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产出缺口型菲利普斯曲线
1)  Output-gap Phillips curve
产出缺口型菲利普斯曲线
2)  "Output-Price"Phillips Curve
"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3)  Philips curve
菲利普斯曲线
1.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Granger Test,Inflation and Employment——Analysis Based on Philips Curve in China
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就业关系研究——兼论西方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
2.
Reestimate China's Philips Curve Using Panel Data Model
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菲利普斯曲线再估计
3.
This text sets out from the theory of Philips curve, points out the condition and limitation that it exists and analyzes various kinds of relations that the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from many possible views, then certifies that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have not inevitable minus-relation, that is to say, Philips curve just exists in certain condition and doesn t exist in any economic system.
从研究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渊源出发,指出了其存在的条件及其局限性,并从多种角度分析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各种可能关系,从而论证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并不存在必然的负相关关系,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并不是在任何经济系统中都存在的必然规律。
4)  Phillips curve
菲利普斯曲线
1.
Cause Analysis on Inapplicability of Phillips Curve in China;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不适用的成因分析
2.
Analysis of Phillips Curve and Phases of Business Cycle in China;
论中国菲利普斯曲线与经济周期阶段
3.
The Estimate of Chinese Phillips Curve;
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估计
5)  Query of Philips Curve
质疑菲利普斯曲线
6)  Phillips curve
菲利浦斯曲线
1.
In particular, the Phillips curve is simultaneously estimated while using multivariate state-space methods with Kalman filter to estimate the output gap.
特别是 ,在采用多变量状态空间———卡尔曼滤波方法估计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时 ,我们同时也估计了菲利浦斯曲线 ,而且统计检验也证实了这一方法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2.
Although Keynes model hints the existence of Phillips curve,the Phillips curve derives from experimental data rather than the model itself--the Phillips curve reflects much richer content.
虽然凯恩斯模型预示经济中存在菲利浦斯曲线 ,但是菲利浦斯曲线来自经验数据而非模型 ,并反映了比模型更加丰富的内容。
3.
The adjust and change of society expect may cause Phillips curve change.
人们社会预期发生调整或改变可以使菲利浦斯曲线变形。
补充资料:菲利普斯曲线
      以英籍新西兰经济学家A.W.菲利普斯命名,说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此涨彼落、互相替代关系的曲线。在一个以物价上涨率为纵轴、失业率为横轴的平面坐标图上,菲利普斯曲线表现为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如图1所示。该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高时,物价上涨率较低,反之,物价上涨率则较高。因此,经济管理者只可能在高失业率-低物价上涨率,和低失业率-高物价上涨率这两种组合中择一而从,要想使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同时达到令人满意的低水平是不可能的。
  
  
  产生与发展 1958年,菲利普斯发表了题为《1867~1957年英国的失业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的论文。该文以货币工资决定于劳动供求关系的理论为基础,将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函数关系表示为(其中,y为工资变动率;x为失业率;a、b、c均为待估参数)。然后,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的有关统计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和试错法,估算配合而得出一条表示英国的失业率与工资变动率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式:。根据此式,便可作出类似图1所示曲线,菲利普斯曲线由此得名。
  
  基于这一曲线,菲利普斯推论出:在正常情况下,假设生产率每年增长2%,假如总需求保持在一个能维持物价稳定的水平上,则与此相关的失业水平不足2.5%;如果总需求保持一个能维持工资稳定的水平上,那么,与此相关的失业水平将达到大约5.5%左右。在这里,初步描述了一个以失业率和工资变动率相互替换为特点的宏观经济政策配合模型。
  
  后来,菲利普斯曲线的赞同者为了分析的便利,把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因素纳入模型,通过形如图1的变换(图中假定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为2%)便得到一条描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相互替换关系的曲线。这一变换,更突出了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涵义。
  
  实践效果 菲利普斯曲线一经产生,立刻引起西方国家政府的关注。至少该曲线的逻辑方法对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影响。然而,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现实发展,并不像该曲线所描绘的那么如意。例如美国在1954~1979年间,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除了短期内呈现出某种反向变化的特征之外,它们的水平都是在不断提高的(图2)。7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甚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现象。
  
  
  有关争论 菲利普斯曲线自问世以来,围绕它的争论从未平息。支持者力求对之作出新的解释。如P.A.萨缪尔森等人在维持菲利普斯所着力论证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的同时,明确否定了这种关系在量上的长期稳定性。
  
  一些人则完全否定菲利普斯曲线的现实性,如F.von哈耶克认为: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无选择,失业必然跟随着通货膨胀。货币主义者则以"自然失业率"学说否定菲利普斯曲线在政策上的有效性。如M.弗里德曼认为,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或近于垂直的。甚至凯恩斯学派的主将J.托宾也同意这一看法。
  
  大多数人同意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在短期内是可能交替换位的,但这种关系在长期内几乎是不存在的。
  
  

参考书目
   A.W.Phillips,"The Relation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Money Wage Rates in the United Kingdom,1867-1957",Economicɑ,New Series 25,pp360-370.
   P.A.萨缪尔森著,高鸿业译:《经济学》,下册,商务印书馆,北京,1981。(P.A.Samuelson,Economics,10ed.,McGrawHill,New York,1976.)
   长谷川启之:《新经济学的派系》,《经济学译丛》,1979,9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