile weapon system, communication region is the intersection of normal communication range of image and command.
通信区域是电视制导导弹武器系统的重要战术参数之一。
6) district communications
区段通信
1.
Application of self-healing network for railway district communications;
铁路区段通信自愈网的应用
补充资料:地球植物区系分区
根据不同气候带条件下的植物区系生态条件的差别以及区系形成、发展的共同性,把地球上的植物区系划分为从小到大、彼此从属的单位。植物区系的形成,一方面受到系统发育的制约,同时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很大。其中最主要的环境条件是温度和水份等因素。因此,在不同的气候带必然出现不同的植物区系成分,组成各具特点的植物群或植物区系。德国植物学家G.狄尔斯1929年在《植物地理学》一书里,最先把全世界的植物区系划分为6个区(界):①古热带植物界,包括马来西亚植物区、印度-非洲植物区;②开普植物界;③泛北极植物界,包括东亚植物区、中亚植物区、地中海植物区、欧洲-西伯利亚植物区、北美植物区;④新热带植物界;⑤南极植物界;⑥澳大利亚植物界。
H.G.A.恩勒1936年根据植物区系发生的原则,进一步把地球植物区系划分为5个带,32个区,102个省。它不失为一个完整的植物区系分区体系,也是第一个植物区划的范例:①北方非热带植物带(即古北极植物带),下分9个区和47个省;②古热带植物带,下分9个区,33个省;③中美-南美植物带,下分5个区,13个省;④南方植物带,下分6个区,9个省;⑤海洋植物带,下分3个区。
R.古德沿用狄尔斯的分区原则,1974年把全球植物区系分为泛北极、古热带、新热带、南非、澳大利亚、南极6界,下属37个区,127个省。
А.Л.塔赫塔江的植物区系分区(1978)和古德的一样,也沿用了狄尔斯的分区原则,把地球植物区分为6界147个省。
但是这些分区体系是在海陆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或者是以植物分布的现状为依据,存在局限性。例如,把中国北部的植物区系归入泛北极界,而华南的则归入古热带,使中国的植物区系成为热带与泛北极的混合物,这同中国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过程不相符合。植物区系分区必须以地球植物区系,至少是种子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过程为依据,并参考现状分布,才能合理地反映植物区系分区的实质。
根据大陆漂移的理论,中生代的造山运动把几个古陆联成一片,印支运动进一步把华夏古陆南部和印度支那半岛及马来半岛联结起来,华夏古陆成为种子植物及有花植物主要的发源地。随着大陆块的分裂和漂移,有花植物在各个大陆块的独特条件下继续发展下去。因此,把亚洲热带植物区系与非洲热带植物区系合并在古热带界内是不恰当的。同样,中国植物区系是从华夏古陆演发出来的,不应该把它归入泛北极界或古热带。
植物地理学家一般把中国植物区系归入泛北极界和古热带界,认为它是受到北极起源及热带起源的影响。北极起源论者认为,中国植物区系是从北极经日本到达喜马拉雅山,然后再分别折向东方和南方。也有一些中国学者认为,中国植物区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在中生代初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而喜马拉雅区系是第三纪喜马拉雅山从地槽隆起时,由中国植物区系扩展过去而形成的,它是中国古植物区系的后裔。来自热带的提法,是从中国南部具有许多热带种类植物着眼的。但热带地区植物区系缺乏象中国植物区系中那样古老的科属,因此热带科属只能是从古老的中国原始科属演发出来。
中国学者吴征镒根据对中国2980属种子植物分布的比较分析,将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划分出15个分布区类型和31个变型。1979年他根据植物区系分析和各地优势植被的区系组成,将中国植物区系分布区划为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下属7个亚区和22个地区。
中国学者张宏达1980年提出的地球植物区系分区方案为:①劳亚植物界:北美植物区,欧洲-西伯利亚植物区,古地中海植物区;②华夏植物界:东亚植物区,马来西亚植物区,印度-喜马拉雅植物区;③澳大利亚植物界:东北澳洲植物区,好望角植物区,西南澳洲植物区;④南美植物界:南美植物区,中美植物区,安达斯植物区;⑤非洲植物界:南非植物区,中非植物区,北非植物区,马达加斯加植物区;⑥南极植物界:新西兰植物区,胡安-斐南德斯植物区,亚南极群岛植物区。
H.G.A.恩勒1936年根据植物区系发生的原则,进一步把地球植物区系划分为5个带,32个区,102个省。它不失为一个完整的植物区系分区体系,也是第一个植物区划的范例:①北方非热带植物带(即古北极植物带),下分9个区和47个省;②古热带植物带,下分9个区,33个省;③中美-南美植物带,下分5个区,13个省;④南方植物带,下分6个区,9个省;⑤海洋植物带,下分3个区。
R.古德沿用狄尔斯的分区原则,1974年把全球植物区系分为泛北极、古热带、新热带、南非、澳大利亚、南极6界,下属37个区,127个省。
А.Л.塔赫塔江的植物区系分区(1978)和古德的一样,也沿用了狄尔斯的分区原则,把地球植物区分为6界147个省。
但是这些分区体系是在海陆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或者是以植物分布的现状为依据,存在局限性。例如,把中国北部的植物区系归入泛北极界,而华南的则归入古热带,使中国的植物区系成为热带与泛北极的混合物,这同中国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过程不相符合。植物区系分区必须以地球植物区系,至少是种子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过程为依据,并参考现状分布,才能合理地反映植物区系分区的实质。
根据大陆漂移的理论,中生代的造山运动把几个古陆联成一片,印支运动进一步把华夏古陆南部和印度支那半岛及马来半岛联结起来,华夏古陆成为种子植物及有花植物主要的发源地。随着大陆块的分裂和漂移,有花植物在各个大陆块的独特条件下继续发展下去。因此,把亚洲热带植物区系与非洲热带植物区系合并在古热带界内是不恰当的。同样,中国植物区系是从华夏古陆演发出来的,不应该把它归入泛北极界或古热带。
植物地理学家一般把中国植物区系归入泛北极界和古热带界,认为它是受到北极起源及热带起源的影响。北极起源论者认为,中国植物区系是从北极经日本到达喜马拉雅山,然后再分别折向东方和南方。也有一些中国学者认为,中国植物区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在中生代初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而喜马拉雅区系是第三纪喜马拉雅山从地槽隆起时,由中国植物区系扩展过去而形成的,它是中国古植物区系的后裔。来自热带的提法,是从中国南部具有许多热带种类植物着眼的。但热带地区植物区系缺乏象中国植物区系中那样古老的科属,因此热带科属只能是从古老的中国原始科属演发出来。
中国学者吴征镒根据对中国2980属种子植物分布的比较分析,将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划分出15个分布区类型和31个变型。1979年他根据植物区系分析和各地优势植被的区系组成,将中国植物区系分布区划为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下属7个亚区和22个地区。
中国学者张宏达1980年提出的地球植物区系分区方案为:①劳亚植物界:北美植物区,欧洲-西伯利亚植物区,古地中海植物区;②华夏植物界:东亚植物区,马来西亚植物区,印度-喜马拉雅植物区;③澳大利亚植物界:东北澳洲植物区,好望角植物区,西南澳洲植物区;④南美植物界:南美植物区,中美植物区,安达斯植物区;⑤非洲植物界:南非植物区,中非植物区,北非植物区,马达加斯加植物区;⑥南极植物界:新西兰植物区,胡安-斐南德斯植物区,亚南极群岛植物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