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Qing Court Original Medical Records
清宫原始医药档案
1.
Objectives For multidimensional data analysis (MDA),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Qing Court Original Medical Records Database (QCMD) and Data Warehouse (DW).
1目的 ①建立清宫原始医药档案数据库,构建数据仓库,实现清宫原始医药档案数据库的多维数据查询分析。
2) Medical Records of the Qing Court
清宫医案
1.
Prevention and Cure of Smallpox in Medical Records of the Qing Court:Vaccination and Cure of Smallpox;
从清宫医案看天花的防治——种痘与治痘
3) original files
原始档案
1.
On original files digital work in insi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高校原始档案数字化工作浅论
4) Medical Archive
医药档案
5) the Qing Dynasty palace medicine
清宫医药
1.
Levies each province medicine material,the tributes of the officials,outside purchases of raw material for medicine and the patent medicine,the foreign diplomatic agent presents and the in-palace self-made drugs are the five main ways which the Qing Dynasty palace medicine originates.
征收各省药材、官员进贡、外买药材和成药、外国使节馈赠、宫中自制药品是清宫医药来源的五个主要途径。
6) starter files
起始档案
补充资料:明清档案管理
明(1368~1644)统治者早在反元起义时就注意档案管理。朱元璋多次明令部下收集元代档案,奖励携档案降明的元将。为加强档案管理,洪武元年(1368)在宫中特建大本堂以保藏从元代官府收集的档案。以后置天下诸司架阁库、五军都督府照磨所,并增设管理六部档案的照磨与管勾人员。洪武二十四年派监生百余人到各布政使司"考校诸司案牍",加强中央和地方官府档案册籍的管理。
明代档案库不仅遍及全国, 而且规模、 建筑技术、管理工作都有相当水平。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亲自筹划在南京后湖(今玄武湖)的中心小岛上建造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档案库──后湖黄册库,专藏全国赋役黄册与鱼鳞图册。后湖黄册库与明代相始终,至明末库藏黄册达179 万余册之多。明初还在宫内建古今通集库,收藏皇帝给功臣、将领、藩王、驸马等的诰封、铁券和官员的诰封底簿等档案,由太监掌管,是皇帝的御用档案库。嘉靖十三年(1534)在东苑(今紫禁城外东侧)仿古代石室金匮之制,建造了全用砖石砌成的宫殿式的档案库──皇史宬。专藏皇族的玉牒、历代皇帝的实录和圣训。皇史宬在建筑技术上具有适合保存档案的各种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水平和保护档案技术的知识。明代地方普遍设有黄册库、架阁库、案牍库,有的库房建筑也有相当规模。如江西布政使黄册库,一次修建库房50间,厅事 3间。太平府架阁库,一次修库三连各五楹,"左藏黄册,右藏案牍",收贮的档案很多。在库房建筑上,注意"凿池蓄水","布地以沙","覆沙以板",利于防火、防鼠和防潮。
明代档案的利用,除日常政务活动外,主要用来编纂各朝实录,汇编法令典章如《明大诰》、《明会典》以及撰修历史。
明代档案大都毁于战火,保存下来的仅数千件,主要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一些。
