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特产-花丝镶嵌
--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它是用金、银等材料,镶嵌各种宝石、珍珠,或用编织技艺制造而成。花丝镶嵌分为两类:花丝,是把金、银抽成细丝,用堆垒、编织技法制成工艺品;镶嵌则是把金、银薄片锤打成
器皿,然后錾出图案,镶以宝石而成。
花丝镶嵌工艺以北京、成都最负盛名。北京的花丝镶嵌,以编织、堆垒见长,还常用点翠工艺,即把翠鸟的蓝绿色羽毛贴于金银制品之上,效果更佳。花丝镶嵌与玉雕、雕漆等工艺门类相比,算是一门小手艺,更多的是作为点缀和衬托。但通常艺术品的美感和奢华往往就是体现在细节的处理上,花丝镶嵌便能起到这种画龙点晴的作用。清代很多宫廷艺术品,为表现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意义,往往是用金丝点缀其间,花丝匠人们也是极尽能事,以头发丝上雕花的精细,将原料的材质美表现到极致。
花丝镶嵌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它将金银等贵重金属加工成细丝,以推垒、掐丝、编织等技艺造型,并在金银丝上錾出花纹,再镶嵌上色泽美丽的珠、玉、宝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这类精美的产品,当时只是比较普通的金银工艺品。花丝镶嵌工艺可分为两大类、即花丝工艺和镶嵌工艺。花丝是在方寸饰片上,用银丝掐制出各种不同的图案,花丝工艺品是用不同型号的金银或铜丝,经过加工制成的。镶嵌则是把珠宝翠钻、精石美玉镶在金银饰品上,再把金银、水晶、白玉和彩琉璃等组合在一起,镶嵌到带钩、壶、樽、灯、车轴等器物上。镶嵌的活要求镶好、镶平、镶俏,同是一块宝石、翡翠,安放的角度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外观俏丽与否,就能够导致在价格上的悬殊。早年多为"抱镶"。饰品底胎采用"开金"配方,取其质地坚硬,做成把爪将石面抱住。以后钻石砾兴,抱镶不能胜任,则改为采用白金(铂)凿挤镶固,名为"挤镶"。到了明代银作局制作的金冠、凤冠和各种首饰,都达到了很高艺术水平。1772年在江西南城明益珠祜槟夫妇墓中,发掘出一对明朝银作局制造的金凤钗,凤高10.5厘米,钗脚高2.5厘米,重2两2钱。金凤钗都是用粗细不等的金钱、金片缠绕。金凤的脚趾有力抓住的一朵云彩,也是用粗细不等的金丝编织而成的。从云彩中伸出的钗足,造型生动,技法纤细秀丽,显示了明初金银工艺的水平。明代艺人用极细的金丝编织成的万历皇帝金冠,高24厘米、冠身薄如轻纱,空隙均匀,金冠上端有龙戏珠图案,造型讲究,堪称一代杰作,其复制品如今陈列在北京定陵的展览室里。
清代时期,金丝镶嵌业分工更细,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全行业分为实作、镶嵌、錾作、攒作、烧蓝、点翠、包金、镀作、拔丝、串珠等11个专业。其中实镶和攒作是行业的主要部分,有独立产品和完整的生产过程,其余行业均属加工类型,但是协作关系非常密切。清代宫廷里的金银工艺、风格与明代不同,较深厚,以錾、嵌为主。如故宫珠宝馆陈列的"金枝玉叶"大盆景,"点翠花鸟"大挂屏、银质烧蓝"鹤鹿同春"等,艺术形式是创新的,工艺制作则把实錾、攒炼、镶嵌、点翠、烧蓝等技术手法结合起来。金银工艺和玉雕工艺也相互结合,运用自如。至此,中国的金银工艺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大量金银外流,尤其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很多贵重工艺品被掠夺出国。金银工艺因而停滞不前,特别是日本军队入侵中国,使花丝镶嵌行业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况中。在1949年以后,人民政府对工艺美术行业采取低利贷款,供应原材料,统购、包销等一系列措施,组织起生产合作社。产品种类、表现手法、造型等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