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one setting manoeuvers
一次性正骨手法
2) Bone setting manipulation
正骨手法
1.
Bone setting manipulation of Shangsiyuan Chuobanchu for treatment of periarthritis of shouder;
上驷院绰班处正骨手法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
3) Manipulation
[英][mə,nipju'leiʃən] [美][mə,nɪpjʊ'leʃən]
正骨手法
1.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Middle and Inferior Fracture of Ulna and Radius by Three Pace Bong-setting Manipulation;
目的 观察比较三步正骨手法与手术内固定治疗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揭示三步正骨法手法治疗机理,促进三步正骨手法的临床规范化运用。
5) Once-TuiNa-bone-setting
一次正骨推拿
1.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n patient s function and blood serum SOD、MDA of Once-TuiNa-bone-setting for treating protrusion of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treating protrusion of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ulteriorly and probing into the pathogenesis.
目的观察一次正骨推拿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功能及血清SOD、MDA的影响,为进一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探讨其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6) disposable glove
一次性手套
补充资料:正骨手法
采用不同手法整复骨折移位的中医骨伤科常用外治法。
简史 正骨手法历史悠久,约3 000年前的周代就有专治骨折的医生。《周礼·天官》有疡医专处折疡的记载。唐代《理伤续断方》中介绍了揣、摸、拔伸等正骨手法,首次运用杠杆力学原理整复骨折,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薛己的《正骨类要》记述的正骨手法有19条,简明实用;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也记载了许多正骨手法。特别是清代《医宗金鉴》总结前人正骨经验,提出了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称正骨八法。1949年后,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对正骨八法进行了科学研究,加以改进创新和充实提高,提出了新正骨八法。
手法 新正骨八法为现代临床正骨的基本方法。
①手摸心会。用手指指腹触摸骨折局部,并用心体会,手法由轻逐渐加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了解骨折移位情况,是分离还是骨碎等,医生在头脑中要建立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虽然通过X射线可清楚地看到骨骼的形态,但X线片只能给人以平面的指示,而手摸心会有助于了解全貌。因此,手摸心会是临床运用其他手法对证施治的先导手法。
②拔伸牵引。整复骨折的起始手法,由一人或是数人持握骨折远近段,先使肢体在原来畸形的位置下,沿肢体纵轴方向对抗牵引,然后按照正骨步骤改变肢体方向,持续牵引以矫正肢体的短缩畸形,恢复肢体长度,为其他正骨手法的实施创造条件。
③旋转屈伸。近侧骨折段位置不易改变,远端段因失去连续可以活动,故应用旋转、屈伸、外展、内收等方法,整复骨折断端的旋转或成角移位。
④提按端挤。用于整复骨折侧方移位的方法,古称捺正。骨折的侧方移位分为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移位;前者用提按法纠正,后者用端挤手法矫正。医者一只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只手握住骨折远段,或上下提按,或左右端挤。
⑤摇摆触碰。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可使骨折面紧密接触,增加复位的稳定。用双手固定骨折部,在助手维持牵引下,轻轻左右或上下方向摇摆骨折远端至骨擦音消失称摇摆法。触碰法可使骨折端紧密嵌插,医生一只手固定骨折部,另一只手轻轻叩击骨折远端。
