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伯吉斯(1917一1993)是当代著名的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学教授,在欧美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提起他,就不能不说起他的作品《发条橙子》,正是这部作品及其改编的电影在我国广为人知。
《发条橙子》,于1963年问世。自出版之日起,它便受到广泛的注意和热烈的讨论。由于小说的暴力/反暴力主题和它对现实的冷静而悲观的分析,它被归类为反乌托邦小说,并被称作对当代世界的梦魇式预见。这两种说法至今仍是权威性评价,而世事的发展已经证实了预见的准确。的确,乌托邦式的美好愿望不能改变现实中的丑恶,而改造人类本身远比改造外部世界更艰难。如今,暴力已经在地球上泛滥得无处不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犯罪活动都前所未有地普遍。犯罪记录逐年上升,因犯罪而死亡的人数居高不下。对于这种现象,作家早在30年前就通过这部名作发出深深的忧虑:为什么物质文明的社会反而会产生更多反道德文明的人群?
《发条橙子》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它发生在距成书之日不久的将来。男主人公、故事的叙述者叫阿列克斯,刚刚15岁。小说一开始便详细记述阿列克斯与其三个同伙,在一夜一天当中所做的坏事:无故打人、抢劫、强奸、嫖猖、偷盗,等等等等。这部分文字占全书小半,却是全书的基础:当代的物质文明能把人养得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同时又使他们无聊得只会干坏事。阿列克斯终因抢劫而杀人,被判14年徒刑,两年后,他在监狱中再次行凶杀人。这时,报纸正巧宣传一种叫作“路德维克疗法”的新式治理犯罪的手段,而监狱又需要腾出空间关押政治犯,便决定用阿列克斯作试验。
在新建的治疗中心里,阿列克斯的头和四肢被牢牢地固定,眼皮被支开使其无法闭上。然后,他便被迫以这种姿势每天连续看数小时的暴力影片,致使他头疼恶心,周身不适。据医生解释,路德维克疗法采用联想法,使犯人将影片中的暴力与观看时身体产生的不适联系起来,使犯人的身体对暴力行为产生反射式的反感,从而达到不愿再从事暴力行为的目的。果然,当阿列克斯企图逃跑时,他竟发现挨打比打人更好受。
治疗产生了效果。阿列克斯在公开考试中拒绝打架并抵御侄女色的诱惑,受到政界及宗教界人士的赞赏,报刊也大肆渲染。为此,阿列克斯获得了自由。可是,阿列克斯出狱后不为家庭和社会所容。他想自杀又苦于找不到非暴力手段。最后,医院不得不对他再次进行治疗,使他的身体不再对暴力行为产生反感,使他能继续活下去:他真的被治好了。
《发条橙子》不是一个令人愉悦的故事。根据它拍成的电影虽然也十分出名,却也同样不“好看”。然而,任何一位明眼人都看得出,这部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寓教于乐”,而是要有意以不愉快的阅读经历来提醒人们去严肃地对待小说提出的问题。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滋养了大批的少年罪犯。司法部门和监狱系统各司其职,进行镇压管理。就连医学也尽其所能,试图帮助治愈这些罪犯。结果是,厌恶暴力的前犯罪分子再次进入社会之后,竟因无力应付社会中的种种暴力,无法生存下去!至此,作者的写作目的大白:罪恶不会通过矫治罪犯而消失,罪恶的根源在于单纯追求物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