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ormalism aesthetics
形式主义美学
1.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his formalism aesthetics emphatically.
本文旨在探讨马尔库塞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性质,并尝试从以下几个部分对其理论进行阐释和评价: 导论部分,从总体上探讨马尔库塞美学思想和广义的形式主义美学的内在联系,并初步比较马尔库塞形式主义美学与其他形式结构派理论的区别。
2) mathematical formalism
数学形式主义
1.
However, mathematical formalism of the western major economics came at the expense of economic contents for the one-sided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rationalism,which functions to facilitate the arrangement of its hollow theory while has little to do with the realistic a.
然而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数学形式主义却以牺牲经济内容来顾全数学理性形式的片面发展 ,数学化的进展只是对空洞理论的整理起到了一定作用 ,与现实经济的科学分析并无联系。
3) The formalist poetics
形式主义诗学
4) Constructivism art instruction mode
建构主义美术教学模式
5) Formalism
[英]['fɔ:məlɪzəm] [美]['fɔrmə'lɪzəm]
形式主义
1.
The Babels of Rationalism and Formalism;
理念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巴别塔
2.
Morning Song and Words by Silvia Plath——Interpretation of Formalism and Translation;
西尔维亚·普拉斯的《晨歌》和《词语》——形式主义解读和翻译之二
3.
On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Formalism and New Criticism;
试论形式主义与新批评学派的当代性渊源
6) form aesthetics
形式美学
1.
Secondly,it analyzes the idea of form aesthetics,technology aesthetics and society aesthetics,which are parts of the system of design aesthetics.
从美学概念、产品设计理论及设计与美学结合的必然性展开论述,综合分析了产品设计美学系统的形式美学、技术美学、社会美学三种元素,并提出了通过三元素的辩证统一构建产品设计美学并表现其本质的思想。
补充资料:形式主义美学
一种强词美在线条、形体、色彩、声音、文字等组合关系中或艺术作品结构中的美学观。与美学中强调美在于模仿或逼真再现自然物体之形态的自然主义相对立。
历史发展及其影响 形式主义美学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古希腊毕达哥拉学派(见毕达哥拉和毕达哥拉学派就曾试图从几何关系中寻找美。18世纪英国艺术理论家W.荷迦兹(1697~1764)在其《美的分析》中提出美是由形式的变化和数量的多少等因素相互制约产生的。启蒙运动时期德国艺术史家J.J.文克尔曼(1717~1768)声称,真正的美都是几何学的,不管古典艺术还是浪漫艺术,都是如此。I.康德则明确指出,"在所有美的艺术中,最本质的东西无疑是形式"。康德极力强调形式美使以后的一大批美学家认识到,过分强调模仿和再现,就会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艺术品再现的事物,而不是艺术品本身,这样一来,艺术品就会失去本身的价值。康德之后,形式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是德国美学家J.F.赫尔巴特(1776~1841)及其门徒奥地利哲学家R.齐默尔曼(1824~1898)。赫尔巴特主张,美只能从形式来检验,而形式则产生于作品各组成要素的关联中。齐默尔曼的美学一度被人们称为"形式科学",他指出,只要从较远距离观看一个物体,就能很容易地发现其"形式",而这一形式正是产生审美愉快的源泉。赫尔巴特的另一追随者奥地利音乐理论家E.汉斯利克(1825~1904)则提出"音乐就是声响运动的形式"。这一见解曾轰动一时,从而把这种形式主义思潮推向极端。
