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准全面共犯
1)  quasi joint crime
准全面共犯
2)  Unilateral Accomplice
片面共犯
1.
As unilateral accomplice only has unilateral consensus in nature,there are many arguments about its category in the theory of criminal law.
片面共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是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司法实践无法回避的问题。
2.
The existence of unilateral accomplice in reality is an undisputable fact.
片面共犯在现实中的客观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其具有犯罪性与可罚性。
3)  one-sided accomplice
片面共犯
1.
The issue of the one-sided accomplice has been a topic endlessly debated in the circles of the criminal law.
片面共犯在中外刑法学界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文章支持片面共犯的观点,认为片面共犯具有存在的哲学依据、刑法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并且对片面共犯存在的范围和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进行了论述,指出肯定片面共犯理论对于完善我国的刑法理论、指导司法实践有积极意义。
2.
Quite different views are held in respect of the so-called "one-sided accomplice"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关于所谓的"片面共犯",国内外刑法理论和实践存在激烈争议。
3.
The regulations in general principle and specifics of the criminal law in China imply situations of one-sided accomplice.
我国刑法总则与分则中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暗含了片面共犯的情形。
4)  Unilateral complicity
片面共犯
1.
Unilateral complicity should be confirmed,because there is much accordance about its confirm.
片面共犯能否成立,在中外刑法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
2.
With regard to the issue“whether unilateral complicity should be taken as co-transgression”there has long been existed in the legal theoretical circles home and abroa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swers to that.
在对上述理论论争作出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从其理论基础、修正的构成要件、便利司法操作三个层面上剖析片面共犯成立的根据。
3.
Whether you accept the unilateral complicity or not,it is trying to resolve the foundation of conviction of unilateral complicity.
片面共犯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无论对片面共犯的承认还是否认,都在试图解决片面共犯的定罪根据问题,片面共犯属于共同犯罪,其在理论、立法、司法皆有体现,但片面共犯的立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5)  On One-sided Accomplice
片面共犯论
6)  fully co-committed crimes
完全的共同犯罪
1.
Though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fully co-committed crimes,i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ssential conditions of the co-committed crimes.
片面共犯区别于完全的共同犯罪,但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符合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并且当今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片面共犯的现象。
补充资料:准契约的准据法
      准契约为契约以外的债务关系,即没有双方当事人的同意,由于一方的行为或事实依法律规定所产生的债务关系。就大多数国家而言,准契约包括无因管理及不当得利,其准据法没有区别;有的法律将两者分别加以规定,其准据法也有所不同。
  
  事实发生地法  依大多数国家法律的规定,准契约的准据法为事实发生地法。其理由在于准契约既然由于一方的行为或事实所产生,无因管理行为的实施地、不当得利的给付地就是这种法律关系的所在地,当然是最自然的连结因素(见连结根据),这是一个客观的,不偏袒任何一方的因素,也是实际上最方便的因素,因为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有正当原因和是否发生债务关系,只能根据这个地方的法律的规定。
  
  支配原来法律关系的法律  如果无因管理或不当得利不是由一个独立的行为或事实所构成,而是由原先存在的法律关系所产生,例如由于代理人的越权或代理关系消灭后所产生的无因管理,由于买卖合同无效或被取消而产生的不当得利,这时就应适用原来支配代理关系及买卖合同的法律来处理这种无因管理及不当得利,即适用支配其所由产生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而不适用事实发生地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事实发生地只是一个偶然的连结因素,而原先的法律关系是决定性的因素。1940年的蒙得维的亚《国际民法条约》第43条末句,和《布斯塔曼特法典》第222条,都采取这个主张。
  
  其他法律  由于侵权行为和准契约都由当事人双方中的一方造成,二者虽有违法与不违法之分,但有的国家对二者不加区别,二者的准据法也没有区别。例如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前加编第25条规定,以侵权行为的准据法为准契约的准据法。在分别规定无因管理及不当得利的法律中,例如《布斯塔曼特法典》,则规定无因管理依事实发生地法,而不当得利首先依各当事人的共同属人法,无共同属人法时才依给付地法。这种见解受19世纪后期欧洲大陆法系影响,是扩大属人法的适用范围的反映。
  
  判断无因管理财产行为所产生的物权效果,以及财产权是否已经取得或消灭,适用财产所在地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