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rban Society
都市社会
1.
These measures to some extent at that tim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ociety, and promoted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rear stability of urban society, in order to win the war has contributed to.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当时都市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抗战时期大后方都市社会的稳定,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3) socialism urban
社会主义都市
4) policy science of urban society
都市社会政策学
5) Taiwan metropolis society
台湾都市社会
6) metropolitan united council
都市议会
补充资料:都市社会学
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又称城市社会学。
研究的内容 主要有:①都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世界各地区的都市化过程。②都市环境。主要指都市的自然环境,如地域、水源、气候、绿地、自然资源等。也包括都市的人工环境,如都市区位形成的过程,都市人口地域分布的过程,都市土地的利用状况等。有些社会学家将都市环境的研究称为都市生态学或都市区位学。③都市的社会结构。主要指都市的经济结构、劳动结构、职业结构、家庭结构以及阶级和阶层结构等等。都市社会学还探讨影响都市社会结构变化的社会因素。④都市社会组织。都市社会组织十分复杂,大体可分为经济类、行政类、文化类、政治类、社区类、家庭类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诸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构成许多不同的网络系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都市社会的发展。都市社会学着重研究都市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⑤都市生活方式。包括都市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特点以及影响都市生活方式变革的社会因素等。⑥都市社会心理。都市社会学很重视都市社会心理的发展变化对都市社会的影响。⑦都市问题。包括都市的社会问题,如都市建设、人口、住宅、交通、治安、环境保护等等。根据都市问题制定治理的对策和规划,是都市社会学和其他科学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都市社会学还从宏观上研究都市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探讨都市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性。
发展历史 都市社会学经历了一个孕育的过程。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后,加速了都市发展的进程。19世纪,是欧洲都市大发展的年代。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都市人口成倍增长,大都市相继出现。人口的急剧增加,一些都市出现了住房、食物、交通、职业、卫生设施和医疗保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问题。都市的发展和大量都市问题的出现,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对都市的各种社会现象逐步进行系统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论著。其中,影响最大的研究者有F.滕尼斯、??.迪尔凯姆、G.齐美尔和M.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发表《社区和社会》(又译《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一书,对都市社会与农村社会作了系统的比较和研究。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分别指传统的农村社会与都市社会。滕尼斯认为,在农村,家族和邻居维系着人们的关系,居民具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生活目的。他们重视家庭和邻里关系,对内真诚友善,对外则有排他性。而都市的情况和农村相反,都市居民没有维系彼此关系的共同纽带。他们没有共同意识,家庭和邻里关系淡漠,人与人之间互不关心。滕尼斯还将礼俗社会视为富有生机的整体,认为法理社会只不过是机械的集合体。他的这一理论对孕育中的都市社会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亲眼目睹了都市社会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与滕尼斯相对立的观点。他认为,农村社会的基础是一种机械联合。因为传统的农业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农村居民从事着大体相同的劳动,每个家庭、每个村庄基本上都自给自足,彼此间互不依存,在这个基础上的联合是真正的"机械联合"。而都市的情况则恰恰相反,都市内分工复杂,居民分别从事不同的职业,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基础上的联合是真正的"有机联合"。都市内尽管有各种矛盾,但与"机械联合"相比较,都市则是巨大的进步。迪尔凯姆的都市观对孕育中的都市社会学具有重大的影响。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系统地考察了大都市的精神和心理生活。他在《都市与精神生活》(1903)一书中提出,个人应学会使自己适应都市。认为都市生活环境复杂,生活节奏较快,社会组织严密,时间观念强,感官刺激强烈。为了应付纷繁复杂和变化万千的现象,都市居民要善于对主要的和次要的现象加以区分,以便全神贯注于主要的事情,对次要的现象则应漠然视之,这种冷漠是对都市的适应和自我保护。据齐美尔考察,都市里的精神异常和越轨犯罪行为远远高于农村,认为大都市始终是金钱经济的地盘。金钱在都市生活中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发达的劳动分工要求有普遍化的交换手段,金钱恰恰发挥着这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潜心研究了欧洲、中东、印度和中国的城市史。他认为,只有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进行全面而缜密的研究,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韦伯的《论城市》一文在他去世后的1921年发表。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完全的城市社区"的定义,指出城市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功能。韦伯主张全面地、具体地研究城市,对都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影响。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和韦伯的都市观以及关于都市的许多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为都市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都市社会学正式创建于 20世纪 20年代。系统地研究都市社会学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R.E.帕克、E.W.伯吉斯、R.D.麦肯齐和L.沃思等人,通称他们为芝加哥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和都市高速发展,各地的移民大量涌入都市。芝加哥的发展则具有代表性。