清(1644~1911)在入关前就开始积累保存档案,存留至今的有满文老档和满文木牌等。入关后建立起全国政权,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备,中央和地方衙署设有典籍厅、满本房、 汉本房、档房等文书档案机构。 皇史宬仍被沿用为保存清代实录、圣训和玉牒的皇家御用档案库, 嘉庆时进行了重修。 中枢机关内阁设内阁大库除保存内阁形成的承宣、进呈的日行公事档案外,有官修实录、圣训、玉牒、会典的稿本,修书征集的档案,以及盛京(今沈阳)移来的旧档,库藏极其宏富。内阁还设有副本库,建于嘉庆朝,专藏内阁的题本副本。清代设军机处,其档案多而机密,为慎重保管特设大库,称方略馆大库,由军机章京掌管。清代国史馆也设有档案库,称国史馆大库,主要保管为修史而征集来的档案。上述档案库集中了清代最重要的、数量也是最多的档案。
清代在整顿吏治、裁革书吏、保护档案、加强管理中,建立了各种档案管理制度。如缴回硃笔制度、副本收存制度、修档制度、清档制度以及档案的整理、移交、清查、保密制度等。
清代凡国家举行大典,都要查考档案,日常政务活动参阅档案更是频繁, 据《枢垣记略》载: 嘉庆元年(1796)以来,所奉汉字谕旨、寄信及议复等项档案繁多,历年随带翻阅查考利用,间有擦损。在编纂各种史志中档案利用也很广泛。清代的实录馆、 玉牒馆、 会典馆、明史馆、三通馆、律例馆和修志馆,都收集了各类档案。清代编修史志之勤,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卷帙之众超过历代,现存志书百分之八十为清代所修。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在长期修志实践中,提出了"案牍"(档案)是方志之骨, 他主张州县应设立 志科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将"分科别类"的档案妥善保管在"藏室"(档案库)中,然后访能文理而通史裁者编纂成志书。他的思想观点,对中国档案学的萌芽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清政权日趋腐败。1840年鸦片战争后推行变法新政,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以挽救灭亡,各种新档案如科学技术档案、财经档案、教学档案、电报档案、照片、影片、录音档案等应时而生。对旧的档案管理方法也进行了改革,扩大了档案的公布利用,创办了《官报》、《政治官报》,通过公布档案,使"海内士庶,于国家要政皆能了彻大势"。另一方面,清朝统治的腐朽也暴露在档案管理上,如内阁大库年久失修,大宗档案霉损破坏;帝国主义在历次侵华战争中掠夺破坏了京师衙署档案、东北和广州的官署档案;侵略者还以文化交流、传教考察、探险考古为名,潜入中国内地,盗窃、掠夺了包括殷商甲骨、两汉简牍、唐代文书以及近代机关档案。特别是英人M.A.斯坦因,于1900~1906年几次深入新疆、甘肃一带,从古代遗址、古代档案库窃取了大批汉文、梵文、藏文和其他文字的各种公私文书、契约、稿本档案,使中国古代档案遭到严重损失。保存下来的明清以前的档案大都藏于图书馆、博物馆,明代和清代档案则多存于各级档案馆。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明清中央机关的档案一千余万件,台北故宫博物院约有40万件。
在清代晚期曾建立太平天国(1851~1864)农民政权,形成自己的文书和档案管理工作。在朝内、军中和地方都设有档案机构和人员,诏书衙就是主管诏旨、编纂历史、储集人才、汇总档案的机构。从天王府到将军府,设有六部尚书、六部书、六部掌书等负责记录和保管文书、档案的人员。太平天国的档案"不藏于皇史宬,而颁于民间",即充分利用档案进行宣传教育为革命斗争服务。太平天国失败后档案留存很少,现存于国内外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的原件、抄件和刊本仅有400多件(见太平天国文书)。
明代档案库不仅遍及全国, 而且规模、 建筑技术、管理工作都有相当水平。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亲自筹划在南京后湖(今玄武湖)的中心小岛上建造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档案库──后湖黄册库,专藏全国赋役黄册与鱼鳞图册。后湖黄册库与明代相始终,至明末库藏黄册达179 万余册之多。明初还在宫内建古今通集库,收藏皇帝给功臣、将领、藩王、驸马等的诰封、铁券和官员的诰封底簿等档案,由太监掌管,是皇帝的御用档案库。嘉靖十三年(1534)在东苑(今紫禁城外东侧)仿古代石室金匮之制,建造了全用砖石砌成的宫殿式的档案库──皇史宬。专藏皇族的玉牒、历代皇帝的实录和圣训。皇史宬在建筑技术上具有适合保存档案的各种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水平和保护档案技术的知识。明代地方普遍设有黄册库、架阁库、案牍库,有的库房建筑也有相当规模。如江西布政使黄册库,一次修建库房50间,厅事 3间。太平府架阁库,一次修库三连各五楹,"左藏黄册,右藏案牍",收贮的档案很多。在库房建筑上,注意"凿池蓄水","布地以沙","覆沙以板",利于防火、防鼠和防潮。
