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traplate blocks motion
板内块体运动
2) plate movement
板块运动
1.
So the authors consider tha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inland basins are the necessary result of plate movements since Paleozoic.
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板块运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以说中国陆相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是古生代以来板块运动的必然产物。
2.
For this information, it can be induced that the rotative velocity of the liguid outer core presents similar nonuniformity, and the nonuniform rotation will have an effect on crust plate movement.
据此,作者推测液态外地核的自转,也存在类似的不均匀性,而这种不均匀自转将对地壳板块运动产生影响。
3.
In order to surmount many deficiencies in determining the parameters of plate movement by least square(LS) method,we have set up a semiparametric model based on compensated LS principle.
为避免最小二乘法求解板块运动参数的诸多不足,建立了基于补偿最小二乘原理的半参数板块运动模型,并利用最新的ITRF2005速度场求解出全球各主要板块运动的欧拉矢量。
3) plate motion
板块运动
1.
This paper gives a background review of geodynamical researches on plate motion,introduces the internal wave hypothesis and latitudinal normal density hypothesis presented by Chinese scholars recently.
本文简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及板块运动动力问题研究的历史背景、以及我国地学工作者最新提出的“内波假说”和“纬向正常密度假说”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2.
Under the deformation analysis model composed of rigid plate motion + uniform strain of the plate + inner non-homogeneous strain of the plate, th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of each main plate of the globe have been studied based on the velocity field data announced by IERS in the frame of ITRF2000 at 657 GPS,SLR and VLBI stations distributed on main plates.
利用IERS所公布的分在全球各大构造板块上的 6 5 7个GPS、SLR和VLBI连续观测站在ITRF框架下的速度场资料 ,采用刚体板块运动 +板块整体均匀应变 +板块内局部不均匀应变的变形分析模型 ,研究了全球各主要板块的运动和变形。
3.
In this paper, a new present-day global plate motion ITRF2000VEL is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space geodetic data, incorporating the ITRF2000 velocity fi.
基于现代空间测量技术 SL R、VL BI和 GPS实测资料 ,解算出大西洋中脊海底扩张速率 ,其中北大西洋的东西向扩张速率平均为 35 mm/ a,赤道大西洋东西向扩张速率分别为 2 0~ 2 5 mm/ a,南大西洋东西向扩张速率为 2 2~2 8mm/ a,证实全球板块运动的存在及大西洋扩张学说 ,并基于全球几百万年地质模型 NNR- NU VEL1A,北大西洋的东西向扩张速率平均为 2 4。
4) Block movement
块体运动
1.
On the basis of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the displacement loading method is advanced to solve block movement and its stress field with the deformation measurement data and the related equation is given.
依据非连续变形数值分析方法 (DDA法 )的基本理论 ,提出利用地壳形变观测资料解算块体运动及其应力场的“位移载荷法”,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
5) mass movement
块体运动
1.
It is shown from the bathymetric data that the sediment mass movement around the artificial works in the Chengdao shallow water area is greatly developed.
5 kHz浅地层剖面的探测发现:埕岛海域浅水底坡人工构筑物周边沉积物块体运动极为发育。
2.
As interest in developing offshore resources increases, so too does the need to find some methods to characterize submarine mass movement and determine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se events will affect new developments.
随着油气资源开发向深水区发展,迫切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去了解块体运动的特征以及分析块体运动对深水油气资源开发的可能性。
6) block motion
块体运动
1.