1803年芝加哥建立要塞后,在四周建立了若干居民点,至19世纪末,人口达到110万。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拥有300万人口。由于拥有地理、资源、交通等方面的优势,芝加哥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的特大都市之一。居民中四分之三以上是从欧洲各国移入的。民族、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风俗习惯各异,贫富悬殊惊人,社会问题较多,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国际妇女节"均源于芝加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芝加哥学派以芝加哥城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都市现象展开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他们走上街头,对都市进行实地调查,突破了主要从理论上研究都市的欧洲社会学传统。1916年,帕克发表《对都市环境中人类行为进行考察的建议》一文,从都市社会学的角度对都市建设和都市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都市要把它的人口和机构安排成一种井然有秩的和谐图,要按商业、工业、交通和住宅划分区域,并按种族、社会和文化的不同自然地分区居住。帕克重视对都市的实地调查,他对都市的产业工人、官员、季节工、无业游民、流浪艺人、娼妓和舞厅职员等各部分社会成员作了深入的研究。他还对都市的劳动分工、组织结构、传播媒介、心理因素作了仔细的考察。伯吉斯也对都市社会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和帕克于1925年合编了《都市》一书,这是一本都市社会学的论文荟萃。1926年伯吉斯又编纂《都市社区》一书,作为《都市》的补充本。这两本书是最早系统研究都市社会学的著作。美国社会学学会1926年年会确定以都市社会学为研究的重点。伯吉斯在古典都市区位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都市内部结构的同心圈假设。麦肯齐是芝加哥学派的又一位重要社会学家。他的博士论文《邻里》于1921年出版,成为都市社会学的重要文献之一。该书指出,在大都市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经济收入的人,往往居住在不同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经历竞争、淘汰、分配、顺应的过程。竞争力、顺应力强的向富裕地区迁移,竞争力、顺应力弱的则被淘汰。在这个竞争过程中,会出现犯罪、暴动、自杀等社会问题。麦肯齐的学说对都市社会学产生过重大影响。沃思是芝加哥学派的后起之秀和较有影响的都市社会学家。他于1938年发表《都市性状态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文,提出都市性状态有三种主要因素: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人口异质性。即一个地区里人口规模越大,密度越高,异质性越强(成分越复杂),则这个地区的生活方式越表现为都市状态。根据这一观点,沃思将都市定义为:规模大、人口密度高、众多具有社会和文化异质性的人群的永久聚居地。他的论文将芝加哥学派长期进行的描述性研究提到理论性分析的高度。
主要流派 都市社会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流派。主要有:①都市化派。该派认为,都市的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以及规范秩序解体。他们主要研究与农村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机制如何被都市取代。②亚社会派。该派的基本观点是竞争,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人类在生物亚社会的压力和动力下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③生存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组织自己以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他们认为,都市化是居民创造出来的,用以容纳大量居民的组织形式;都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分工又取决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④经济学派。该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都市化和都市社会问题,认为都市化是市场和经济活动的重新组合,原来单一的第一产业逐渐派生出第二、第三产业;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特别是都市的社会组织也随之变化。⑤环境学派。该派认为,都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应性,都市问题基本上是由于都市生活背离了人性的尺度和大自然环境,工业都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都市污染正威胁人类生存。他们主张彻底改造都市结构,以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目的,并且提出了许多都市规划和都市改造的意见。⑥技术学派。该派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都市位置、都市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都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他们往往忽视非技术因素对都市化的影响。⑦价值学派。该派强调非经济的、非技术的价值观对都市结构和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认为社会文化制度对都市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居民价值观和感情上的差别造成都市的差别。⑧权力学派。该派主要研究都市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能力,权力在都市规划中所起的作用。以上各种流派的观点也常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中国的社会学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城市的理论观点,联系中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并借鉴西方都市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正努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都市社会学。他们认为,城市是中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化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还对中国城市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改造、改革开放中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各类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功能、城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城市的管理等,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有关城市社会学的论著也相继问世。
参考书目
R.E.帕克、E.W.伯吉斯、R.D.麦肯齐著,宋俊岭、吴建华、王登斌译:《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北京,1987。(R.E.Park,E.W.Burgess,R.D.Mckenzie,The Cit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68.)