20世纪以来,英国艺术批评家R.E.弗莱(1886~1934)和C.倍尔(1881~?)对这种形式观做了另一种阐述。弗莱认为,形式是绘画艺术最本质的东西,由线条和色彩的排列构成的形式,把"秩序"和"多样性"融为一体,使人产生出一种独特的愉快。这种愉快感受不同于再现性内容引起的感情,后者会很快消失,而形式引起的愉快感受却永远不会消失和减弱。倍尔则指出,再现性内容不仅无助于美的形式,而且会损害它。由线条、色彩或体块等要素组成的关系,自有一种独特的意味,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只有它才能产生出审美感情。"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的一个不以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永恒的美的特征,可以为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观赏者所识别和喜爱。欣赏艺术无须求助于现实生活内容和日常生活感情,艺术不是激发寻常感情的工具,它把人们从现实世界带向神秘的世界。使人进入一种陶醉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审美感情。
现代美学流派与形式主义 倍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对以后的西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欧美学史家W.塔塔基耶韦兹(1886~?)认为,现代抽象派画家们实质上坚持的是一种新型的形式主义。现代抽象派画家P.蒙德里安(1872~1944)指出过,对于现代艺术家来说,美的体验是一种宇宙的、普遍性的体验,而抽象艺术的形式正是通过对宇宙关系的重新构造而将"普遍性要素"呈现出来。俄国画家 B.康定斯基(1866~1944) 把这些所谓的"普遍性要素"称为抽象形式的内容,但这种内容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它主要是指抽象的点、线、面等形式要素本身的种种本性,如活动、能动力和目的性等。
形式主义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主要思潮之一,而现代带有科学倾向的结构主义、格式塔美学、符号主义和现象学等美学思潮,以及文学理论中的"新批评运动",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形式主义的色彩。如结构主义和现象学美学坚持作品的美学价值存在于作品本身之中的主张,格式塔美学对"完形"之特性的心理学阐释,符号美学提出只有作品的外在形式才是人们把握其内在含义的唯一科学根据和可靠信息的见解等等,就是这样。形式主义美学是某些现代美学流派的先导。
在文学领域中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在文学领域中,主要指语言的声响模式或暗喻的意象,与之相对立的则是内容、意义、观念、思想等等。文学领域中的形式主义主张最早由古希腊的诡辩派提出。他们认为,在诗中,声响、节奏以及丰富的语词表达,同"有分量的内容"之间有明显的区别。读者直接面对的是语言符号和声响形式,而某种情节、故事、思想和感情却是间接地把握到的,对此,德莫特里欧(公元前4世纪~前283)指出,前者关系到"怎样说"的问题,后者关系到"说什么"的问题。比较起来,"怎样说" 比"说什么" 远为重要。克拉特斯则提出,有没有愉快的声音,是好诗与坏诗的唯一区别。赫拉克利特甚至声称,好的诗就是令人愉快的声音的组合。至中世纪,经院派进一步把诗的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纯感觉的形式,即声响或音乐般的听觉形式;另一种是理性的或概念的形式,即表达出来的视觉形式,如比喻或暗喻的意象等等。除了这两种形式外,还有两种内容,一种是题材,主要指叙述的事件;另一种指表达的观念,主要指宗教的或形而上学的意义。形式与内容比较,形式起主要作用。19~20世纪以来,这种文学上的形式与内容二分的理论便与上述音乐和造型艺术领域中形式主义合流,形成一股极端的形式主义思潮。
极端形式主义 这种形式主义认为,形式是艺术之唯一重要的东西,内容则无关紧要。即艺术的题材、记事、思想、再现的事物甚至感情表现等,统统都是无关宏旨的。H.弗西伦提出,真正的形式不能称为符号和意象,因为它不指向或表达自身之外的任何东西,而这种形式才是艺术唯一需要的。按照这一极端形式主义原则,法国诗人S.马拉美(1842~1898)写出了所谓具有音乐效果的诗,在他的诗中,语言文字仅被当作声音符号,根本无视其包含的内容和含义。达达主义派和未来派诗人们则主张干脆取消语言规范,以声音模拟取代诗歌涵义。文学领域中轻内容重形式的极端形式主义思潮是有害的,它能使作品脱离生活,形式怪诞离奇,引导艺术家离开现实,走向"为艺术而艺术"。这与那种主张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进行严肃的科学研究的倾向是完全不同的。
历史发展及其影响 形式主义美学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古希腊毕达哥拉学派(见毕达哥拉和毕达哥拉学派就曾试图从几何关系中寻找美。18世纪英国艺术理论家W.荷迦兹(1697~1764)在其《美的分析》中提出美是由形式的变化和数量的多少等因素相互制约产生的。启蒙运动时期德国艺术史家J.J.文克尔曼(1717~1768)声称,真正的美都是几何学的,不管古典艺术还是浪漫艺术,都是如此。I.康德则明确指出,"在所有美的艺术中,最本质的东西无疑是形式"。康德极力强调形式美使以后的一大批美学家认识到,过分强调模仿和再现,就会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艺术品再现的事物,而不是艺术品本身,这样一来,艺术品就会失去本身的价值。康德之后,形式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是德国美学家J.F.赫尔巴特(1776~1841)及其门徒奥地利哲学家R.齐默尔曼(1824~1898)。赫尔巴特主张,美只能从形式来检验,而形式则产生于作品各组成要素的关联中。齐默尔曼的美学一度被人们称为"形式科学",他指出,只要从较远距离观看一个物体,就能很容易地发现其"形式",而这一形式正是产生审美愉快的源泉。赫尔巴特的另一追随者奥地利音乐理论家E.汉斯利克(1825~1904)则提出"音乐就是声响运动的形式"。这一见解曾轰动一时,从而把这种形式主义思潮推向极端。
