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team reforming
水汽重整
1.
In this dissertation, Hydrogen production by steam reforming of ethanol has been investigated over ceria supported Ir and Ni catalysts.
本论文重点研究了氧化铈担载的Ir和Ni催化剂上的乙醇水汽重整制氢反应,同时也考察了不同载体担载的Ir,Ni催化剂。
2.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palygorskite(PG), xylene catalytic cracking (steam reforming) reaction is carried out in-depth experimental study taking palygorskite as catalyst and xylene as model compound of biomass.
在前人对凹凸棒石(PG)性质和结构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以凹凸棒石为催化剂,并且负载活性组分Ni以提高其催化性能,以生物质焦油的重要组成成分二甲苯为模拟化合物,对二甲苯的催化裂解(水汽重整)反应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
2) steam reforming
水蒸汽重整
1.
Thermal efficiency of dimethyl ether steam reforming (DME SR) process that heat supplied by externally or by reformate combustion were compared.
对比了二甲醚水蒸汽重整过程中由外部供热和燃烧反应尾气供热两种方式下的热效率,并对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分析,模拟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原料组成等因素对体系平衡组成的影响,探讨了二甲醚转化率、氢气和一氧化碳等产物的变化情况。
2.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ethanol steam reforming over Co/ZrO_2 catalyst prepared by impregnation,thermal decomposition and hydrogen reduction was investigated.
采用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催化剂对乙醇水蒸汽重整制氢反应的催化性能。
3.
They are steam reforming,partial oxidation reforming and autothermal reforming.
重整制氢的方法有3种:水蒸汽重整、部分氧化重整、自热重整。
3) methanol steam reforming
甲醇水蒸汽重整
1.
Performance Study of Hydrogen Production through Methanol Steam Reforming in the Microreactor;
微型反应器内甲醇水蒸汽重整制氢性能研究
2.
Performance study of hydrogen production by methanol steam reforming in the micro-channel reactor
甲醇水蒸汽重整微反应器性能研究
3.
In order to intensify the process of methanol steam reforming, the effect of catalytic surface distribution on this reaction was investigated.
为了强化微通道中甲醇水蒸汽重整制氢,考察了催化表面布置对该反应过程的影响。
4) steam reforming of methanol
甲醇水蒸汽重整
1.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s for steam reforming of methanol reaction(SRM)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structure and surface performances of the CuO-ZnO-ZrO_2-Y_2O_3 catalyst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TPR、 BET、 TPD、 TG-DTA、 UV、 TEM and IR techniques .
以甲醇为原料制氢有三种途径:甲醇水蒸汽重整、甲醇裂解及甲醇部分氧化。
5) naphthalene steam reforming
萘水蒸汽重整
6) Steam reforming of methane
甲烷水汽重整
补充资料:水汽输送
大气中的水分随着气流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或由低空输送到高空的现象。是水文循环的一个环节。水汽输送分为水平输送和垂直输送两种,前者主要把海洋上的水汽带到陆地,是水汽输送的主要形式。后者由空气的上升运动,把低层的水汽输送到高空,是成云致雨的重要原因。
