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自传契约
1)  contract of autobiography
自传契约
2)  traditional contracts
传统契约
1.
On the contrary,China s traditional contracts have unwilling and unequal features.
与此相反,中国传统契约活动具有非自愿性和不平等性。
3)  freedom of contract
契约自由
1.
On freedom of contract and its role in the contract law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试论契约自由及其在我国合同法中的地位
2.
And in general,insisting on the principle of freedom of contract can develop arbitration s advantages best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与诉讼相比,仲裁有其自身独特的优越性,基于这种优势,支持仲裁的理念正在成为共识;而契约自由原则通常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仲裁的优越性并贯彻支持仲裁的政策。
4)  contract freedom
契约自由
1.
This paper pass the contract freedom in the reality; in the origins and in the near modern, discuss the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tract freedom.
文章通过现实中的,起源中的和近现代中的"契约自由"对比论述了"契约自由"的演述过程。
2.
As the soul of contract,contract freedom has two meanings.
契约自由是契约的灵魂。
5)  contractual freedom
契约自由
1.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tractual Justice——The Limitation of Modern Law on the Contractual Freedom
对契约正义的一种解读——现代法律对契约自由的限制
2.
And with explanations on the principle of justice, the thesis mentions both the challenge and protection of the system to the contractual freedom and unveils that pursuit for maximum of social benefits is the motivati.
本文通过对该制度的制度层面分析 ,论述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 ,通过对公平原则的利益诠释 ,从该制度构成对契约自由的挑战与维护的双向维度 ,揭示出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是现代民法的动机与内在作用机理。
3.
Formal justice of contractual freedom in ancient Rome was rooted in the natural law of philosophy in ancient Greece, statutes in ancient Rome and the practical nature of the Roman law.
古罗马时代形式公正的契约自由思想 ,根源于古希腊哲学上的自然法思想和古罗马的成文法以及罗马法的实践性品格。
6)  Free contract
自由契约
补充资料:胡适口述自传
胡适口述自传
胡适口述自传

作者: 胡适 / 口述 / 唐德刚

isbn: 756335512x

页数: 268

定价: 22.0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8-1

简介 · · · · · ·

一般人对口述自传的了解,大抵是从唐德刚这部《胡适口述自传》开始的。这是唐德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唐德刚所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的。这也是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亲身交往,提着录音机完成的一项傲人的口述史传工程。

在这里,胡适重点是对自己一生的学术作总结评价,而这评价反映出胡适晚年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简直没有什么出入。唐德刚将其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本书传与注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言,注释部分的分量,恐怕还在传文之上。1970年代,海外史学界盛称本书:先看德刚,后看胡适。

作者简介 · · · · · ·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字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1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丁文江等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有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1962年胡适在台北病逝。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