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Van Allen belt
范艾伦带
3) Jovian Van Allen belts
木星范艾伦带
4) Van Allen beets
范爱伦带
5) Van Allen thrombocytocrit
范艾伦氏血小板比容计
6) Allen
[英]['ælin] [美]['ælən]
艾伦
1.
Allen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霍勒斯·艾伦(1858-1932)是美国新教传教士、外交官。
补充资料:发现地球辐射带的范艾伦
发现地球辐射带的范艾伦J.A.范艾伦,是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球物理学家。
1914年9月7日出生于艾奥瓦州的一位律师家庭。1935年毕业于艾奥瓦市韦斯利学院,1936年获爱奥瓦大学理科硕士学位,1939年获博士学位。1951年任艾奥瓦大学物理系主任。早在1946年,范艾伦就利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缴获的纳粹德国研制的V—2火箭,领导和组织了多次的宇宙线强度测量。1952年起,他又开始用由气球上发射的探空火箭进行此项观测研究。发现地球辐射带是他毕生中最重要的贡献。1958年1月31日,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Ⅰ号升空,由于参与卫星探测计划的范艾伦一直对宇宙线研究有强烈的兴趣,在此卫星上就安装有检测宇宙线和其他高能粒子辐射的仪器——盖革粒子计数器,其目的就是要探测近地空间中高能粒子辐射的情况。当探险者Ⅰ号升空时,随着高度的不断上升,计数器的读数也相应增加,从而首次在近地空间中直接探测到强流量的高能带电粒子辐射,范艾伦判定,这些粒子是被地球磁场俘获的,因此实际上是已经发现了一种辐射带。然而,当探险者Ⅰ号的高度超过800千米时,计数器忽然失灵,读数竟下跌至零。
1958年3月26日,又发射了探险者Ⅲ号,卫星上安装了同样的仪器,但又发生了相似的情况,当高度超过800千米时,计数器再次失灵。范艾伦分析了计数器失效的原因。他根据自己的观测经验,认为这并非是粒子数真的为零,而很可能是相反,由于粒子数太多,计数器到达饱满和状态而无法计数了。因此在当年7月26日发射的探险者Ⅲ号卫星上,范艾伦在计数器的入射窗前加了一片薄铅的屏蔽层,其作用就象在可见光波段观测太阳时必须加上的一片减光板那样,只允许粒子流中的一小部分进入计数器。新的观测果然证实了他的猜测,在1000千米高度以上时,所记录到的粒子数上升得更加急剧;这与原先理论上的预测完全不一样。由此,范艾伦认为,这是由于在大致是1000千米以上的空间中,存在着更加强烈的微粒辐射。1959年以后新的卫星观测进一步发现,这种微粒辐射区甚至还一直扩展到几个地球半径处的空间中。这种近地空间中存在的微粒辐射的区域,后来就被称为是地球辐射带,也被称为是“范艾伦带”,这是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天文探测上的第一个重大发现。
为此,范艾伦于1958年获得了美国宇航学会的空间飞行奖,1963年后,又获得了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的费莱明奖等多种奖励。范艾伦带——地球辐射带在空间中的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