Based on the block motion and deformation mode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l motion and deformation are studied.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建立以来截止到 2 0 0 1年的 93 2个GPS测站的水平运动速度矢量 ,在块体运动和变形模型下研究了中国大陆现今水平运动和变形的特征。
补充资料:块体运动
地表岩体和土体在重力等内、外力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向下运动。多发生在斜坡地区,其最主要的自然营力是重力,故形成的地貌称为重力地貌。
研究简况 块体运动常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因而早为人们所关注。古罗马史书上记有阿尔卑斯山区的块体运动。16世纪时,人们已对块体运动作单独的描述。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开始研究块体运动。但对块体运动进行系统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国,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已有块体运动的记载,但是全面系统地研究块体运动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
类型 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蠕动 4类(图1)。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运动开始时总是整体起动的,但亦具有各自的特征(见表)。在自然界还存在着许多过渡类型,各类型之间也能相互转化,如滑坡向崩塌转化、崩塌转化为泥石流。蠕动转化为滑坡等。
崩塌 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图2)。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
滑坡 土体、岩块或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坡作整体下滑运动。滑动的岩块、土体称为滑动体;下滑的底面称为滑动面。多发生在坡度小于40°~50°的缓斜坡上。约有 10余种地层最容易发生滑坡,称为易滑地层。滑坡的类型很多,一般按组成物质分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两类。土质滑坡又分为粘土滑坡、黄土滑坡、碎屑滑坡;岩质滑坡又分为沉积岩滑坡、风化岩浆岩滑坡、变质片岩滑坡等。按滑动体厚度分为浅层滑坡(厚数米)、中层滑坡(厚数米至20米)、深层滑坡(厚20米以上)。按滑坡形成年代分为古滑坡、老滑坡和新滑坡。滑坡的规模大小悬殊,有数十立方米,数百至数百万、数千万立方米,乃至数亿或数十亿立方米。滑坡的运动速度差异也大,有慢得人们的肉眼难以觉察的滑坡,快如崩塌型的滑坡;不少滑坡的活动具有间歇性。滑坡的运动方式是滑动,有牵引滑动、推动滑动,都使滑坡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宏观上的完整性。(见彩图)
泥石馏 见泥石流。
蠕动 土层、岩层及风化物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地顺坡向下移动。移动速度从每年几毫米到几十厘米,由坡体物质的流变特性按蠕动体性质分两类:土质斜坡的碎屑物蠕动,规模较小;岩质斜坡的岩层蠕动,规模较大。在宏观上,蠕动的运动方式表现为斜坡体物质的转动,自上而下。在山区或因坡脚被掏蚀、失去支持,或因强震作用,蠕动可转化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在自然界中,蠕动有时与初期发育的滑坡难以分清,统称为蠕滑体。在海底,海相沉积物极易发生大规模蠕动式蠕滑、并常转化为海底泥石流。
分布 块体运动在热带、温带、寒带都有分布,多分布于山区,其上界为山地冰川带、寒冻风化带,这一地带的块体运动类型主要为崩塌。往下为多年冻土所覆盖的山地,在冻融作用下,形成了融冻滑坡。在大陆架和大陆坡有海底滑坡,在海沟沟坡靠大陆一侧海底滑坡则大量密集。
世界上块体运动发育的国家有中国、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美国、苏联、加拿大、波兰、瑞士、瑞典、奥地利、挪威、英国、新西兰、印度和朝鲜等。在中国分布很广,沿大兴安岭-太行山-武当山-雪峰山一线将中国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位于中国地貌上的第二、三阶梯上,块体运动分布密集;东部块体运动明显减少。沿秦岭-淮河一线(年平均雨量800毫米等值线)将中国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块体运动稀疏,南部块体运动密集。其中,西南地区是中国块体运动数量最多、类型最齐全、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灾害类型 块体运动对人类的干扰和破坏极为严重,其危害方式可归纳为 3类:①原生灾害。包括块体运动直接造成的灾害,如人身伤亡,毁坏生产、生活设施,严重破坏地表结构。②次生灾害。块体运动后出现的与其活动过程有关的灾害,有时比原生灾害还要严重。包括块体运动堵断江河、壅塞成湖,使上游泛滥成灾,溃决后又冲蚀下游沿江地带;引起水库、湖泊、海洋等水体的涌浪、诱发重力型地震等,造成严重损失。此外,块体运动之间的转化(如滑坡向崩塌转化、蠕动向滑坡转化等)也是一种次生灾害的表现形式。③伴生灾害。火山活动、地震活动、洪涝灾害、飓风和台风等所伴生的块体运动造成的灾害,这种伴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有时甚至超过地震等本身的灾害。
防治 防治块体运动对人类的危害,是当今世界各国山区建设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危及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块体运动,各国多采用综合措施、一次根治的原则。对于间接危害人类的块体运动,则采用有节制地控制危害的防治原则。防治措施的实质是改变块体运动的形成条件,当前主要针对块体运动的外部诱发条件提出防治措施:①对因坡脚淘蚀引起的块体运动,采取丁坝挑流、岸边抛石、设置石竹笼、筑防波堤等措施。②对地表水诱发的块体运动,采用地表截流沟、排水沟、地表封闭、沟地翻修等措施。③对地下水引起的块体运动,采用盲沟、盲洞、仰斜钻孔排水、垂直钻孔渗水、电渗、化学液堵水等疏干坡体的办法。④对因失去支撑引起的块体运动,采用堤、墙、桩支顶等措施。近几年,正在研究改变块体运动内部形成条件的措施,如培烧法、投放化学粘结剂等。
