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rrecting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
矫正学生问题行为
2) correction of bad behavi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大学生行为矫正
3) problem behavior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中学生问题行为
1.
The research, using designed scale, concerns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problem behavior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family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y support to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school work.
本研究以福州市某重点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中学生家庭环境量表和中学生问题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研究,以考察当前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以及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5) behavior modification
行为矫正
1.
The application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theory in quality control of nursing records;
行为矫正理论在护理记录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2.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accidents in the process of drilling operation,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il and gas drilling operation, the principles of guarding against accidents were explained by means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石油与天然气钻井作业是一个风险性大、发生事故危害后果严重的作业,为了预防钻井作业过程中的各种事故,文章阐述了行为矫正技术预防事故的原理,结合石油与天然气钻井作业的特点,将行为矫正技术应用到钻井作业事故预防中,提出了基于行为的事故预防方法:通过对钻井作业人员发生的不安全行为功能分析,对钻井队员的作业行为进行前提控制和对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实行差别强化。
3.
The article analyze individual behavior disciplinary in crowd and introduce the behavior modification principle for crowd management and emergency evacuation.
从个体行为出发,通过群集中的人行为规律的分析与评价,提出了基于行为矫正理论的人群安全疏散和管理,通过对人群行为的有效干预和管理,可以改正人群的不安全行为,以达到降低人群聚集时的风险。
补充资料:问题行为
儿童扰乱他人或障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即那些经常引起麻烦的行为。
问题行为的种类 问题行为是儿童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按其表现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攻击型的,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不遵守纪律和规则、与同学不合作、破坏公共财物、欺骗或偷窃等。另一类是退缩型的,表现为羞怯胆小、沉默寡言、神经过敏、过度焦虑、自卑、孤僻、对人对事冷漠、回避与他人接触等。攻击型问题行为具有明显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极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烦恼和厌恶。而退缩型问题行为则往往以消极的、顺从的形式表现出来,对集体的干扰不明显或无影响,不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注意,但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障碍,实际上比前者要严重得多。一些长期的追踪研究证明,退缩型问题行为往往是造成日后各种心理适应不良的预兆。
问题行为的原因 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它与自然素质和心理状态,如需要、气质、情绪和性格等有关;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如家庭组合状况、教育水平、亲子关系,儿童在学校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与教师、同学的交往状况,学习成绩,校外的交友、社会风气等等,都可能成为问题行为的诱发因素。问题行为可能是由这些内外因素中某一种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数种因素的组合引起的,有时一种因素还可能引起多种问题行为。
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挫折与问题行为的出现之间,存在着值得重视的联系。儿童在满足需要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种种干扰和随之而来的心理冲突。当困难无力克服、目标无法达到和需要不能满足时,会造成儿童心理上的挫折状态,并伴随焦虑、愤怒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出现捣乱、粗暴等攻击行为或消沉、自卑等退缩行为。多次的失败和挫折,类似的行为会在儿童身上固定下来,成为稳定的行为方式,从而形成程度不等的情绪障碍,如社交适应不良、智能效率降低或扰乱他人、破坏纪律等问题行为。具有这种问题行为的儿童称之为问题儿童。
问题行为的判定 问题行为是与正常行为、变态行为相比较而言的,在行为的发生和行为的机制上,并无严格的界线,因此在判断和确定儿童的行为是否问题行为时,要持慎重态度。
①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生理机能、心理水平、认识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等方面不同的特点。在分析儿童的行为时,应将儿童所表现的行为与该年龄阶段的正常发展趋势及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行为的合理要求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分析,才能作出合乎实际的判断。
②要区分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或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对那些暂时的、偶然的、经过教育后能及时矫正的行为,不能看成是问题行为;只有那些经常出现的、稳定的、扰乱性较大的、对学习影响较严重的、需要进行长期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才具有问题行为的性质。
③要注意问题行为与犯罪行为、变态行为的区别和联系。犯罪行为是从法律观点对扰乱和违反社会准则行为的判定,行为的严重性及其稳定性的程度较高,在一般的教育条件下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问题行为,特别是品行不良的行为,往往是萌发犯罪行为的前奏。变态行为是因心理失常所造成的行为异常。而由情绪障碍或性格异常等心理因素所引起的退缩、神经过敏、孤僻等行为,在一定条件和诱因下,有可能导致行为的变态。
问题行为的矫正 问题行为是可以改善和矫正的。家长和教师对问题行为或问题儿童应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对他们应持关心、爱护的态度,切忌冷淡、厌恶和嘲笑;并且要根据其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程度,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育。
问题行为的扰乱性和障碍性是比较明显的,也是容易观察到的,但支配这种行为的动机则往往是隐蔽的,难于为本人所意识到,有时表露出来的并非真实的动机。因此,要使行为的改善达到预期的效果,采取的教育措施有针对性,就必须深入了解产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而准确地了解行为的动机也就成为很重要的一环。为了了解儿童出现各种问题行为的动机,应当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对其言行及各种态度、表现作深入细致的观察、询问或调查,而后通过分析再做出判断。
