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政治改革思想
1)  political reform thought
政治改革思想
1.
With the cl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Zhang s political reform thoughts, 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 four chapters of "reform in the system with the centre of civil administration", "traditional political reform s difficulties and outlets", "from reforming in the system to imitating the Upp.
本文以张之洞政治改革思想的发展为线索,分“以吏治为核心的体制内改革”、“传统政治改革的困境和出路”、“从体制内改革到‘仿行上议院’”以及“深盼立宪之局之必成”四章,全景式地透视张之洞政治改革思想的变化发展,突出重大事变的影响作用,尤其发掘了影响过程,深化对作用结果的认识。
2)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
1.
In the plan of the new round of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the principle" courses are of vital importance.
在新一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新方案中,"原理"课是极为关键的重大"战役",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3)  Reform on College Politics Education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1.
On the Measures to Fulfil the Reform on College Politics Education;
论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措施
4)  thought of reform in political system
政治制度改革思想
1.
Kang Youwei s thought of reform in political system is embodied in his seven pieces of suggestions to the emperor.
康有为政治制度改革思想的形成及变化 ,明显地从七上书中表现出来 ,《上清帝第一书》为第一阶段 ,为政治制度改革思想萌芽时期 ;《第二书》、《第三书》、《第四书》、《第五书》为第二阶段 ,此时他形成了君主立宪思想 ;《第六书》、《第七书》为第三阶段 ,他的政治制度改革思想趋向倒退与保守。
5)  Political System
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1.
The Research of Deng Xiaoping Thought of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
6)  teaching reform of courses of public and political theories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补充资料: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家政治思想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各派改革家的政治观点。宗教改革家们以理性为武器,批判封建教会的统治地位、等级制度和教士特权,以个人的思想自由和信仰为基础,制定以"因信称义"为核心的新教教义,创立了符合资产阶级民主原则的廉价的民族教会。他们的政治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神学表现形式。
  
  背景  14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的萌发,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新兴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同封建贵族尤其是罗马教会严重对立。16世纪,教会势力明显衰落,但在分裂中的德国和意大利,教皇依然横行无忌,激起人民的极度愤慨。1517年10月31日,为反对教皇推销"赎罪符",德国神学教授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揭开德国宗教改革的序幕。不久,运动便在欧洲许多国家迅速展开。宗教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主要派别有:以路德为首的市民温和改革派,以法国J.加尔文(1509~1564)为首的市民激进改革派。
  
  路德的政治思想  路德从批判罗马教会的"赎罪"理论入手,指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救的唯一条件。真正的基督教徒不需要以教会为中介,也不需依靠"事功",只需自己内心信仰上帝,便可获得上帝的拯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信徒应以自己的良心和理智来解释《圣经》。任何人,无论是王公贵族,或是教皇主教,都无权把自己对《圣经》的解释强加于人。因为在信仰世界,一切基督教徒都是平等的,教士只不过是教徒的公仆,应废除教会神职人员的特权和等级教阶制度,建立廉价教会。他从民族主义出发,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本国的教会,而不受罗马教廷的控制;教会不享有行政、司法权,不能干预国家事务;国家权力是神授的,在国家事务上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他反对人民群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平等要求,认为在世俗的王国中不可能人人平等,有些人应当被别人统治;人民对国家权力必须服从,不可抵抗。他反对农民战争,主张用暴力镇压农民。
  
  加尔文的政治思想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较有系统性和理论性。他发挥路德"因信得救"理论的宿命论内容,指出:宇宙无一事不是上帝所预定的,上帝对人的拯救也是预先安排好的。人的现世生活对人的来世生活并无影响,教会规定进行的功行只是教会勒索钱财的手段,并不能使人得救。教徒通过《圣经》可以直接与上帝相通,依靠上帝的恩典,成为"义人"。他认为,成事在天,行事在人,虽然一切都是由上帝预定的,但教徒在现世应勤奋工作,照上帝的旨意为自己筹划办事,积极求取事业上的成功。他认为教士之间及教士与信徒之间都是平等的,主张改革教会,推翻教皇制,废除教阶制,按照民主的原则建立教会组织;通过教徒投票选举产生神职人员,由教士代表会议管理宗教事务。他在实践中按照上述原则建立了新的教会组织。对现实的政治问题,加尔文的观点较为保守,认为政府对于人类如同面包、水、阳光和空气一样重要。教会与政府应独立并存、互相促进。政权操在众多人之手较为稳定,故以贵族政体与民主政体的配合为较好的政体。政府权力来自上帝,人民必须服从政府,即使对暴虐的政府也不要抗拒。统治者如果违背神意,人民则没有服从的义务。
  
  
  
  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引起基督教的第二次分裂,创建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引发了1524~1525年的德国农民战争,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路德与加尔文等宗教改革家的政治思想,是近代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先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加尔文的思想更为荷兰、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