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2X_(2/3) receptor
P2X_(2/3)受体
2) GluR2/3
谷氨酸受体2/3
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AMPA receptor subunit proteins GluR2/3 in hearing nucleus centre of the rat of different times after unilateral cochlea removal.
目的观察单侧耳蜗损伤后不同时段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唑-4-丙酸(alpha-amino-3-hyd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ate,AMPA)受体亚型谷氨酸受体2/3(glutamate receptor2and3,GluR2/3)在大鼠耳蜗核的表达的变化,为外周损伤后听觉中枢重组的分子机制提供可能的实验依据。
3) glutamate receptor 2/3 subtypes
谷氨酸受体2/3亚型
1.
Localization of glutamate receptor 2/3 subtypes in the rat nervous system;
大鼠神经系统内谷氨酸受体2/3亚型的定位分布
4) mGluR2/3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3
1.
3D-QSAR study of a series of non-competitive 1,3-dihydrobenzo [b]diazepine-2-one mGluR2/3 antagonists;
目的本研究采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法(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法(comparative molecular similarity indices analysis,CoMSIA),系统研究了30个1,3-二氢苯并[b][1,4]二氮杂卓-2-酮类非竞争性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3(mGluR2/3)拮抗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6) IL-2 receptor
IL-2受体
1.
Pilot study on the anti-reject effect of antisense oligodeoxyribonucleic acid of IL-2 receptor;
IL-2受体反义核酸抗排斥反应作用的初步研究
2.
The influence of human red blood cells on the synthesis of DNA and the expression of IL-2 receptor as well as the killing activity of LAK celi were observed by means of 3H-TdR incorporation, APAAP immunostaining and MTT test-ing.
本文用~3H-TdR掺入法、APAAP免疫染色法和MTT法研究人红细胞(RBC)对LAK细胞DNA合成、IL-2受体(IL-2R)表达及杀伤活性的影响。
补充资料:龙树(Nagarjuna约2/3世纪)
【龙树(Nagarjuna约2/3世纪)】
Longshu
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奠基者。关于他的生平,有各种不同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在南印度毗达婆国,属婆罗门种姓。幼年曾学“五明”,其后皈依佛教。初习小乘教规,后在雪山一带得大乘经典,系统地阐述并确立了大乘佛教中观派的理论,深受南印度安达罗王朝的引正王的推崇,晚年住在黑峰山(今哥斯坦河上游)。一说晚年住在阿摩罗缚底大塔西北50公里的吉祥山,并传其为王子所杀。
龙树进一步发挥了大乘佛教般若经的空性思想。所谓“空”既不是“零”也不是“空无”,而是指“不可描述的”实在。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包括感觉、概念、意识和地、水、火、风等元素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是假借的概念(假名),是不真实的,它们本身没有独立的实体性或自性(无自性)。宇宙万物的真实相是“空”,亦是“中道”。所谓“中道”就是不能用言语分别,不能用概念亲证的一种最高存在,也就是“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又认为,有为法空,无为法亦空。我空,无我亦空。生死空,涅槃亦空。既然一切皆空,那么,森林罗布的世间万物又作何解释?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龙树提出了二谛(真谛和俗谛)说。他说,佛陀为那些被无明覆盖的凡夫说法时,采用俗谛,承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存在;为那些已经消除无明、洞察真理的人说法时,采用真谛,否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性。他认为只有从俗谛入手,才能达到真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龙树在论述世界的非真实性中,为了破除名相,排除因缘关系,还提出了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八不”概念。认为这四对对立的范畴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依据,在每一个范畴的前面加上否定的“不”字,说明了事物存在和认识的相对性,不真实性。可见龙树的范畴论是为他的本体论服务的。他的“八不”说,不生不灭是指实体而言,不常不断是从时间方面考察,不一不异是从空间方面说,不来不出是从运动方面来说明的,这四对范畴包含了某些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因素。
从“空”的根本立场出发,龙树不但认为世界是不真实的,而且认为涅槃也是假象,他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又“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只要消除无明,就可以达到涅槃。“涅槃”在他看来是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排除了生死干扰的寂灭境地。龙树为大乘佛教的宗教和社会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宗教哲学思想对中国佛教很多宗派都有很大影响。
著作甚多,据西藏所传为122种,汉译为22种。有“千部论主”之称。其主要著作有:《中论颂》、《十二门论》、《七十空性论》(藏译)、《迥诤论》、《六十颂如理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因缘心论颂》、《菩提资粮论颂》、《宝行王正论》、《龙树菩萨劝诫王颂》等。(黄心川宫静)
Longshu
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奠基者。关于他的生平,有各种不同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在南印度毗达婆国,属婆罗门种姓。幼年曾学“五明”,其后皈依佛教。初习小乘教规,后在雪山一带得大乘经典,系统地阐述并确立了大乘佛教中观派的理论,深受南印度安达罗王朝的引正王的推崇,晚年住在黑峰山(今哥斯坦河上游)。一说晚年住在阿摩罗缚底大塔西北50公里的吉祥山,并传其为王子所杀。
龙树进一步发挥了大乘佛教般若经的空性思想。所谓“空”既不是“零”也不是“空无”,而是指“不可描述的”实在。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包括感觉、概念、意识和地、水、火、风等元素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是假借的概念(假名),是不真实的,它们本身没有独立的实体性或自性(无自性)。宇宙万物的真实相是“空”,亦是“中道”。所谓“中道”就是不能用言语分别,不能用概念亲证的一种最高存在,也就是“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又认为,有为法空,无为法亦空。我空,无我亦空。生死空,涅槃亦空。既然一切皆空,那么,森林罗布的世间万物又作何解释?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龙树提出了二谛(真谛和俗谛)说。他说,佛陀为那些被无明覆盖的凡夫说法时,采用俗谛,承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存在;为那些已经消除无明、洞察真理的人说法时,采用真谛,否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性。他认为只有从俗谛入手,才能达到真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龙树在论述世界的非真实性中,为了破除名相,排除因缘关系,还提出了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八不”概念。认为这四对对立的范畴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依据,在每一个范畴的前面加上否定的“不”字,说明了事物存在和认识的相对性,不真实性。可见龙树的范畴论是为他的本体论服务的。他的“八不”说,不生不灭是指实体而言,不常不断是从时间方面考察,不一不异是从空间方面说,不来不出是从运动方面来说明的,这四对范畴包含了某些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因素。
从“空”的根本立场出发,龙树不但认为世界是不真实的,而且认为涅槃也是假象,他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又“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只要消除无明,就可以达到涅槃。“涅槃”在他看来是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排除了生死干扰的寂灭境地。龙树为大乘佛教的宗教和社会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宗教哲学思想对中国佛教很多宗派都有很大影响。
著作甚多,据西藏所传为122种,汉译为22种。有“千部论主”之称。其主要著作有:《中论颂》、《十二门论》、《七十空性论》(藏译)、《迥诤论》、《六十颂如理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因缘心论颂》、《菩提资粮论颂》、《宝行王正论》、《龙树菩萨劝诫王颂》等。(黄心川宫静)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