明代档案的利用,除日常政务活动外,主要用来编纂各朝实录,汇编法令典章如《明大诰》、《明会典》以及撰修历史。
明代档案大都毁于战火,保存下来的仅数千件,主要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一些。
清(1644~1911)在入关前就开始积累保存档案,存留至今的有满文老档和满文木牌等。入关后建立起全国政权,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备,中央和地方衙署设有典籍厅、满本房、 汉本房、档房等文书档案机构。 皇史宬仍被沿用为保存清代实录、圣训和玉牒的皇家御用档案库, 嘉庆时进行了重修。 中枢机关内阁设内阁大库除保存内阁形成的承宣、进呈的日行公事档案外,有官修实录、圣训、玉牒、会典的稿本,修书征集的档案,以及盛京(今沈阳)移来的旧档,库藏极其宏富。内阁还设有副本库,建于嘉庆朝,专藏内阁的题本副本。清代设军机处,其档案多而机密,为慎重保管特设大库,称方略馆大库,由军机章京掌管。清代国史馆也设有档案库,称国史馆大库,主要保管为修史而征集来的档案。上述档案库集中了清代最重要的、数量也是最多的档案。
清代在整顿吏治、裁革书吏、保护档案、加强管理中,建立了各种档案管理制度。如缴回硃笔制度、副本收存制度、修档制度、清档制度以及档案的整理、移交、清查、保密制度等。
清代凡国家举行大典,都要查考档案,日常政务活动参阅档案更是频繁, 据《枢垣记略》载: 嘉庆元年(1796)以来,所奉汉字谕旨、寄信及议复等项档案繁多,历年随带翻阅查考利用,间有擦损。在编纂各种史志中档案利用也很广泛。清代的实录馆、 玉牒馆、 会典馆、明史馆、三通馆、律例馆和修志馆,都收集了各类档案。清代编修史志之勤,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卷帙之众超过历代,现存志书百分之八十为清代所修。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在长期修志实践中,提出了"案牍"(档案)是方志之骨, 他主张州县应设立 志科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将"分科别类"的档案妥善保管在"藏室"(档案库)中,然后访能文理而通史裁者编纂成志书。他的思想观点,对中国档案学的萌芽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清政权日趋腐败。1840年鸦片战争后推行变法新政,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以挽救灭亡,各种新档案如科学技术档案、财经档案、教学档案、电报档案、照片、影片、录音档案等应时而生。对旧的档案管理方法也进行了改革,扩大了档案的公布利用,创办了《官报》、《政治官报》,通过公布档案,使"海内士庶,于国家要政皆能了彻大势"。另一方面,清朝统治的腐朽也暴露在档案管理上,如内阁大库年久失修,大宗档案霉损破坏;帝国主义在历次侵华战争中掠夺破坏了京师衙署档案、东北和广州的官署档案;侵略者还以文化交流、传教考察、探险考古为名,潜入中国内地,盗窃、掠夺了包括殷商甲骨、两汉简牍、唐代文书以及近代机关档案。特别是英人M.A.斯坦因,于1900~1906年几次深入新疆、甘肃一带,从古代遗址、古代档案库窃取了大批汉文、梵文、藏文和其他文字的各种公私文书、契约、稿本档案,使中国古代档案遭到严重损失。保存下来的明清以前的档案大都藏于图书馆、博物馆,明代和清代档案则多存于各级档案馆。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明清中央机关的档案一千余万件,台北故宫博物院约有40万件。
在清代晚期曾建立太平天国(1851~1864)农民政权,形成自己的文书和档案管理工作。在朝内、军中和地方都设有档案机构和人员,诏书衙就是主管诏旨、编纂历史、储集人才、汇总档案的机构。从天王府到将军府,设有六部尚书、六部书、六部掌书等负责记录和保管文书、档案的人员。太平天国的档案"不藏于皇史宬,而颁于民间",即充分利用档案进行宣传教育为革命斗争服务。太平天国失败后档案留存很少,现存于国内外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的原件、抄件和刊本仅有400多件(见太平天国文书)。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