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延长组下部
1)  lower Yanchang formation
延长组下部
1.
The lower Yanchang formation was a new exploration area in the middle of the west 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区延长组下部是近两年来发现的勘探新层系,油藏具有上生下储的成藏特征。
2)  Lengthening of the lower limb
下肢延长
3)  Mandibular lengthening
下颌延长
4)  Yanchang formation
延长组
1.
Provenance of Member 3 and Member 4+5 in Yanchang Formation of Longdong Area in Ordos Basin;
陇东地区延长组长3、长4+5储层物源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2.
Spatial Combination of Paleoprovenance and Depositional Lobe of Mid-Lower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Northwest of 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延长组中下部古物源与沉积体空间配置
3.
Strata Sequence Divisions and Hydrocarbon-be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Changwu Region;
长武地区延长组层序地层划分与含油气特征
5)  Yangchang formation
延长组
1.
Study on Sedimentary Facies in Chang8-9 of Yangchang Formation,Upper Triassic in Hu Jianshan Area,Ordos Basin;
胡尖山地区延长组长8、长9段沉积微相研究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bability Cumulative Grain Size Curves of Delta Front of Yangchang Formation in Southwest 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三角洲前缘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
3.
Chang 6 oil-bearing formation are mainly composed of gray or grayish fine sandstones and mudstone,belong to Yangchang formation in Hujianshan-Gengwan Area,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耿湾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主要由灰色、浅灰色中细砂岩、细砂岩与泥岩互层组成。
6)  Yanchang Group
延长组
1.
Based on the outcrop and underground data, four 3 order sequences are recognized in the Yanchang Group of Upper Triassic in North Shaanxi Province.
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是以河流—湖泊沉积体系为主的陆源碎屑岩系。
2.
The depositional background of Yanchang group and the depositional feature of Chang4+5~chang2 series strata were studied in order to reappear its paleogeophic lithofacies map and seek favorabl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zones.
为了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的岩相古地理 ,寻找砂岩有利岩性储层区带 ,通过研究区内延长组沉积背景和长4 +5—长2 油层组的地球化学、岩石组分、沉积构造和层序演化规律等沉积特性 ,划分了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沉积相带类型及分布规律 ,指出了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相砂岩是有利的储集体 ,探讨了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北东、北东东和西南三个主要物源方向以及发育机理 ,并对三个不同物源方向上形成的沉积砂岩的岩性组分、砂体分布等不同特征进行了对比和区别 。
3.
Yanan group and Yanchang group of Han-zhang Oil Field in Ordos Basin was taken as the study object in this thesis.
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韩渠-张天渠油田生产层位延长组和延安组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地质、开发、沉积学、测井、油藏工程、现代油水井测试和室内实验等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为一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对研究区沉积相、微构造、储层、流动单元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做了详细、深入研究,完善与发展了一套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油藏描述研究的技术思路和方法,并将为同类油藏开展油藏描述提供较好的借鉴。
补充资料: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组蛋白是存在于染色体内的与 DNA结合的碱性蛋白质,染色体中组蛋白以外的蛋白质成分称非组蛋白。绝大部分非组蛋白呈酸性,因此也称酸性蛋白质或剩余蛋白质。组蛋白于1834年由德国科学家A.科塞尔发现。
  
  组蛋白对染色体的结构起重要的作用。染色体是由重复单位──核小体组成。 每一核小体包括一个核心8聚体(由 4种核心组蛋白H2A、H2B、H3和H4的各两个单体组成);长度约为200个碱基对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和一个单体组蛋白H1。长度约为140个碱基对的DNA盘绕于核心8聚体外面。在核心8聚体之间则由长度约为60个碱基对的DNA连接。这种DNA称为"接头"DNA。
  
  组蛋白的组分  几乎所有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蛋白均可分成5种主要的组分,分别用字母或数字命名,命名方法也不统一,如H1或称F1,Ⅰ;H2A或称F2A2,Ⅱb1;H2B或称F2B,Ⅱb2;H3或称F3,Ⅲ;H4或称F2A1,Ⅳ。有核的红细胞或个别生物体中,还存在特别的组蛋白成分,红细胞中为H5或F2C,Ⅴ,鲑鱼组织中为H6或T。H2A、H2B、H3、H4组成核小体的核心,也称核心组蛋白。根据组蛋白的一级结构,又可将它们分为3种类型:赖氨酸含量特别丰富的组蛋白(H1);赖氨酸含量较丰富的组蛋白(H2A和H2B);精氨酸含量丰富的组蛋白(H3和H4)。从整体来说,组蛋白在进化过程中保守性很强。其中H1变化较大,H3和H4变化最小。如对小牛胸腺的5种组蛋白,豌豆苗组蛋白的H3、H4和兔胸腺组蛋白H1等的一级结构比较中发现,小牛胸腺和豌豆苗的组蛋白H4间只在60位和77位上的两个氨基酸残基不同。但已知的真菌和原生动物的组蛋白的部分一级结构和动、植物的组蛋白间的差异较大。
  
  组蛋白合成后的修饰  这是形成组蛋白各组分微不均一性的主要原因。修饰的方式有:①乙酰化。有两种,一种是H1、H2A、H4 组蛋白的氨基末端乙酰化,形成α-乙酰丝氨酸,组蛋白在细胞质内合成后输入细胞核之前发生这一修饰。二是在H2A、H2B、H3、H4的氨基末端区域的某些专一位置形成 N6-乙酰赖氨酸。②磷酸化。所有组蛋白的组分均能磷酸化,在细胞分裂期间,H1的1~3个丝氨酸可以磷酸化。而在有丝分裂时期,H1有3~6个丝氨酸或苏氨酸发生磷酸化,其他四个核心组蛋白的磷酸化可以发生在氨基末端区域的丝氨酸残基上。组蛋白的磷酸化可能会改变组蛋白与 DNA的结合。③甲基化。仅发现于H3的 9和27位和H4的20位的赖氨酸,鸭红细胞组蛋白H1和H5的组氨酸。④ADP-核糖基化。组蛋白H1、H2A、H2B及H3和多聚ADP-核糖的共价结合,ADP-核糖基化被认为是在真核细胞内启动复制过程的扳机。
  
  非组蛋白  染色质中一大群分子量5000~ 15000的蛋白质的总称。真核细胞的非组蛋白可能有 100种以上。由于非组蛋白本身具有聚合特性,它们和组蛋白、核酸等也有结合能力,用电泳和层析技术完全分离非组蛋白比较困难,用双向电泳技术曾在兔肝和诺维科夫肝癌细胞分别分离到69个和84个组分。非组蛋白大致包含下列三类蛋白质:①细胞核内大量的酶。包括 DNA合成及修复过程中的DNA多聚酶和连接酶,核糖核酸(RNA)聚合酶,以及核酸和蛋白质如组蛋白在修饰过程中所需要的酶;②在染色体中起结构作用的蛋白质;③其他尚未阐明功能的蛋白质。非组蛋白在各种组织和细胞的分化及发育过程中以及在正常细胞向肿瘤细胞的转化过程中均会发生变化。各种不同的动物和组织中的非组蛋白成分也有较大的变化。非组蛋白能够选择性地和同源 DNA 结合,它们在RNA聚合酶作用下在体外能促进DNA的转录,所以有人认为染色质中的具有专一功能的非组蛋白在基因转录的选择性调控上起重要作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