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ong-dance music
歌舞音乐
1.
Bawangbian in Huaihua of Hunan province is a song-dance music integrated with poems, music and dance, which is common among the mass.
歌舞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音乐之一。
2) musical;musical film
音乐片; 歌舞片
4) music and dance
音乐舞蹈
1.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culture and art,and the ethnic minority art on music and dance is the gem of it.
中华民族艺术文化历史悠久,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更是其中的瑰宝之一。
5) musical dance
音乐舞蹈
1.
and it has many advanteges that traditonal mathods do not possess,this articale elaborates on the feasi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musical dance as a new P.
音乐舞蹈引入中学体育课的教学 ,有许多按传统教法教学所不具有的长处 ,它对提高课的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补充资料:中国歌舞音乐
音乐的体裁形式之一。其特征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紧密结合,广泛流传于中国各民族地区。其音乐多采用当地的民歌小调,因而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历史 中国民间歌舞的历史悠久。《虞书·皋陶谟》中记载:"......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说明中国歌舞在远古时代已产生。
著名的《大濩》和《大武》是古代的乐舞,用于崇拜天帝和祖先的宗教仪式。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里,乐舞被当作祭祀仪式。汉唐两代,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曲",在音乐上比古代乐舞丰富。
唐宋以来,见诸记载有关民间歌舞的文献更多,如唐代张祜诗中说:"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都记载了唐宋时期元宵歌舞的盛况。清代有关歌舞活动的记载尤多,如吴震方的《岭南杂记》:"潮州灯节,有鱼龙之戏,又每夕各坊市扮唱秧歌,与京师无异,而采茶歌尤妙丽,饰姣童为采茶女,每队十二人,或八人,手挈花篮,迭进而歌,俯仰抑扬,备极妖妍。"在各种节日里,歌舞是主要的活动形式,至今仍流传于民间。
形式 中国民间歌舞形式多样,各具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汉族歌舞,主要有流行于黄河以北各省的秧歌;流行于南方各省的采茶、花鼓、花灯;流行于东北地区的二人转,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地区、山西和陕西北部的二人台等。流行于广大汉族地区的还有踩高跷、跑旱船、推小车、霸王鞭、竹马灯、花挑、春牛舞,以及风俗性的伴嫁舞,宗教性的太平鼓等。每逢春节,民间歌舞活动盛行。表演者装扮成花旦、小丑、渔公、渔婆,以及古代神话,民间传说中人物,拿起折扇或彩巾,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进行娱乐活动,俗称"闹元宵"、"社火"、"花会"等。
少数民族的歌舞极为丰富,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竹书纪年》有"方夷宾,献其乐舞"的记载,反映夏代各族乐舞交流的情况。周代宫廷里已设有掌管"四夷之乐"的乐官。汉代西域、北狄各民族的乐舞传入内地,影响颇大。隋唐两代先后制定的"七部乐"、"九部乐"和"十部乐",其中有不少是来自西域等地的各民族的乐舞。宋元以后,戏曲兴起,但各民族的歌舞仍继续流传和发展着。
