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uddhism and the Chan sect
佛教禅学
2) Buddhism
佛教
1.
View Lu Yu's Buddhism Thought Inclination from the Fourth Chapter in Tea Classics;
从《茶经·四之器》看陆羽的佛教思想倾向
2.
Help Yourself and Bring Goodness to Other People with the Power of Your Mind——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the mentality of Chinese.;
以心起灭天地 以心普度众生——略论佛教对中国人心理的模塑
3.
The Essen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al System;
佛教与中医体系形成的重要联系
3) Buddhist
佛教
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Buddhist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HIV/ADIS care services;
佛教团体参与艾滋病关怀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2.
The authors make a stud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tea custom and drinker s wager game from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The Story of Stone and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文章分析了《红楼梦》英译本中佛教、茶俗和酒令三个方面的译文 ,讨论了文化翻译中所使用的方法 ,阐述了翻译中文化问题的处理要从词语(微观 )入手 ,在整体 (宏观 )上把握 ,传递文化信息。
4) Buddha
佛教
1.
And his spirit constantly encouraged the descendants,and his lots of Buddhist references translation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references of Buddha that spread in our country,especially his works-The Record of Western areas in Tang Dynasty making a base for the cultu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玄奘是我国唐朝的名僧、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给印度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印度的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2.
The god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kinds,the first kind includes Buddha and Bodhisattva,who are recorded by sutra and have the western image;the second kind is the lokapala who transformed by Indian gods;the third kind includes the gods recor- ded by sutra and created by Chinese,but their images do not exit in India;the fourth kind is the gods mixed.
印度诸神像来到中国,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既有佛经的记述,又有西方的形象依据,如诸佛、诸菩萨等;第二类是由印度教诸神转化成的佛教护法神;第三类是佛经虽有记述而印度未有造像者,则由中国人大胆创作;第四类是中国人调和不同宗教的造像,把不同宗教的像造在一起。
3.
The Buddha set down variety commandment to wom-en.
佛教也针对女性性别特点,制定出种种戒律规则。
5) The Buddhism
佛教
1.
Research on the Buddhism Life of Women in Song Dynasty;
宋代女性的佛教“空门生活”探微
2.
The Buddhism statues in Mountain Qi Xia show the art characteristics of delicate appearance and pointed edges and corners and wideness.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逐渐走向世俗化、本土化的时期。
3.