研究的内容 主要有:①都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世界各地区的都市化过程。②都市环境。主要指都市的自然环境,如地域、水源、气候、绿地、自然资源等。也包括都市的人工环境,如都市区位形成的过程,都市人口地域分布的过程,都市土地的利用状况等。有些社会学家将都市环境的研究称为都市生态学或都市区位学。③都市的社会结构。主要指都市的经济结构、劳动结构、职业结构、家庭结构以及阶级和阶层结构等等。都市社会学还探讨影响都市社会结构变化的社会因素。④都市社会组织。都市社会组织十分复杂,大体可分为经济类、行政类、文化类、政治类、社区类、家庭类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诸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构成许多不同的网络系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都市社会的发展。都市社会学着重研究都市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⑤都市生活方式。包括都市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特点以及影响都市生活方式变革的社会因素等。⑥都市社会心理。都市社会学很重视都市社会心理的发展变化对都市社会的影响。⑦都市问题。包括都市的社会问题,如都市建设、人口、住宅、交通、治安、环境保护等等。根据都市问题制定治理的对策和规划,是都市社会学和其他科学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都市社会学还从宏观上研究都市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探讨都市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性。
发展历史 都市社会学经历了一个孕育的过程。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后,加速了都市发展的进程。19世纪,是欧洲都市大发展的年代。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都市人口成倍增长,大都市相继出现。人口的急剧增加,一些都市出现了住房、食物、交通、职业、卫生设施和医疗保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问题。都市的发展和大量都市问题的出现,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对都市的各种社会现象逐步进行系统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论著。其中,影响最大的研究者有F.滕尼斯、??.迪尔凯姆、G.齐美尔和M.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发表《社区和社会》(又译《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一书,对都市社会与农村社会作了系统的比较和研究。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分别指传统的农村社会与都市社会。滕尼斯认为,在农村,家族和邻居维系着人们的关系,居民具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生活目的。他们重视家庭和邻里关系,对内真诚友善,对外则有排他性。而都市的情况和农村相反,都市居民没有维系彼此关系的共同纽带。他们没有共同意识,家庭和邻里关系淡漠,人与人之间互不关心。滕尼斯还将礼俗社会视为富有生机的整体,认为法理社会只不过是机械的集合体。他的这一理论对孕育中的都市社会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亲眼目睹了都市社会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与滕尼斯相对立的观点。他认为,农村社会的基础是一种机械联合。因为传统的农业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农村居民从事着大体相同的劳动,每个家庭、每个村庄基本上都自给自足,彼此间互不依存,在这个基础上的联合是真正的"机械联合"。而都市的情况则恰恰相反,都市内分工复杂,居民分别从事不同的职业,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基础上的联合是真正的"有机联合"。都市内尽管有各种矛盾,但与"机械联合"相比较,都市则是巨大的进步。迪尔凯姆的都市观对孕育中的都市社会学具有重大的影响。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系统地考察了大都市的精神和心理生活。他在《都市与精神生活》(1903)一书中提出,个人应学会使自己适应都市。认为都市生活环境复杂,生活节奏较快,社会组织严密,时间观念强,感官刺激强烈。为了应付纷繁复杂和变化万千的现象,都市居民要善于对主要的和次要的现象加以区分,以便全神贯注于主要的事情,对次要的现象则应漠然视之,这种冷漠是对都市的适应和自我保护。据齐美尔考察,都市里的精神异常和越轨犯罪行为远远高于农村,认为大都市始终是金钱经济的地盘。金钱在都市生活中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发达的劳动分工要求有普遍化的交换手段,金钱恰恰发挥着这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潜心研究了欧洲、中东、印度和中国的城市史。他认为,只有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进行全面而缜密的研究,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韦伯的《论城市》一文在他去世后的1921年发表。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完全的城市社区"的定义,指出城市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功能。韦伯主张全面地、具体地研究城市,对都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影响。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和韦伯的都市观以及关于都市的许多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为都市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都市社会学正式创建于 20世纪 20年代。系统地研究都市社会学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R.E.帕克、E.W.伯吉斯、R.D.麦肯齐和L.沃思等人,通称他们为芝加哥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和都市高速发展,各地的移民大量涌入都市。芝加哥的发展则具有代表性。1803年芝加哥建立要塞后,在四周建立了若干居民点,至19世纪末,人口达到110万。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拥有300万人口。由于拥有地理、资源、交通等方面的优势,芝加哥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的特大都市之一。居民中四分之三以上是从欧洲各国移入的。