近代流传的少数民族歌舞,主要的有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赛乃姆;藏族的囊玛、堆谐、弦子、锅庄;蒙古族的安代舞;朝鲜族的农乐舞;瑶族的长鼓舞;土家族的摆手舞;彝族的阿细跳月;高山族、景颇族、黎族的杵舞等。此外,还有许多不带歌唱而用乐器伴奏的舞蹈,如傣族的孔雀舞;壮族的蜂鼓舞;苗族的踩鼓舞;西南地区许多民族流行的芦笙舞和铜鼓舞等。
歌舞的体裁形式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歌舞。即边歌边舞或歌舞相间。有的以歌为主,以舞为辅;有的歌舞并重;另一类是乐舞。即边奏乐边舞蹈,把奏乐和舞蹈两者相结合。有的舞者随乐而舞,以舞为主,音乐为辅;有的舞者兼奏乐器,边奏边舞,乐舞并重。歌与舞结合时,音乐的旋律一般都较流畅平稳和优美抒情,具有歌唱性,其节奏也较轻快活泼,具有律动性。乐与舞相结合时,器乐的旋律流畅如歌,其节奏较为强烈鲜明,具有舞蹈性。
音乐特征 歌舞音乐一般采用当地民歌小调,结合歌舞的特点加以发展而成。有的歌舞还有它自己的基本曲调,如秧歌的《跑旱船调》、《推车调》、《采莲船调》、《打花鼓调》等;花灯有《四季调》、《拜年调》、《扇子调》、《十二月》等;采茶有《十二月采茶》、《剪剪花》、《水仙花》等。少数民族的歌舞如藏族的囊玛、堆谐、弦子,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赛乃姆等都包含名称不同、数量相当的歌曲。各民族、各地区的歌舞音乐在风格上不尽相同,大体上北方的矫健豪放,南方的抒情柔美。
器乐伴奏在歌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用的乐器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抒情优美的歌舞伴奏,常以丝竹乐器为主;刚健粗犷的歌舞伴奏,常以打击乐器为主。舞蹈中的打击乐多有固定的锣鼓点,如秧歌锣鼓点有《句句双》、《大锣队》等,花灯的锣鼓点有《一条龙》、《硬十捶》、《凤点头》等。鼓点在舞蹈时不但起伴奏作用,也用以预示表演不同的舞姿或队形。歌舞音乐中唢呐和各种鼓类的运用较多,以增加红火气氛。一般都采用娺或嬋的节拍形式,往往以强拍开始,又以强拍结束。婰和慇的节拍在朝鲜族、彝族等民族歌舞中常见。彎和惍的节拍在维吾尔、塔吉克等民族歌舞中普遍运用。
歌舞音乐的结构,大致有下面4种:①一曲多词。歌曲多为上下2句或4句。歌曲中的最后 1句旋律以器乐演奏,作为歌舞的准备和间歇之用。②歌曲与舞曲交替运用。歌止舞起。如藏族的囊玛和堆谐。③联曲体的歌舞套曲形式。如汉族的花灯和采茶,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赛乃姆,蒙古族的安代舞等,都是采用几首歌曲联结一起,形成了调式、调性、节拍、速度等方面的对比,使音乐较为生动丰富。④舞蹈中的打击乐多有固定锣鼓点,如秧歌锣鼓点有《句句双》、《大摆队》等,花灯的锣鼓点有《一条龙》、《硬十捶》、《凤点头》等。鼓点在舞蹈时不但起伴奏作用,也用以预示表演不同的舞姿和队形。
历史 中国民间歌舞的历史悠久。《虞书·皋陶谟》中记载:"......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说明中国歌舞在远古时代已产生。
著名的《大濩》和《大武》是古代的乐舞,用于崇拜天帝和祖先的宗教仪式。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里,乐舞被当作祭祀仪式。汉唐两代,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曲",在音乐上比古代乐舞丰富。
唐宋以来,见诸记载有关民间歌舞的文献更多,如唐代张祜诗中说:"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都记载了唐宋时期元宵歌舞的盛况。清代有关歌舞活动的记载尤多,如吴震方的《岭南杂记》:"潮州灯节,有鱼龙之戏,又每夕各坊市扮唱秧歌,与京师无异,而采茶歌尤妙丽,饰姣童为采茶女,每队十二人,或八人,手挈花篮,迭进而歌,俯仰抑扬,备极妖妍。"在各种节日里,歌舞是主要的活动形式,至今仍流传于民间。