大气中的水汽虽然只占地球总水量的极小部分,但由于空气的流动性很大和大气同地球表面的水分交换率极高,使水汽输送成为全球水文循环中最活跃的一环。
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 水汽输送用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描述。水汽通量分水平输送的和垂直输送的。水平输送的水汽通量指单位时间流经单位垂直面积的水汽量。方向与风向相同,单位为克每百帕厘米秒,水平输送的水汽通量可分解为经向输送和纬向输送两个分量。纬向输送的水汽通量,规定向东输送为正,向西输送为负;经向输送的水汽通量,规定向北输送为正,向南输送为负。垂直输送的水汽通量指单位时间流经单位水平面积的水汽量,规定向上输送为正,向下输送为负,单位为克每平方厘米秒。水汽通量散度指单位时间汇入单位体积或从该体积辐散出去的水汽量,单位为克每百帕平方厘米秒。由风和湿度资料可以计算出任一地点的水汽通量散度,并可用等值线表示出广大范围内的水汽通量散度场。散度为正的地区表示水汽自该地区向四周辐散,称该地区为水汽源;散度为负的地区表示四周有水汽向该处汇集,称该地区为水汽汇。
水汽输送的分布 全球不同纬度带水汽输送的情况如图所示。由图可见,大约北纬10°至南纬10°之间地区为水汽辐合区,是水汽汇,该地区内降水大于蒸发。约北纬10°~35°和南纬10°~40°地区为水汽辐散区,是水汽源,该地区内蒸发大于降水。北纬约35°以北和南纬40°以南地区为水汽辐合区,是水汽汇,降水也略大于蒸发。
中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因此中国上空的水汽输送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大陆广大地区盛行西北气流,虽然所含水汽量很小,但风力强劲而稳定,一般可将水汽送过长江流域,华南和东南沿海仍有西南和东南气流将水汽输入大陆,可达云贵高原上空;夏季,西北气流退缩到北纬 35°以北。黄河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为夏季风所控制,南和西南气流携带丰沛水汽可送达华北平原。就多年平均而言,中国大陆的南边界、西边界、北边界为水汽入口,其中尤以南边界为主,东面为水汽出口。
通过水汽输送的研究可以探讨气候的形成和天气过程的发生与发展,可以揭示包括大气水、地面水和地下水在内的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的基本规律,为水资源评价和开发提供最基本的依据。
参考书目
Unesco,World Water Balance andWater Resources of the Earth,the Unesco Press,Paris,1978.
大气中的水汽虽然只占地球总水量的极小部分,但由于空气的流动性很大和大气同地球表面的水分交换率极高,使水汽输送成为全球水文循环中最活跃的一环。
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 水汽输送用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描述。水汽通量分水平输送的和垂直输送的。水平输送的水汽通量指单位时间流经单位垂直面积的水汽量。方向与风向相同,单位为克每百帕厘米秒,水平输送的水汽通量可分解为经向输送和纬向输送两个分量。纬向输送的水汽通量,规定向东输送为正,向西输送为负;经向输送的水汽通量,规定向北输送为正,向南输送为负。垂直输送的水汽通量指单位时间流经单位水平面积的水汽量,规定向上输送为正,向下输送为负,单位为克每平方厘米秒。水汽通量散度指单位时间汇入单位体积或从该体积辐散出去的水汽量,单位为克每百帕平方厘米秒。由风和湿度资料可以计算出任一地点的水汽通量散度,并可用等值线表示出广大范围内的水汽通量散度场。散度为正的地区表示水汽自该地区向四周辐散,称该地区为水汽源;散度为负的地区表示四周有水汽向该处汇集,称该地区为水汽汇。
水汽输送的分布 全球不同纬度带水汽输送的情况如图所示。由图可见,大约北纬10°至南纬10°之间地区为水汽辐合区,是水汽汇,该地区内降水大于蒸发。约北纬10°~35°和南纬10°~40°地区为水汽辐散区,是水汽源,该地区内蒸发大于降水。北纬约35°以北和南纬40°以南地区为水汽辐合区,是水汽汇,降水也略大于蒸发。
中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因此中国上空的水汽输送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大陆广大地区盛行西北气流,虽然所含水汽量很小,但风力强劲而稳定,一般可将水汽送过长江流域,华南和东南沿海仍有西南和东南气流将水汽输入大陆,可达云贵高原上空;夏季,西北气流退缩到北纬 35°以北。黄河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为夏季风所控制,南和西南气流携带丰沛水汽可送达华北平原。就多年平均而言,中国大陆的南边界、西边界、北边界为水汽入口,其中尤以南边界为主,东面为水汽出口。
通过水汽输送的研究可以探讨气候的形成和天气过程的发生与发展,可以揭示包括大气水、地面水和地下水在内的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的基本规律,为水资源评价和开发提供最基本的依据。
参考书目
Unesco,World Water Balance andWater Resources of the Earth,the Unesco Press,Paris,197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