Influenced by the Buddhism,"destiny determined by retribution"spread rapidly.
受佛教影响,因果定命论在民众中迅速发展,逐渐取代天意定命论的主流地位,并使道德定命论走向衰落,对唐以后中国民众的命运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6) Buddism
佛教
1.
Studies about the Charity Affairs of the Buddism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隋唐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研究
2.
Confucianism remains dominant in our traditional avenging ideas,Buddism and Taoism are the two branches of it.
我国传统的报应观是以儒学为主体,以佛教、道教为其两个分支组成的。
3.
After it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East Han,Buddism went through many a historical periods of Wei,Jin,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 and Tang Dynasty and vigorously developed in the Song Dynasty.
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两晋、南北朝和隋唐,到宋代依然得到较大发展。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禅学
佛教的禅法理论,中国佛教的重要学说。禅,全称"禅那",源于梵文,意译"静虑"、"思维修"等,谓静中思虑,心绪专注一境,深入思虑佛教义理。"禅那",也就是止观,"止"是心的安静,"观"是思虑某一事物。"禅"原是印度古代各种教派修行的普遍方法,而在佛教生活和佛教哲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禅是定的一种,而中国佛教往往把禅和定并称为"禅定",含义比较广泛。
禅作为佛教的修持活动,有小乘大乘的区别,而其共同目的是通过安静身体,集中精神,排除内心的干扰和外界的诱惑,将思想专注于一定的观察对象,按照佛教的立场和义理进行思考,以根除烦恼,去恶为善,转痴为智,以得到精神解脱。
禅学在中国的发展 因时代、地区和派别的不同,禅学发展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色,至唐代慧能禅宗,禅学进一步中国化,较以前的禅学产生了重大的差异。
禅学的兴起和盛行 中国禅学始于东汉后期安世高和支娄迦谶译经的流传。三国吴康僧会、晋代释道安和支道林都推重禅法。后来鸠摩罗什和佛陀跋陀罗(觉贤)又相继译出禅经,推进了禅学的兴起。在汉魏晋期间流行的禅法约有 4类:①安般禅。为安世高所译《安般守意经》倡导。"安"指入息(吸),"般"指出息(呼),"安般"即"数息"。它重在调息(呼吸),以集中精神,进入禅定意境;又以"法数"(按数字对教义的分类)为止观对象,构成"禅数"形式,属于小乘佛教的禅法。因与当时道家"食气"、"导气"等吐纳养生术相类似而传习较广。
② 念佛禅。为支娄迦谶译出的菩萨乘禅经《般舟三昧经》和《首楞严三昧经》所倡导。"般舟"即念佛:"首楞严",意为健行、健步如飞;"三昧"即定。前经说借助于智慧,专心观念佛的32种相、80种好,可使10方诸佛现前。后经则认为修持首楞严三昧可为成佛的行动增加力量,易于达到成佛的目标。
③ 五门禅。鸠摩罗什根据弟子僧睿的请求,综合各家禅法编译了 3卷《禅秘要法经》,倡导五门禅观("五停心"),针对具体情况,讲究不同对治:贪欲重的修"不净"观;瞋恚重的修"慈悲"观;愚痴的修"因缘"观;散乱心重的修"数息"观;一般的人修习"念佛"。佛陀跋陀罗所译《达摩多罗禅经》也讲五门禅。鸠摩罗什和佛陀跋陀罗的禅学不同。但都是大小乘融贯的禅,强调禅智双运,寂照相济。对后来佛学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④ 实相禅。所谓实相就是空,实相观就是空观。大小乘禅法融贯的关键,在于把禅观和空观联系起来。鸠摩罗什所传的禅观要求同实相联系,即既要看到空性,又要看到诸法的作用,两者不可偏废。这对后来的天台宗产生了影响。
南北朝时代,由于政治情况的不同,南方偏重义理,北方持重禅法。北魏孝文帝为佛陀禅师于嵩山少室立少林寺,作为禅僧集居之所,此后禅法大行。北魏时著名禅师菩提达摩在少林寺修禅,其禅法注重"理人"和"行人"。"理人",指进行佛教理论思索,即"壁观",在墙壁上涂成观想的图样,面壁观想,以契合佛理。"行人"属于修持实践。他强调"理"和"行"两者结合,在启发信仰时不离教理,借教悟宗,在形成信仰后不随于文教,不凭借言教。达摩后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北齐禅师慧文奉行实相禅,他根据《中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的思想和《大智度论》的一心中行得三种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观点,认为从万物因缘和合而生就可观察到任何一境的空、假、中三谛的道理,一心就能同时观察三谛。一境三谛就是万物的实相,一心三观就是实相禅。慧文将这种禅法传给慧思,慧思又传给智,智在江东传播实相禅,推动了南方禅法的盛行,使偏重义理的学风有所转变。