20世纪以来,英国艺术批评家R.E.弗莱(1886~1934)和C.倍尔(1881~?)对这种形式观做了另一种阐述。弗莱认为,形式是绘画艺术最本质的东西,由线条和色彩的排列构成的形式,把"秩序"和"多样性"融为一体,使人产生出一种独特的愉快。这种愉快感受不同于再现性内容引起的感情,后者会很快消失,而形式引起的愉快感受却永远不会消失和减弱。倍尔则指出,再现性内容不仅无助于美的形式,而且会损害它。由线条、色彩或体块等要素组成的关系,自有一种独特的意味,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只有它才能产生出审美感情。"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的一个不以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永恒的美的特征,可以为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观赏者所识别和喜爱。欣赏艺术无须求助于现实生活内容和日常生活感情,艺术不是激发寻常感情的工具,它把人们从现实世界带向神秘的世界。使人进入一种陶醉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审美感情。
现代美学流派与形式主义 倍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对以后的西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欧美学史家W.塔塔基耶韦兹(1886~?)认为,现代抽象派画家们实质上坚持的是一种新型的形式主义。现代抽象派画家P.蒙德里安(1872~1944)指出过,对于现代艺术家来说,美的体验是一种宇宙的、普遍性的体验,而抽象艺术的形式正是通过对宇宙关系的重新构造而将"普遍性要素"呈现出来。俄国画家 B.康定斯基(1866~1944) 把这些所谓的"普遍性要素"称为抽象形式的内容,但这种内容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它主要是指抽象的点、线、面等形式要素本身的种种本性,如活动、能动力和目的性等。
形式主义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主要思潮之一,而现代带有科学倾向的结构主义、格式塔美学、符号主义和现象学等美学思潮,以及文学理论中的"新批评运动",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形式主义的色彩。如结构主义和现象学美学坚持作品的美学价值存在于作品本身之中的主张,格式塔美学对"完形"之特性的心理学阐释,符号美学提出只有作品的外在形式才是人们把握其内在含义的唯一科学根据和可靠信息的见解等等,就是这样。形式主义美学是某些现代美学流派的先导。
在文学领域中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在文学领域中,主要指语言的声响模式或暗喻的意象,与之相对立的则是内容、意义、观念、思想等等。文学领域中的形式主义主张最早由古希腊的诡辩派提出。他们认为,在诗中,声响、节奏以及丰富的语词表达,同"有分量的内容"之间有明显的区别。读者直接面对的是语言符号和声响形式,而某种情节、故事、思想和感情却是间接地把握到的,对此,德莫特里欧(公元前4世纪~前283)指出,前者关系到"怎样说"的问题,后者关系到"说什么"的问题。比较起来,"怎样说" 比"说什么" 远为重要。克拉特斯则提出,有没有愉快的声音,是好诗与坏诗的唯一区别。赫拉克利特甚至声称,好的诗就是令人愉快的声音的组合。至中世纪,经院派进一步把诗的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纯感觉的形式,即声响或音乐般的听觉形式;另一种是理性的或概念的形式,即表达出来的视觉形式,如比喻或暗喻的意象等等。除了这两种形式外,还有两种内容,一种是题材,主要指叙述的事件;另一种指表达的观念,主要指宗教的或形而上学的意义。形式与内容比较,形式起主要作用。19~20世纪以来,这种文学上的形式与内容二分的理论便与上述音乐和造型艺术领域中形式主义合流,形成一股极端的形式主义思潮。
极端形式主义 这种形式主义认为,形式是艺术之唯一重要的东西,内容则无关紧要。即艺术的题材、记事、思想、再现的事物甚至感情表现等,统统都是无关宏旨的。H.弗西伦提出,真正的形式不能称为符号和意象,因为它不指向或表达自身之外的任何东西,而这种形式才是艺术唯一需要的。按照这一极端形式主义原则,法国诗人S.马拉美(1842~1898)写出了所谓具有音乐效果的诗,在他的诗中,语言文字仅被当作声音符号,根本无视其包含的内容和含义。达达主义派和未来派诗人们则主张干脆取消语言规范,以声音模拟取代诗歌涵义。文学领域中轻内容重形式的极端形式主义思潮是有害的,它能使作品脱离生活,形式怪诞离奇,引导艺术家离开现实,走向"为艺术而艺术"。这与那种主张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进行严肃的科学研究的倾向是完全不同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