⑥挤捏分骨。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移位的手法,医者用两手拇指及食、中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面挤捏或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断端便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的双骨折就能像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⑦折顶回旋。折顶法用于矫正肌肉丰厚部位的骨折,且较大的重叠移位仅靠拔伸牵引法不能矫正者。双拇指并列抵压骨折突出的一端,两手余指环抱骨折下陷的一端,用力挤按突出的一端使骨折处原有成角加大至30~50度,当骨折端的骨皮质接近后,骤然用环抱的四指将远折端的成角伸直,进行反折,矫正畸形。回旋法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软组织嵌入骨折。双手分别握住远近折端,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旋,使断端相对。
⑧推拿按摩。本法是理筋手法在整复骨折时的具体运用,目的是骨折复位后调理骨折周围受损的筋络,但使用理筋手法时要轻柔,仅作为结束时的辅助性手法。
正骨手法的操作要求稳、准、敏捷,用力均匀,动作连贯,力量要稳重适当,切忌猛力、暴力。正骨复位最好是一次达到满意效果,多次反复地正复,往往会加重局部软组织的损伤,使肿胀更加严重,复位更加困难,而且有造成骨折愈合延迟或关节强硬的可能。
简史 正骨手法历史悠久,约3 000年前的周代就有专治骨折的医生。《周礼·天官》有疡医专处折疡的记载。唐代《理伤续断方》中介绍了揣、摸、拔伸等正骨手法,首次运用杠杆力学原理整复骨折,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薛己的《正骨类要》记述的正骨手法有19条,简明实用;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也记载了许多正骨手法。特别是清代《医宗金鉴》总结前人正骨经验,提出了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称正骨八法。1949年后,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对正骨八法进行了科学研究,加以改进创新和充实提高,提出了新正骨八法。
手法 新正骨八法为现代临床正骨的基本方法。
①手摸心会。用手指指腹触摸骨折局部,并用心体会,手法由轻逐渐加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了解骨折移位情况,是分离还是骨碎等,医生在头脑中要建立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虽然通过X射线可清楚地看到骨骼的形态,但X线片只能给人以平面的指示,而手摸心会有助于了解全貌。因此,手摸心会是临床运用其他手法对证施治的先导手法。
②拔伸牵引。整复骨折的起始手法,由一人或是数人持握骨折远近段,先使肢体在原来畸形的位置下,沿肢体纵轴方向对抗牵引,然后按照正骨步骤改变肢体方向,持续牵引以矫正肢体的短缩畸形,恢复肢体长度,为其他正骨手法的实施创造条件。
③旋转屈伸。近侧骨折段位置不易改变,远端段因失去连续可以活动,故应用旋转、屈伸、外展、内收等方法,整复骨折断端的旋转或成角移位。
④提按端挤。用于整复骨折侧方移位的方法,古称捺正。骨折的侧方移位分为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移位;前者用提按法纠正,后者用端挤手法矫正。医者一只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只手握住骨折远段,或上下提按,或左右端挤。
⑤摇摆触碰。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可使骨折面紧密接触,增加复位的稳定。用双手固定骨折部,在助手维持牵引下,轻轻左右或上下方向摇摆骨折远端至骨擦音消失称摇摆法。触碰法可使骨折端紧密嵌插,医生一只手固定骨折部,另一只手轻轻叩击骨折远端。
⑥挤捏分骨。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移位的手法,医者用两手拇指及食、中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面挤捏或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断端便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的双骨折就能像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⑦折顶回旋。折顶法用于矫正肌肉丰厚部位的骨折,且较大的重叠移位仅靠拔伸牵引法不能矫正者。双拇指并列抵压骨折突出的一端,两手余指环抱骨折下陷的一端,用力挤按突出的一端使骨折处原有成角加大至30~50度,当骨折端的骨皮质接近后,骤然用环抱的四指将远折端的成角伸直,进行反折,矫正畸形。回旋法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软组织嵌入骨折。双手分别握住远近折端,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旋,使断端相对。
⑧推拿按摩。本法是理筋手法在整复骨折时的具体运用,目的是骨折复位后调理骨折周围受损的筋络,但使用理筋手法时要轻柔,仅作为结束时的辅助性手法。
正骨手法的操作要求稳、准、敏捷,用力均匀,动作连贯,力量要稳重适当,切忌猛力、暴力。正骨复位最好是一次达到满意效果,多次反复地正复,往往会加重局部软组织的损伤,使肿胀更加严重,复位更加困难,而且有造成骨折愈合延迟或关节强硬的可能。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