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anonical Literature
正典文学
2) The dictionary proper
词典正文
3) classical literature
古典文学
1.
Coordinate·Map·Network ——My viewpoints on the cours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坐标·地图·网络——《中国古典文学》课程教学之我见
2.
Lizhi is a literature critic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李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评点家。
3.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and classical literature have been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中国民族音乐与古典文学有着相依相存的关系,这种依存关系并不是简单固定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着,其变化的历史轨迹可大体划分为三个既相关联、又相区别的时期:原生综合期,分化离异期,交叉综合期。
4) classic literature
古典文学
1.
It is necessary to scholorize the Journal-editors from the practice of editing manuscript of the classic literature.
从古典文学稿件编辑的实践来看 ,学报编辑学者化是十分必要的。
2.
According to Myths and Poems,Wen Yiduo s research into the classic literature such as myths and poems was not limited to the tradition.
从《神话与诗》可看出,闻一多对神话与诗歌等古典文学的研究并不囿于传统,而是广泛吸纳西方新兴科学,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把我国神话学传统考据方法和西方现代性"理性"结合起来,并辅之以训诂考据等多种中国传统研究方法,把诗歌与神话中的一些看似孤立的毫无联系的意象串联起来,将散漫的神话片段还原成先民的生活画卷,从而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开辟出新的道路。
3.
The study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classic literature aims at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tion of authors gathering at dinner for singing and forming an association from different schools,and of the production,the spreading and influence of literature works.
古典文学传播研究旨在探究作家宴集唱和、流派结社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流传和影响的特征及其规律。
6) literary canon
文学经典
1.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Harold Bloom s theory on literary canon,which represents the general position of literary studies on literary canon.
布鲁姆有关文学经典的论述,认为他的理论代表了文学批评对待文学经典的立场,跟文化批评的文学经典理论相对立。
2.
In context of the consumption era, it becomes more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the literary canon and give their new interpretations.
文学经典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能为大众和社会中的个体重构精神家园,缓解人们信仰焦虑和思想荒芜的危机,找回存在的本真意义,使人诗意地栖居;宅是一个民族的文学与文化传统的载体与结晶,蕴含了一个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兴衰与荣辱、理想与激情、追求与挫折、崇高与尊严,体现了一个民族衍变的踪迹和心路历程,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丰富而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建构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功能。
3.
The following are some basic elements in the formation of literary canon, artistic value, interpretation, vari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authority, values of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que, the reader, and the patron.
文学经典和文学经典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这个课题关系到文学史的编撰和文学教育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的解决。
补充资料:《十善法门正典》
记载中国元世祖忽必烈崇尚佛教,实行政教并行制度的典章性著作。俗称《十善法门白史》或简称《白史》,汉译本《蒙古源流》中称之为《经教源流》。成书于元至顺元年(1330)。原本失传,至今流传的多种抄本是16世纪经呼图克图·彻辰洪台吉校订后的传本。著者佚名,全文5000余字。
