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Joy of Spiritual Attainment-Pleasure of The Soul and Spirit
畅神性的愉快-悦志悦神
2) Pleasing to the Will and Soul
悦志悦神
1.
The analysis of these questions educes a substantive question:Is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 alternative to religion? More specifically, does the aesthetic state of "pleasing to the will and soul" has enough power to integrate and to redempt.
前两部分主要是对“悦志悦神”的境界的阐发,即李泽厚是怎样形成关于这个境界的观点的,这个境界的特征是怎样的;最后一部分展开评论,这也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集中讨论“审美代宗教”的问题以及“与宇宙共在
3) spiritual pleasure
精神愉悦性
1.
It is of the features of the spiritual pleasure and strong mainstay and fresh perceptual.
它具有精神愉悦性、强烈的主体性和鲜活的感性等特征。
5) Joy of Visual Reflection-Audio Pleasure and Visual Pleasure
观照性的愉快-悦耳悦目
6) Joy of Enlightenment-Pleasure of The Mind
领悟性的愉快-悦心悦意
补充资料:荀悦(148~209)
中国东汉末政论家、思想家、史学家。字仲豫,颍川郡颖阴县(今河南许昌)人。祖、父两辈先后参加过反外戚、宦官的斗争,遭"党锢之祸"。荀悦少年好学,喜著述。灵帝时因宦官当权,托病隐居。献帝建安(196~220)初年,被辟召到曹操府,迁黄门侍郎,在献帝宫中侍讲,累迁秘书监、侍中。建安十四年卒。《后汉书》有传。著有《申鉴》5卷, 表述了他的政治、伦理、哲学思想。又奉献帝之命,删取《汉书》材料,仿《左传》体例,撰成《汉纪》30卷,按年叙述西汉历史,为史家所重。二书今存,其他单篇著作均散佚。
荀悦认为仁与义是"道之本",体现在政治上即是礼教与法治,故法与教是"政之大经"。主张汉代"以霸王道杂之"的传统政治思想。针对汉末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激化的现实,荀悦抨击"富人民田逾限",提出了一种"耕而勿有"的理想,即土地只许耕种而不许私有和买卖。强调"足寒伤心,民寒伤国",主张"兴农桑以养其生","先丰民财以定其志";不应在法令规定的范围以外私自增加赋役;"慎庶狱",反对"峻刑害民"。这些都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在人性论上,荀悦发挥刘向"性不独善,情不独恶"的论点,提出了一种和董仲舒有所不同的性三品说,认为上品君子性善,下品小人性恶,中人则善恶混。"礼教"施于君子,"桎梏鞭扑"加于小人,对中人则"刑礼兼焉"。他对当时流行的宗教迷信如谶纬、神仙方术等都提出了怀疑,加以否定,认为卜筮无益,"德斯益,否斯损"。提出"生之谓性也,形神是也","凡言神者,莫近于气,有气斯有形,有神斯有好恶喜怒之情",肉体、精神都根源于气的观点。他继承了扬雄、桓谭等人的无神论思想,但理论上缺少新的建树,对后世影响不大。他的性三品思想对唐代的韩愈有一定影响。
荀悦认为仁与义是"道之本",体现在政治上即是礼教与法治,故法与教是"政之大经"。主张汉代"以霸王道杂之"的传统政治思想。针对汉末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激化的现实,荀悦抨击"富人民田逾限",提出了一种"耕而勿有"的理想,即土地只许耕种而不许私有和买卖。强调"足寒伤心,民寒伤国",主张"兴农桑以养其生","先丰民财以定其志";不应在法令规定的范围以外私自增加赋役;"慎庶狱",反对"峻刑害民"。这些都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在人性论上,荀悦发挥刘向"性不独善,情不独恶"的论点,提出了一种和董仲舒有所不同的性三品说,认为上品君子性善,下品小人性恶,中人则善恶混。"礼教"施于君子,"桎梏鞭扑"加于小人,对中人则"刑礼兼焉"。他对当时流行的宗教迷信如谶纬、神仙方术等都提出了怀疑,加以否定,认为卜筮无益,"德斯益,否斯损"。提出"生之谓性也,形神是也","凡言神者,莫近于气,有气斯有形,有神斯有好恶喜怒之情",肉体、精神都根源于气的观点。他继承了扬雄、桓谭等人的无神论思想,但理论上缺少新的建树,对后世影响不大。他的性三品思想对唐代的韩愈有一定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