民族、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风俗习惯各异,贫富悬殊惊人,社会问题较多,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国际妇女节"均源于芝加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芝加哥学派以芝加哥城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都市现象展开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他们走上街头,对都市进行实地调查,突破了主要从理论上研究都市的欧洲社会学传统。1916年,帕克发表《对都市环境中人类行为进行考察的建议》一文,从都市社会学的角度对都市建设和都市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都市要把它的人口和机构安排成一种井然有秩的和谐图,要按商业、工业、交通和住宅划分区域,并按种族、社会和文化的不同自然地分区居住。帕克重视对都市的实地调查,他对都市的产业工人、官员、季节工、无业游民、流浪艺人、娼妓和舞厅职员等各部分社会成员作了深入的研究。他还对都市的劳动分工、组织结构、传播媒介、心理因素作了仔细的考察。伯吉斯也对都市社会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和帕克于1925年合编了《都市》一书,这是一本都市社会学的论文荟萃。1926年伯吉斯又编纂《都市社区》一书,作为《都市》的补充本。这两本书是最早系统研究都市社会学的著作。美国社会学学会1926年年会确定以都市社会学为研究的重点。伯吉斯在古典都市区位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都市内部结构的同心圈假设。麦肯齐是芝加哥学派的又一位重要社会学家。他的博士论文《邻里》于1921年出版,成为都市社会学的重要文献之一。该书指出,在大都市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经济收入的人,往往居住在不同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经历竞争、淘汰、分配、顺应的过程。竞争力、顺应力强的向富裕地区迁移,竞争力、顺应力弱的则被淘汰。在这个竞争过程中,会出现犯罪、暴动、自杀等社会问题。麦肯齐的学说对都市社会学产生过重大影响。沃思是芝加哥学派的后起之秀和较有影响的都市社会学家。他于1938年发表《都市性状态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文,提出都市性状态有三种主要因素: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人口异质性。即一个地区里人口规模越大,密度越高,异质性越强(成分越复杂),则这个地区的生活方式越表现为都市状态。根据这一观点,沃思将都市定义为:规模大、人口密度高、众多具有社会和文化异质性的人群的永久聚居地。他的论文将芝加哥学派长期进行的描述性研究提到理论性分析的高度。
主要流派 都市社会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流派。主要有:①都市化派。该派认为,都市的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以及规范秩序解体。他们主要研究与农村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机制如何被都市取代。②亚社会派。该派的基本观点是竞争,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人类在生物亚社会的压力和动力下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③生存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组织自己以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他们认为,都市化是居民创造出来的,用以容纳大量居民的组织形式;都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分工又取决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④经济学派。该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都市化和都市社会问题,认为都市化是市场和经济活动的重新组合,原来单一的第一产业逐渐派生出第二、第三产业;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特别是都市的社会组织也随之变化。⑤环境学派。该派认为,都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应性,都市问题基本上是由于都市生活背离了人性的尺度和大自然环境,工业都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都市污染正威胁人类生存。他们主张彻底改造都市结构,以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目的,并且提出了许多都市规划和都市改造的意见。⑥技术学派。该派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都市位置、都市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都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他们往往忽视非技术因素对都市化的影响。⑦价值学派。该派强调非经济的、非技术的价值观对都市结构和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认为社会文化制度对都市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居民价值观和感情上的差别造成都市的差别。⑧权力学派。该派主要研究都市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能力,权力在都市规划中所起的作用。以上各种流派的观点也常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中国的社会学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城市的理论观点,联系中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并借鉴西方都市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正努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都市社会学。他们认为,城市是中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化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还对中国城市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改造、改革开放中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各类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功能、城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城市的管理等,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有关城市社会学的论著也相继问世。
参考书目
R.E.帕克、E.W.伯吉斯、R.D.麦肯齐著,宋俊岭、吴建华、王登斌译:《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北京,1987。(R.E.Park,E.W.Burgess,R.D.Mckenzie,The Cit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6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