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编号 61125
CAS号 10265-92-6
分子式 C2H8ONPS;CH3O(CH3S)PONH2
分子量 141.14
纯品为白色针状晶体,工业品为无色粘稠状液体,冷却或放置后能析出针状晶体;蒸汽压 4×10-5kPa(30℃);熔点43℃(纯),18~25℃(工业品);沸点:185~190℃(分解);溶解性:易溶于水和醇、酮、二氯甲烷、二氯乙烷。微溶于醚,不溶一起石油醚;在苯、甲苯、二甲苯中溶解度小于10%;密度:1.32;稳定性:常温下稳定,能耐弱酸弱碱,在强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分解并放出甲硫基。工业品及其浓溶液对中碳钢和含铜合金有轻微腐蚀性,在自然环境中经阳光和空气的作用缓慢分解;危险标记 13(剧毒品);主要用途:广谱高效杀虫剂,用于防治棉红蜘蛛、蚜、螨等,对抗药性虫害有良好防治效果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抑制胆碱酯酶活性,造成神经生理功能紊乱。
急性中毒:短期内接触(口服、吸入、皮肤、粘膜)大量引起急性中毒。表现有头痛、头晕、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流涎、瞳孔缩小、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多汗、肌束震颤等,重者出现肺水肿、脑水肿、昏迷、呼吸麻痹等。部分病例可有心、肝、肾损害。少数严重病例在意识恢复后数周或数月后发生周围神经病。个别严重病例可发生迟发性猝死。血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慢性中毒:尚有争论。有神经衰弱综合症、多汗、肌肉震颤等。血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D50 20~29.9mg/kg(大鼠经口);50mg/kg(大鼠经皮);LC50525mg/m3,1小时(大鼠吸入);19mg/m3(小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雄性小鼠68只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作空白对照(蒸镏水灌胃)。第二组固定剂量甲胺磷浓度量3mg/kg(1/4LD50)灌胃连续染毒20天。第三组染毒剂量逐步递增,1至4天,1.2mg/kg(1/10LD50)灌胃。以后每隔4天按1.5倍染毒剂量倍增,连续20天。结果说明,固定剂量组和递增组对小鼠体重的增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束时,甲胺磷的累积剂量已达到一次LD50剂量的5倍以上,固定剂量组小鼠无一死亡,但剂量递增组出现2只死亡,证明机体内甲胺磷有一定蓄积作用,但并不严重。
另一组慢性毒性试验用大白鼠分5个剂量级:0、1.0、2.5、5.0、10.0mg/kg进行,自由摄食染毒12周,其中最高组染毒一个月后表现有皮毛蓬松、倦缩、动作迟缓等慢性中毒症状,其中1只因肺脓疡死亡。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和血清尿素氮与对照组相比无临床意义的改变,解剖结果可见多发性肺水脓肿,炎症吸收灶,大片肺实变或肺周缘气肿,高剂量组中个别雌鼠有叶状瘤物出现。肝、肾、心脏无异,说明甲胺磷的亚急性和慢性中毒还是值得注意的。
致畸:0.1、0.5、2mg/kg,雌性大鼠孕期6~15天口服每天1次,至20天后未见畸胎,活胎数与对照组无异。但胎鼠的生长发育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2mg/kg组胎鼠的枕骨、舌骨、颈椎、椎体、耻骨和坐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骨化迟缓。低剂量组也有类似的变化,但未见骨骼畸变。加据Proctor.N.H等根据鸡胚为封闭系统,甲胺磷注入胚蛋后除进行简单的水解作用外,既无排泄,亦无类似于哺乳动物经过母体.胎盘.胎儿复合系统的运转,转化和代谢途径。
致癌和致突变性:Ames试验为阴性。37℃卵育48小时后观察到的结果表明,甲胺磷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TA100未见有回复变异作用。另据离体细胞诱变试验的结果,离体培养的赤麂(Muntiacus muntiak)细胞经甲胺磷处理后,染色体畸变细胞率虽未见有明显影响,但畸变类型增多,除单断片、双断片外,还出现单体互换,多着丝点和粉碎性断片等。最高剂量组诱发的(42.3μg/ml)每个细腻SCE平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值得注意。但由于本品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90、TA100(加或不加代谢活化系统),大小鼠体细胞和小鼠生殖细胞未见诱变效应,也没有发现致畸胎作用和迟发性神经毒性,急性中毒后用阿托品合并解磷定急救治疗效果也很好。微核试验:小鼠腹腔6mg/kg;小鼠经口84mg/(kg.周),连续;小鼠经皮96mg/kg(2周),间隙。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小鼠腹腔6mg/kg。
生殖毒性: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0)10mg/kg(孕6-16天用药),致胚胎毒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眼、耳发育异常。
代谢和降解:甲胺磷在环境中逐渐水解,在酸性、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相当稳定,在pH为2和40℃的环境条件下半衰期为140小时;pH9,35℃条件下的半衰期为120小时。但在强碱性条件下(pH>12)半衰期为1小时左右,说明甲胺磷在强碱性条件下快速降解。在研究甲胺磷污染环境对象的可能性时,不仅考虑到分解生成毒性较低产物的速度,而且还要考虑到所有甲胺磷分解成最简单化合物(如CO2、H2O、H3PO4、NH3.H2O等)的速度。在微生物和机体内的一毓酶的催化作用下,甲胺磷代谢与降解的速度就比没有生物参与的条件下快得多。
残留与蓄积:一般认为在有机磷农药中甲胺磷的残留期是比较短的,但实践证明,施用在作物、蔬菜、水果上的甲胺磷的残留期比大部分其它有机磷农药要长。特别是旱季和气温偏低时残留的时间更长。甲胺磷有较高的内吸性,在水中溶解度颇大,容易浸入植物体内,受阳光和空气的影响较小,在作物株内分解缓慢。甲胺磷的内吸性也与作物的生长期有关,在水稻生长后期用药,其内吸性能不突出。与其它有机磷农药相比,甲胺磷残留期较长的另一个原因是,一般在酸性与弱碱性环境条件下(pH2~9)甲胺磷的水 解速度变化不大。甲胺磷在哺乳动物体内有一定的蓄积作用。但与有机氯农药相比,甲胺磷的残留和蓄积并不严重。
迁移转化:甲胺磷的蒸气压为4×10-5kPa(30℃) ,所以在环境中它有一定的挥发性。在平均温度20℃,年降水量为1500mm条件下,每年从每亩土壤表面的蒸发量为0.02kg左右,这里包括甲胺磷的分解产物在内。由于甲胺磷有很强的内吸性,所以被植物面吸收的部分,大部分作为残贸物或其分解产物被吸附,通过生物链转移,很少通过蒸发途径向大气扩散。在土壤中残留的甲胺磷,部分通过水为介质迁移,大部分在空气、阳光和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水解或氧化反应分解成甲胺磷的最终代谢物被土壤吸收。因为甲胺磷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较大,所以其迁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水的循环进行的生产厂的农药废水,可以直接通过排污进入水体,农田施药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被风吹入水体或直接喷入水体,少量农药还可以因淋溶作用进入地下水,但由于甲胺磷对鱼类和水生生物的毒性较小,蓄积性也不强,所以一般不会造成危害。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放出氮、磷的氧化物等毒性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氧化磷。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植物酯酶法和底物法《环境化学》19卷2期第187~189页韩承辉等
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参照GB13192-91)
气相色谱法(GB14876-94,食品)
5.环境标准:
中国(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1mg/L
中国(GB14873-94)食品中有机磷农药的允许标准 0.1mg/kg(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