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二苯氯胛烟幕弹
1)  diphenylchloroarsine smoke bomb
二苯氯胛烟幕弹
2)  diphenylchloroarsine gas bomb
二苯氯胛毒气弹
3)  titanium tetrachloride bomb
四氯化钛烟幕弹
4)  smoke bomb
烟幕弹
1.
Disturbing effect evaluation for smoke bombs;
烟幕弹遮蔽性能测量与评价
2.
The common regulation in the smoke bomb battle is available through the statistics analysis of the simulation result.
并对多次仿真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获得了烟幕弹战斗使用的一般规律。
5)  smoke candle
烟幕弹筒
6)  IR flare smoke grenade
红外烟幕弹
补充资料:二苯氰胛

抗日战争初期,日军使用的毒气,主要是二苯氰胛,军用代号为“红1号”。

这是一种喷嚏性毒气,主要刺激黏膜,能引起喷嚏、呕吐,也可以引起流泪。一旦中毒,在半分钟之后便能使战斗人员丧失战斗力。

尽管二苯氰胛是一种刺激剂而不是致死性毒气,但浓度过高时也能造成人员严重中毒:伤员口鼻出血,最后窒息而死。

日军通常用火炮、迫击炮和毒气筒施放此种毒气,有时也用小型毒气炸弹施放,使之产生一种微粒气溶胶云,以此来杀伤人员。

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装备的防毒面具对此种毒气无法进行有效防护。

对于毒气的使用,当时日军的条例通常规定,在风速每秒3米以下开始施放(最好是在一天中的早晚时分),当距离比较近或者阴天的时候,风速在每秒3—5米也可以施放。

1938年11月3日,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所辖属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将军,致电第18集团军总部,谈及日军使用喷嚏性毒气的具体情况时写道:“……(日军)施放毒气筒,此法多在近距离内使用。毒气施放后,顺风可吹至下风4公里处,仍能使人中毒。颜色呈白色,后逐渐变成灰色。施放的毒气多为辣味,或似胶皮烧灼之味。中毒后即刺激眼睛,打喷嚏、头昏、脸发红、发肿、呼吸不畅、全身无力……”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