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onospheric D scatter meteor burst
电离层D散射流星中断
3) D-layer
D电离层
4) meteoric scatter
流星散射
6) ionosphere scatter propagation
电离层散射传播
补充资料:流星余迹电波散射
以流星在大气层中形成的电离余迹作为散射体而实现的电波散射传播。流星余迹散射的主要应用是瞬间快速通信和水文、气象等遥测数据的传输。其优点是传输距离远、隐蔽和可靠,但平均容量较小。流星是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在其中完全烧毁的小天体。质量为10-7~103克的这些星体在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一旦与地球相遇便以11.3~72公里/秒的速度射向地球。据估计,每昼夜进入大气层的流星总数达1012个。它们在离地面80~120公里的空域中,与空气摩擦发热而烧毁,形成细长的电离气体柱并迅速扩散变形,这就是流星余迹。余迹的电子线密度与形成它的流星质量成正比,其值为1010~1018米-1。
在20~100兆赫频段,用灵敏的无线电设备可发现大量流星余迹散射的信号。图1为流星余迹散射的传播路径。前向散射的传播距离可达2000公里。散射场强与余迹的取向、电子密度、入射波的波长和极化等因素有关。按照电子密度与入射波频率的相对关系,余迹分为欠密和过密两类。对于欠密余迹,电波能够穿透,接收点的场是余迹内各电子二次辐射场的叠加。过密余迹能对入射电波产生全反射,故可等效为金属圆柱体。因此,流星余迹散射理论是以电子散射和金属圆柱体散射为基础的。
流星余迹散射信号如图2,其基本特点是随机突发。每个突发信号的持续时间为十分之几秒至几十秒。一般情况下,两次突发的间隔时间比持续时间大得多。小时累计的迸发数为几十至几百。占空比一般为百分之几。
在20~100兆赫频段,用灵敏的无线电设备可发现大量流星余迹散射的信号。图1为流星余迹散射的传播路径。前向散射的传播距离可达2000公里。散射场强与余迹的取向、电子密度、入射波的波长和极化等因素有关。按照电子密度与入射波频率的相对关系,余迹分为欠密和过密两类。对于欠密余迹,电波能够穿透,接收点的场是余迹内各电子二次辐射场的叠加。过密余迹能对入射电波产生全反射,故可等效为金属圆柱体。因此,流星余迹散射理论是以电子散射和金属圆柱体散射为基础的。
流星余迹散射信号如图2,其基本特点是随机突发。每个突发信号的持续时间为十分之几秒至几十秒。一般情况下,两次突发的间隔时间比持续时间大得多。小时累计的迸发数为几十至几百。占空比一般为百分之几。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