南北宗禅学的流传 中国佛学到南北朝末期,随着南北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北师说逐渐出现综合调和的趋势,开始形成学派。禅宗的出现是中国禅学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中国禅宗的思想导源于《坐禅三昧》、《达摩多罗禅经》中的 "念佛法门"。相传菩提达摩、 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依次相传,弘忍后分化为神秀北宗和慧能南宗,时称"南能北秀"。神秀一系的禅法、讲动、定一体,即所谓"敛心入定,如蛇行入筒",主张"拂尘看净,方便通径",即逐渐领会,逐渐贯通的方法。慧能和神秀不同,他的修禅方法是顿。他自居于教外别传,虽不和教义绝缘,但强调传授不在言教文字,而以觉悟众生本有佛性为主旨。主张单刀直入,直摩心源,见性成佛。这是对以往禅学思想的最大变革。反映慧能禅学思想的《坛经》成为中国禅学的最重要著作。由于慧能弟子神会等人的大力推崇,慧能被定为禅宗六祖,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并成为佛教中势力最大、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宗派。
慧能南宗的主张经过门下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一二传后,禅师们更是把禅法融会在日常生活里,认为坐住行卧、搬柴挑水等人伦日用都可体现禅法,形成一种随缘任运的主张,同印度佛教思想以及中国其他教派的思想大相径庭。
禅教调和 禅宗禅法的流行,引起了同其他教派的矛盾,由此又出现调和禅教的趋势。中唐时代的宗密是荷泽系的禅师,又是华严宗的大师,他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提出和阐发禅教统一的主张。五代、北宋之际法眼宗禅师延寿鉴于禅宗学入空疏不通教理的弊病,特召集唯识、华严、天台三家佛教学生互相质疑,最后用禅宗的观点作为评判的标准加以评定,成《宗镜录》100卷。延寿统一各家对教的不同说法,又调和禅与教的矛盾,为各宗所接受。宗密和延寿调和禅教,都把教定于《华严》。由此出现华严思想和禅学相融合的华严禅,对于宋代禅师和宋明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禅宗禅学的分化 宋代禅宗流派都依赖统治者的支持,著名禅师常与上层人物交往,思想上越来越充分肯定现实。由此禅学思想的发展又发生显著变化,出现了3种类型的禅:①文字禅。延寿以来禅宗虽重视教理,但真正作为依据判断是非,还是前辈祖师的语句。由于所传的语句简略难解,禅师就用偈颂来陈述其大意,因此一般有文化的禅师都走上从文字上追求禅意的道路。禅学走上文字之途,一方面有助于理解,一方面也产生舞文弄墨的现象。②看话禅。两宋之际临济宗禅师宗杲反对文字禅,他主张不把祖师的语句作为正面文章来领会,只作为"话头"即题目来参究,认为这样才能自发地产生智慧,达到自悟成佛的目的。③默照禅。曹洞宗禅师正觉和宗杲交谊颇深,但他反对看话禅,提出寂默静照,即静坐看心的禅法。实际上这是以前禅宗北宗的禅法。默照禅出现,禅宗南宗流派转而采用北宗的禅法,标志着南宗禅学已走到自身发展的尽头,自此以后禅学思想就愈来愈趋于停滞了。
禅学的影响 禅学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尤其是作为隋唐哲学的重要部分,对其他哲学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倡导的不信权威、不信经典的口号,曾为一些进步思想家如李贽、谭嗣同等利用,以攻击封建正统思想;它宣扬的唯心主义心性学说,为宋明理学家如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吸取,成为理学唯心主义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
禅作为佛教的修持活动,有小乘大乘的区别,而其共同目的是通过安静身体,集中精神,排除内心的干扰和外界的诱惑,将思想专注于一定的观察对象,按照佛教的立场和义理进行思考,以根除烦恼,去恶为善,转痴为智,以得到精神解脱。
禅学在中国的发展 因时代、地区和派别的不同,禅学发展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色,至唐代慧能禅宗,禅学进一步中国化,较以前的禅学产生了重大的差异。
禅学的兴起和盛行 中国禅学始于东汉后期安世高和支娄迦谶译经的流传。三国吴康僧会、晋代释道安和支道林都推重禅法。后来鸠摩罗什和佛陀跋陀罗(觉贤)又相继译出禅经,推进了禅学的兴起。在汉魏晋期间流行的禅法约有 4类:①安般禅。为安世高所译《安般守意经》倡导。"安"指入息(吸),"般"指出息(呼),"安般"即"数息"。它重在调息(呼吸),以集中精神,进入禅定意境;又以"法数"(按数字对教义的分类)为止观对象,构成"禅数"形式,属于小乘佛教的禅法。因与当时道家"食气"、"导气"等吐纳养生术相类似而传习较广。
② 念佛禅。为支娄迦谶译出的菩萨乘禅经《般舟三昧经》和《首楞严三昧经》所倡导。"般舟"即念佛:"首楞严",意为健行、健步如飞;"三昧"即定。前经说借助于智慧,专心观念佛的32种相、80种好,可使10方诸佛现前。后经则认为修持首楞严三昧可为成佛的行动增加力量,易于达到成佛的目标。