参考书目
四川省地理研究所编著:《滑坡》,科学出版社,北京,1975。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编:《滑坡防治》,人民铁道出版社,北京,1977。
研究简况 块体运动常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因而早为人们所关注。古罗马史书上记有阿尔卑斯山区的块体运动。16世纪时,人们已对块体运动作单独的描述。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开始研究块体运动。但对块体运动进行系统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国,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已有块体运动的记载,但是全面系统地研究块体运动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
类型 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蠕动 4类(图1)。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运动开始时总是整体起动的,但亦具有各自的特征(见表)。在自然界还存在着许多过渡类型,各类型之间也能相互转化,如滑坡向崩塌转化、崩塌转化为泥石流。蠕动转化为滑坡等。
崩塌 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图2)。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
滑坡 土体、岩块或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坡作整体下滑运动。滑动的岩块、土体称为滑动体;下滑的底面称为滑动面。多发生在坡度小于40°~50°的缓斜坡上。约有 10余种地层最容易发生滑坡,称为易滑地层。滑坡的类型很多,一般按组成物质分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两类。土质滑坡又分为粘土滑坡、黄土滑坡、碎屑滑坡;岩质滑坡又分为沉积岩滑坡、风化岩浆岩滑坡、变质片岩滑坡等。按滑动体厚度分为浅层滑坡(厚数米)、中层滑坡(厚数米至20米)、深层滑坡(厚20米以上)。按滑坡形成年代分为古滑坡、老滑坡和新滑坡。滑坡的规模大小悬殊,有数十立方米,数百至数百万、数千万立方米,乃至数亿或数十亿立方米。滑坡的运动速度差异也大,有慢得人们的肉眼难以觉察的滑坡,快如崩塌型的滑坡;不少滑坡的活动具有间歇性。滑坡的运动方式是滑动,有牵引滑动、推动滑动,都使滑坡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宏观上的完整性。(见彩图)
泥石馏 见泥石流。
蠕动 土层、岩层及风化物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地顺坡向下移动。移动速度从每年几毫米到几十厘米,由坡体物质的流变特性按蠕动体性质分两类:土质斜坡的碎屑物蠕动,规模较小;岩质斜坡的岩层蠕动,规模较大。在宏观上,蠕动的运动方式表现为斜坡体物质的转动,自上而下。在山区或因坡脚被掏蚀、失去支持,或因强震作用,蠕动可转化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在自然界中,蠕动有时与初期发育的滑坡难以分清,统称为蠕滑体。在海底,海相沉积物极易发生大规模蠕动式蠕滑、并常转化为海底泥石流。
分布 块体运动在热带、温带、寒带都有分布,多分布于山区,其上界为山地冰川带、寒冻风化带,这一地带的块体运动类型主要为崩塌。往下为多年冻土所覆盖的山地,在冻融作用下,形成了融冻滑坡。在大陆架和大陆坡有海底滑坡,在海沟沟坡靠大陆一侧海底滑坡则大量密集。
世界上块体运动发育的国家有中国、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美国、苏联、加拿大、波兰、瑞士、瑞典、奥地利、挪威、英国、新西兰、印度和朝鲜等。在中国分布很广,沿大兴安岭-太行山-武当山-雪峰山一线将中国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位于中国地貌上的第二、三阶梯上,块体运动分布密集;东部块体运动明显减少。沿秦岭-淮河一线(年平均雨量800毫米等值线)将中国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块体运动稀疏,南部块体运动密集。其中,西南地区是中国块体运动数量最多、类型最齐全、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灾害类型 块体运动对人类的干扰和破坏极为严重,其危害方式可归纳为 3类:①原生灾害。包括块体运动直接造成的灾害,如人身伤亡,毁坏生产、生活设施,严重破坏地表结构。②次生灾害。块体运动后出现的与其活动过程有关的灾害,有时比原生灾害还要严重。包括块体运动堵断江河、壅塞成湖,使上游泛滥成灾,溃决后又冲蚀下游沿江地带;引起水库、湖泊、海洋等水体的涌浪、诱发重力型地震等,造成严重损失。此外,块体运动之间的转化(如滑坡向崩塌转化、蠕动向滑坡转化等)也是一种次生灾害的表现形式。③伴生灾害。火山活动、地震活动、洪涝灾害、飓风和台风等所伴生的块体运动造成的灾害,这种伴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有时甚至超过地震等本身的灾害。
防治 防治块体运动对人类的危害,是当今世界各国山区建设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危及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块体运动,各国多采用综合措施、一次根治的原则。对于间接危害人类的块体运动,则采用有节制地控制危害的防治原则。防治措施的实质是改变块体运动的形成条件,当前主要针对块体运动的外部诱发条件提出防治措施:①对因坡脚淘蚀引起的块体运动,采取丁坝挑流、岸边抛石、设置石竹笼、筑防波堤等措施。②对地表水诱发的块体运动,采用地表截流沟、排水沟、地表封闭、沟地翻修等措施。③对地下水引起的块体运动,采用盲沟、盲洞、仰斜钻孔排水、垂直钻孔渗水、电渗、化学液堵水等疏干坡体的办法。④对因失去支撑引起的块体运动,采用堤、墙、桩支顶等措施。近几年,正在研究改变块体运动内部形成条件的措施,如培烧法、投放化学粘结剂等。
参考书目
四川省地理研究所编著:《滑坡》,科学出版社,北京,1975。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编:《滑坡防治》,人民铁道出版社,北京,197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