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预算外教育投入
1)  Extrabudetary educational input
预算外教育投入
2)  budget input
预算投入
3)  input budget
投入预算
1.
Since 1990s,the transformation has taken plac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f rom input budget to output budget.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政府预算领域启动了从投入预算转向产出预算的变革,预算理念和预算实务因此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4)  education investment
教育投入
1.
System innovation of increasing education investment in rural areas;
试论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的制度创新
2.
Should education investment occupy GDP 4%?:on the problems of police-making,supervision and standardization about education investment in China;
关于教育投入应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质疑——兼论教育投入的决策、监督及规范化问题
3.
Thinking on education investment guarantee mechanism optimization of Chongqing;
关于重庆市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优化的思考
5)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教育投入
1.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nd the growth of GDP in Jiangxi Province,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during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this paper pointed out some problems concerning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根据江西省"十五"期间教育投入与GDP的关系、教育投入规模以及投入结构等状况的分析,指出了江西省教育投入面临的问题,并运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预测了"十一五"期间江西省教育投入情况,结果表明按照目前教育投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无法保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实现,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6)  education input
教育投入
1.
The financial ability analysis of education input deficiency in China;
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的财政能力分析
2.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calculation model for the spirit loss of fatalities family in road traffic accidents,an improved model,with time input,health input and education input as its assessment index,is firstly established by use of input-output theory,human source investment theory and grey theory.
针对道路交通事故死亡者家属的精神损失具有外延明确而内涵不明确的特点,将其作为一个灰色系统来研究,应用投入产出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和灰色理论,在已有计算模型的基础上,以时间投入、健康投入和教育投入为指标,建立了计算道路交通事故死亡者家属精神损失的改进模型。
3.
By using Feder model, this article makes econometric measurement on the total effects and overflowing effects of the education input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during 1990~2000.
利用菲德模型对中国 1990~ 2 0 0 0年间的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和外溢作用进行了计量经济测算 。
补充资料:预算外资金收支预算
      反映财政年度内预算外资金来源、去向及其收支数字的指导性计划。是中国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组成部分。
  
  目的 便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国预算外资金收支安排情况和发展趋势,及时制定预算外资金管理政策和措施,促进预算外资金的合理使用并提高其使用效益,为编制国家综合财政信贷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沿革 1958年财政部在《关于编造1959年国家预算草案的通知》中规定:地方的预算外资金要编报地方预算外资金计划草案;中央各经济部门的预算外资金要列入企业财务计划草案。在60年代初期开始编制的综合财政计划中,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而中断。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预算外资金的发展扩大,1983年国家恢复了编制综合财政信贷计划制度,规定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国务院各主管部门的预算外资金要分别编制计划,汇总后报送财政部审核备案;各级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要纳入各级综合财政信贷计划,进行综合平衡。
  
  构成 由中央和地方两部分组成。中央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及其所属事业行政单位和国营企业的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地方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包括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地方所属事业行政单位和地方国营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的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
  
  科目和报表 预算外资金收支科目较为简洁,一般设"款"级科目,个别重要科目设"项";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报表由全国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总表、地方财政部门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表、全国事业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表、全国国营企业及其主管部门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表组成。
  
  编制 ①布置。由财政部于上年年底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进行布置,各部门、各地区根据财政部的要求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情况作适当补充,并层层下发至基层会计核算单位。②编报。从基层会计核算单位开始,根据本单位历年预算外资金收支增长情况,考虑新一年度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本单位生产事业的发展规划等,制定本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并按隶属关系逐级上报。③审核。属于中央级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报国务院各部门汇总后,报送财政部审核;属于地方级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逐级汇总后,报送财政部审核;最后由财政部统一汇编成全国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报国务院审核。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