《十善法门正典》主张政教并行,"教要贯彻经、咒之佛法,政顺实现和平、安乐之世道"。该书认为政教并行制度先由古印度大三末多可汗创立,由释迦牟尼革新推广,经藏王松赞干布和蒙古可汗成吉思汗相继实行而传至忽必烈。该著作中说,大三末多、松赞干布、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分别是萨摩多巴达理、呼图克图·洪希姆、瓦齐尔八尼和文殊师利等菩萨的转世化身。又说,为使国家长治久安,忽必烈可汗受戒信佛,尊萨伽派呼图克图、八思巴喇嘛为国师,诏令在"四异五色"之疆土内,实行政教并行制度。该制度包括:①确立政教并行的两套机构,并规定了从可汗、国师到各级官员和喇嘛的职责;②定出每年四季举办纪念教之始祖释迦牟尼和政之先祖成吉思汗的"四福"、"四喜"祭奠活动的时间、内容和规模;③从"没有教规生灵堕入地狱,没有王法国家遭到破灭"的信条出发,制定了喇嘛、俗人都必须遵循的清规戒律和对违者予以惩罚的札萨克条例。还规定了对政教各级官员和喇嘛的举谪、褒贬的办法和让人们积德造福的行善事业等。
《十善法门正典》主张的政教并行制度,以佛教把宇宙分成"色"和"心"两个部分的观念和在此基础上划分灵魂与肉体、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教义为依据,体现了以教哲理人心,以政治理世道,把对"色"和"心"的统治,即把对物质世界的统治和对精神世界的统治,加以统一的思想。这一思想的目的在于:①通过宣扬佛和可汗的同一,使政教合一的统治神圣化;②灌输因果轮回和超脱思想,把人们的追求引向来世的幸福和彼岸的极乐世界,诱导人们从信念上归顺政教合一统治;③结合清规戒律和札萨克条例,告戒人们"不服喇嘛之教将步迷途,不从父母之诲会遭厄运,不循可汗之法必陷网罗";鼓励人们要抛弃"不慈悲的喇嘛、不仁道的帝王、不廉洁的偌彦、贪得无厌的官吏、不忠诚的朋友";劝导人们"把可汗旨意当做心脏、把喇嘛誓言当做眼睛、把父母教诲当做生命",向社会提倡以可汗、喇嘛和父母三者为尊的敬上抚下、以诚相待的风尚,使社会道德适应政教合一的统治。
《十善法门正典》对后来的蒙古族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都有过很大影响。16世纪,鄂尔多斯部呼图克图·彻辰洪台吉曾对该著作的不同传本进行研究,把它作为阿拉坦汗引黄教入蒙古地区、普及喇嘛教的理论依据和政策要领。17世纪的历史学家萨囊·彻辰把它作为自已著述所据的主要典籍之一,写出了宣扬佛教创世说和鼓吹印、藏、蒙同源论的著作《蒙古源流》。同一时代的《黄金史纲》、罗《黄金史》、《大黄册》以及后来的墨《黄金史》等,均受《十善法门正典》的重大影响。
近现代,随着蒙古学的兴起和发展,《十善法门正典》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注目的典籍之一。除在中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有多种传本之外,在苏、德、英、法、日、美诸国也有不同传本流传。1982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蒙古族学者留金锁研究对照 8种传本的《十善法门正典》蒙古文版。
《十善法门正典》主张政教并行,"教要贯彻经、咒之佛法,政顺实现和平、安乐之世道"。该书认为政教并行制度先由古印度大三末多可汗创立,由释迦牟尼革新推广,经藏王松赞干布和蒙古可汗成吉思汗相继实行而传至忽必烈。该著作中说,大三末多、松赞干布、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分别是萨摩多巴达理、呼图克图·洪希姆、瓦齐尔八尼和文殊师利等菩萨的转世化身。又说,为使国家长治久安,忽必烈可汗受戒信佛,尊萨伽派呼图克图、八思巴喇嘛为国师,诏令在"四异五色"之疆土内,实行政教并行制度。该制度包括:①确立政教并行的两套机构,并规定了从可汗、国师到各级官员和喇嘛的职责;②定出每年四季举办纪念教之始祖释迦牟尼和政之先祖成吉思汗的"四福"、"四喜"祭奠活动的时间、内容和规模;③从"没有教规生灵堕入地狱,没有王法国家遭到破灭"的信条出发,制定了喇嘛、俗人都必须遵循的清规戒律和对违者予以惩罚的札萨克条例。还规定了对政教各级官员和喇嘛的举谪、褒贬的办法和让人们积德造福的行善事业等。
《十善法门正典》主张的政教并行制度,以佛教把宇宙分成"色"和"心"两个部分的观念和在此基础上划分灵魂与肉体、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教义为依据,体现了以教哲理人心,以政治理世道,把对"色"和"心"的统治,即把对物质世界的统治和对精神世界的统治,加以统一的思想。这一思想的目的在于:①通过宣扬佛和可汗的同一,使政教合一的统治神圣化;②灌输因果轮回和超脱思想,把人们的追求引向来世的幸福和彼岸的极乐世界,诱导人们从信念上归顺政教合一统治;③结合清规戒律和札萨克条例,告戒人们"不服喇嘛之教将步迷途,不从父母之诲会遭厄运,不循可汗之法必陷网罗";鼓励人们要抛弃"不慈悲的喇嘛、不仁道的帝王、不廉洁的偌彦、贪得无厌的官吏、不忠诚的朋友";劝导人们"把可汗旨意当做心脏、把喇嘛誓言当做眼睛、把父母教诲当做生命",向社会提倡以可汗、喇嘛和父母三者为尊的敬上抚下、以诚相待的风尚,使社会道德适应政教合一的统治。
《十善法门正典》对后来的蒙古族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都有过很大影响。16世纪,鄂尔多斯部呼图克图·彻辰洪台吉曾对该著作的不同传本进行研究,把它作为阿拉坦汗引黄教入蒙古地区、普及喇嘛教的理论依据和政策要领。17世纪的历史学家萨囊·彻辰把它作为自已著述所据的主要典籍之一,写出了宣扬佛教创世说和鼓吹印、藏、蒙同源论的著作《蒙古源流》。同一时代的《黄金史纲》、罗《黄金史》、《大黄册》以及后来的墨《黄金史》等,均受《十善法门正典》的重大影响。
近现代,随着蒙古学的兴起和发展,《十善法门正典》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注目的典籍之一。除在中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有多种传本之外,在苏、德、英、法、日、美诸国也有不同传本流传。1982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蒙古族学者留金锁研究对照 8种传本的《十善法门正典》蒙古文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