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尽可能地消除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是预防和减少问题行为的积极措施。健全和睦的家庭、团结友爱的学校集体和团队组织,是儿童优良品行形成的主要的社会环境。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集体活动,引导儿童,特别是让退缩的、孤僻的儿童以欢乐情绪参加,可以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养成集体荣誉感和维护、服从集体规则的意向,从而有利于儿童制止自己的放任行为和改变不良习惯。通过讲述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表彰所在集体中的优秀人物事迹,启发儿童学习先进榜样并对照自己的行动发现差距,可以提高他们遵守行为准则的自觉性。学校的教育计划和对学生的行为要求应适合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采用的方法是说理和民主的,这些都有助于儿童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逐渐形成明辨是非的态度和表现出合理的行为;而过多的限制,特别是滥用惩罚,只会引起儿童情绪上的对立,使问题行为更加恶化。
促使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预防或矫正问题行为的关键。如培养儿童具有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稳定的情绪;教育儿童尊敬教师和长辈,与同学、同伴团结友爱,培养儿童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遇到挫折不灰心丧气;教会他们正确地估价自己,使自己的要求切合实际,避免造成主观和客观的不相适应和由此而产生的挫折。
参考书目
李雪莹编著:《儿童行为与行为异常》,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美〕H.C.林格伦著, 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问题行为的种类 问题行为是儿童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按其表现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攻击型的,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不遵守纪律和规则、与同学不合作、破坏公共财物、欺骗或偷窃等。另一类是退缩型的,表现为羞怯胆小、沉默寡言、神经过敏、过度焦虑、自卑、孤僻、对人对事冷漠、回避与他人接触等。攻击型问题行为具有明显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极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烦恼和厌恶。而退缩型问题行为则往往以消极的、顺从的形式表现出来,对集体的干扰不明显或无影响,不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注意,但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障碍,实际上比前者要严重得多。一些长期的追踪研究证明,退缩型问题行为往往是造成日后各种心理适应不良的预兆。
问题行为的原因 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它与自然素质和心理状态,如需要、气质、情绪和性格等有关;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如家庭组合状况、教育水平、亲子关系,儿童在学校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与教师、同学的交往状况,学习成绩,校外的交友、社会风气等等,都可能成为问题行为的诱发因素。问题行为可能是由这些内外因素中某一种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数种因素的组合引起的,有时一种因素还可能引起多种问题行为。
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挫折与问题行为的出现之间,存在着值得重视的联系。儿童在满足需要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种种干扰和随之而来的心理冲突。当困难无力克服、目标无法达到和需要不能满足时,会造成儿童心理上的挫折状态,并伴随焦虑、愤怒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出现捣乱、粗暴等攻击行为或消沉、自卑等退缩行为。多次的失败和挫折,类似的行为会在儿童身上固定下来,成为稳定的行为方式,从而形成程度不等的情绪障碍,如社交适应不良、智能效率降低或扰乱他人、破坏纪律等问题行为。具有这种问题行为的儿童称之为问题儿童。
问题行为的判定 问题行为是与正常行为、变态行为相比较而言的,在行为的发生和行为的机制上,并无严格的界线,因此在判断和确定儿童的行为是否问题行为时,要持慎重态度。
①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生理机能、心理水平、认识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等方面不同的特点。在分析儿童的行为时,应将儿童所表现的行为与该年龄阶段的正常发展趋势及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行为的合理要求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分析,才能作出合乎实际的判断。
②要区分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或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对那些暂时的、偶然的、经过教育后能及时矫正的行为,不能看成是问题行为;只有那些经常出现的、稳定的、扰乱性较大的、对学习影响较严重的、需要进行长期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才具有问题行为的性质。
③要注意问题行为与犯罪行为、变态行为的区别和联系。犯罪行为是从法律观点对扰乱和违反社会准则行为的判定,行为的严重性及其稳定性的程度较高,在一般的教育条件下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问题行为,特别是品行不良的行为,往往是萌发犯罪行为的前奏。变态行为是因心理失常所造成的行为异常。而由情绪障碍或性格异常等心理因素所引起的退缩、神经过敏、孤僻等行为,在一定条件和诱因下,有可能导致行为的变态。
问题行为的矫正 问题行为是可以改善和矫正的。家长和教师对问题行为或问题儿童应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对他们应持关心、爱护的态度,切忌冷淡、厌恶和嘲笑;并且要根据其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程度,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育。
问题行为的扰乱性和障碍性是比较明显的,也是容易观察到的,但支配这种行为的动机则往往是隐蔽的,难于为本人所意识到,有时表露出来的并非真实的动机。因此,要使行为的改善达到预期的效果,采取的教育措施有针对性,就必须深入了解产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而准确地了解行为的动机也就成为很重要的一环。为了了解儿童出现各种问题行为的动机,应当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对其言行及各种态度、表现作深入细致的观察、询问或调查,而后通过分析再做出判断。
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尽可能地消除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是预防和减少问题行为的积极措施。健全和睦的家庭、团结友爱的学校集体和团队组织,是儿童优良品行形成的主要的社会环境。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集体活动,引导儿童,特别是让退缩的、孤僻的儿童以欢乐情绪参加,可以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养成集体荣誉感和维护、服从集体规则的意向,从而有利于儿童制止自己的放任行为和改变不良习惯。通过讲述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表彰所在集体中的优秀人物事迹,启发儿童学习先进榜样并对照自己的行动发现差距,可以提高他们遵守行为准则的自觉性。学校的教育计划和对学生的行为要求应适合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采用的方法是说理和民主的,这些都有助于儿童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逐渐形成明辨是非的态度和表现出合理的行为;而过多的限制,特别是滥用惩罚,只会引起儿童情绪上的对立,使问题行为更加恶化。
促使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预防或矫正问题行为的关键。如培养儿童具有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稳定的情绪;教育儿童尊敬教师和长辈,与同学、同伴团结友爱,培养儿童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遇到挫折不灰心丧气;教会他们正确地估价自己,使自己的要求切合实际,避免造成主观和客观的不相适应和由此而产生的挫折。
参考书目
李雪莹编著:《儿童行为与行为异常》,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美〕H.C.林格伦著, 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