③ 五门禅。鸠摩罗什根据弟子僧睿的请求,综合各家禅法编译了 3卷《禅秘要法经》,倡导五门禅观("五停心"),针对具体情况,讲究不同对治:贪欲重的修"不净"观;瞋恚重的修"慈悲"观;愚痴的修"因缘"观;散乱心重的修"数息"观;一般的人修习"念佛"。佛陀跋陀罗所译《达摩多罗禅经》也讲五门禅。鸠摩罗什和佛陀跋陀罗的禅学不同。但都是大小乘融贯的禅,强调禅智双运,寂照相济。对后来佛学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④ 实相禅。所谓实相就是空,实相观就是空观。大小乘禅法融贯的关键,在于把禅观和空观联系起来。鸠摩罗什所传的禅观要求同实相联系,即既要看到空性,又要看到诸法的作用,两者不可偏废。这对后来的天台宗产生了影响。
南北朝时代,由于政治情况的不同,南方偏重义理,北方持重禅法。北魏孝文帝为佛陀禅师于嵩山少室立少林寺,作为禅僧集居之所,此后禅法大行。北魏时著名禅师菩提达摩在少林寺修禅,其禅法注重"理人"和"行人"。"理人",指进行佛教理论思索,即"壁观",在墙壁上涂成观想的图样,面壁观想,以契合佛理。"行人"属于修持实践。他强调"理"和"行"两者结合,在启发信仰时不离教理,借教悟宗,在形成信仰后不随于文教,不凭借言教。达摩后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北齐禅师慧文奉行实相禅,他根据《中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的思想和《大智度论》的一心中行得三种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观点,认为从万物因缘和合而生就可观察到任何一境的空、假、中三谛的道理,一心就能同时观察三谛。一境三谛就是万物的实相,一心三观就是实相禅。慧文将这种禅法传给慧思,慧思又传给智,智在江东传播实相禅,推动了南方禅法的盛行,使偏重义理的学风有所转变。
南北宗禅学的流传 中国佛学到南北朝末期,随着南北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北师说逐渐出现综合调和的趋势,开始形成学派。禅宗的出现是中国禅学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中国禅宗的思想导源于《坐禅三昧》、《达摩多罗禅经》中的 "念佛法门"。相传菩提达摩、 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依次相传,弘忍后分化为神秀北宗和慧能南宗,时称"南能北秀"。神秀一系的禅法、讲动、定一体,即所谓"敛心入定,如蛇行入筒",主张"拂尘看净,方便通径",即逐渐领会,逐渐贯通的方法。慧能和神秀不同,他的修禅方法是顿。他自居于教外别传,虽不和教义绝缘,但强调传授不在言教文字,而以觉悟众生本有佛性为主旨。主张单刀直入,直摩心源,见性成佛。这是对以往禅学思想的最大变革。反映慧能禅学思想的《坛经》成为中国禅学的最重要著作。由于慧能弟子神会等人的大力推崇,慧能被定为禅宗六祖,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并成为佛教中势力最大、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宗派。
慧能南宗的主张经过门下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一二传后,禅师们更是把禅法融会在日常生活里,认为坐住行卧、搬柴挑水等人伦日用都可体现禅法,形成一种随缘任运的主张,同印度佛教思想以及中国其他教派的思想大相径庭。
禅教调和 禅宗禅法的流行,引起了同其他教派的矛盾,由此又出现调和禅教的趋势。中唐时代的宗密是荷泽系的禅师,又是华严宗的大师,他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提出和阐发禅教统一的主张。五代、北宋之际法眼宗禅师延寿鉴于禅宗学入空疏不通教理的弊病,特召集唯识、华严、天台三家佛教学生互相质疑,最后用禅宗的观点作为评判的标准加以评定,成《宗镜录》100卷。延寿统一各家对教的不同说法,又调和禅与教的矛盾,为各宗所接受。宗密和延寿调和禅教,都把教定于《华严》。由此出现华严思想和禅学相融合的华严禅,对于宋代禅师和宋明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禅宗禅学的分化 宋代禅宗流派都依赖统治者的支持,著名禅师常与上层人物交往,思想上越来越充分肯定现实。由此禅学思想的发展又发生显著变化,出现了3种类型的禅:①文字禅。延寿以来禅宗虽重视教理,但真正作为依据判断是非,还是前辈祖师的语句。由于所传的语句简略难解,禅师就用偈颂来陈述其大意,因此一般有文化的禅师都走上从文字上追求禅意的道路。禅学走上文字之途,一方面有助于理解,一方面也产生舞文弄墨的现象。②看话禅。两宋之际临济宗禅师宗杲反对文字禅,他主张不把祖师的语句作为正面文章来领会,只作为"话头"即题目来参究,认为这样才能自发地产生智慧,达到自悟成佛的目的。③默照禅。曹洞宗禅师正觉和宗杲交谊颇深,但他反对看话禅,提出寂默静照,即静坐看心的禅法。实际上这是以前禅宗北宗的禅法。默照禅出现,禅宗南宗流派转而采用北宗的禅法,标志着南宗禅学已走到自身发展的尽头,自此以后禅学思想就愈来愈趋于停滞了。
禅学的影响 禅学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尤其是作为隋唐哲学的重要部分,对其他哲学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倡导的不信权威、不信经典的口号,曾为一些进步思想家如李贽、谭嗣同等利用,以攻击封建正统思想;它宣扬的唯心主义心性学说,为宋明理学家如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吸取,成为理学唯心主义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