形式 中国民间歌舞形式多样,各具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汉族歌舞,主要有流行于黄河以北各省的秧歌;流行于南方各省的采茶、花鼓、花灯;流行于东北地区的二人转,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地区、山西和陕西北部的二人台等。流行于广大汉族地区的还有踩高跷、跑旱船、推小车、霸王鞭、竹马灯、花挑、春牛舞,以及风俗性的伴嫁舞,宗教性的太平鼓等。每逢春节,民间歌舞活动盛行。表演者装扮成花旦、小丑、渔公、渔婆,以及古代神话,民间传说中人物,拿起折扇或彩巾,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进行娱乐活动,俗称"闹元宵"、"社火"、"花会"等。
少数民族的歌舞极为丰富,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竹书纪年》有"方夷宾,献其乐舞"的记载,反映夏代各族乐舞交流的情况。周代宫廷里已设有掌管"四夷之乐"的乐官。汉代西域、北狄各民族的乐舞传入内地,影响颇大。隋唐两代先后制定的"七部乐"、"九部乐"和"十部乐",其中有不少是来自西域等地的各民族的乐舞。宋元以后,戏曲兴起,但各民族的歌舞仍继续流传和发展着。
近代流传的少数民族歌舞,主要的有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赛乃姆;藏族的囊玛、堆谐、弦子、锅庄;蒙古族的安代舞;朝鲜族的农乐舞;瑶族的长鼓舞;土家族的摆手舞;彝族的阿细跳月;高山族、景颇族、黎族的杵舞等。此外,还有许多不带歌唱而用乐器伴奏的舞蹈,如傣族的孔雀舞;壮族的蜂鼓舞;苗族的踩鼓舞;西南地区许多民族流行的芦笙舞和铜鼓舞等。
歌舞的体裁形式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歌舞。即边歌边舞或歌舞相间。有的以歌为主,以舞为辅;有的歌舞并重;另一类是乐舞。即边奏乐边舞蹈,把奏乐和舞蹈两者相结合。有的舞者随乐而舞,以舞为主,音乐为辅;有的舞者兼奏乐器,边奏边舞,乐舞并重。歌与舞结合时,音乐的旋律一般都较流畅平稳和优美抒情,具有歌唱性,其节奏也较轻快活泼,具有律动性。乐与舞相结合时,器乐的旋律流畅如歌,其节奏较为强烈鲜明,具有舞蹈性。
音乐特征 歌舞音乐一般采用当地民歌小调,结合歌舞的特点加以发展而成。有的歌舞还有它自己的基本曲调,如秧歌的《跑旱船调》、《推车调》、《采莲船调》、《打花鼓调》等;花灯有《四季调》、《拜年调》、《扇子调》、《十二月》等;采茶有《十二月采茶》、《剪剪花》、《水仙花》等。少数民族的歌舞如藏族的囊玛、堆谐、弦子,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赛乃姆等都包含名称不同、数量相当的歌曲。各民族、各地区的歌舞音乐在风格上不尽相同,大体上北方的矫健豪放,南方的抒情柔美。
器乐伴奏在歌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用的乐器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抒情优美的歌舞伴奏,常以丝竹乐器为主;刚健粗犷的歌舞伴奏,常以打击乐器为主。舞蹈中的打击乐多有固定的锣鼓点,如秧歌锣鼓点有《句句双》、《大锣队》等,花灯的锣鼓点有《一条龙》、《硬十捶》、《凤点头》等。鼓点在舞蹈时不但起伴奏作用,也用以预示表演不同的舞姿或队形。歌舞音乐中唢呐和各种鼓类的运用较多,以增加红火气氛。一般都采用娺或嬋的节拍形式,往往以强拍开始,又以强拍结束。婰和慇的节拍在朝鲜族、彝族等民族歌舞中常见。彎和惍的节拍在维吾尔、塔吉克等民族歌舞中普遍运用。
歌舞音乐的结构,大致有下面4种:①一曲多词。歌曲多为上下2句或4句。歌曲中的最后 1句旋律以器乐演奏,作为歌舞的准备和间歇之用。②歌曲与舞曲交替运用。歌止舞起。如藏族的囊玛和堆谐。③联曲体的歌舞套曲形式。如汉族的花灯和采茶,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赛乃姆,蒙古族的安代舞等,都是采用几首歌曲联结一起,形成了调式、调性、节拍、速度等方面的对比,使音乐较为生动丰富。④舞蹈中的打击乐多有固定锣鼓点,如秧歌锣鼓点有《句句双》、《大摆队》等,花灯的锣鼓点有《一条龙》、《硬十捶》、《凤点头》等。鼓点在舞蹈时不但起伴奏作用,也用以预示表演不同的舞姿和队形。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