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市镇经济
1)  the economy of the towns
市镇经济
1.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facts,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economy of the towns of the Dan-Jiang valley in macro and micro scope: First of all,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
本文以明清时期丹江流域市镇经济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对中西部山区商品经济发展和市镇建设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给予关注,从而为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可资参照的历史经验。
2)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town
市镇经济结构
3)  market town economy
集镇经济
4)  township economy
镇域经济
1.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ownship econom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has enjoyed great success, which has drawn attentio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改革开放20年来,珠三角镇域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is started with the growing up of the township economy.
珠江三角洲经济起飞始于镇域经济的崛起 ,镇域经济的发展体现出珠三角工业化发展的路径。
5)  Zhenjiang's economy
镇江经济
6)  town economy
城镇经济
补充资料:中国古代市镇经济
      中国自宋代至清代鸦片战争前的市镇经济发展情况。
  
  市和镇原是不同的概念。市指交易场所,起源很早,《周易·系辞》有"日中为市"。后成为城的附属设施,筑城必辟市;农村交易场所也称市,如集市、草市。镇则是军队驻防地点,始见于唐。因驻军处常有商贩聚集,至宋代,"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宋史·职官志》)。至明代,正德《姑苏志》已称"商贾所集谓之镇";弘治(1488~1505)《吴江县志》也称"人烟凑集之处谓之市镇";市与镇已无区别。在行政上,市镇都是县以下的一级建置,直至清代,镇一般还大于市。又有称关、店、集者,实际相当于市镇。市镇经济亦称镇市经济。
  
  产生与发展  中国市镇经济约兴于宋。因商业手工业发达,一些交通要道的草市以至墟集(见墟集、草市)转化为市镇,一些驻军处人烟繁聚亦成市镇。北宋有商税务2100多所,除设于州、府、县治者外,有866所设于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多。南宋市镇续有发展。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临安(今浙江杭州)附近有15个市镇,今人考证尚不只此数。又宝庆《四明志》记鄞县有市镇18,慈溪县有16,定海县有13;景定《建康志》记全府有淳化等14镇、汤泉等20余市。北方由于战乱,经济一度萧条,但据《金史·地理志》记载,金章宗时已有5京、176府州、632县、488镇。
  
  明清是市镇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市镇的发展仍以江南为盛,据近人研究,江南八府一州明后期有市镇329个,至清乾隆嘉庆,增至517个,约有20个已是千户以上的大镇。这些市镇仍多由农村市集发展而来,但有些已全属新兴。如苏州府的新泾市,明初尚为荒野,嘉靖间即已建市。杭州府的唐栖镇,宋时无名,明初开运河,后又修塘岸转漕,顿成南北孔道,清康熙时称市,乾隆时称镇。吴江县的盛泽镇,明初尚为村落,嘉靖间成集市,居民约百家,清初已成大镇,乾隆时有千百余家。又震泽镇,元时为村落,民数十家,明成化间增至三四百家,嘉靖间又倍之,到清雍正时建为县。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在江南市镇贸易中已出现市场专业化的趋向。清乾隆《嘉定县志》记:"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特别是随着农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和部分手工业专业户脱离农业,出现了手工业专业市镇。有人统计,明清江南地区有蚕桑与丝织专业市镇25个,包括唐栖、硖石、南浔、菱湖、双林、王江泾、濮院、盛泽、震泽等著名市镇;有棉花与棉纺织专业市镇52个,包括三林塘、朱家角、江湾、罗店、南翔、新泾、枫泾等;有米粮专业市镇13个,包括枫桥、浒墅关、黎里等。此外,还有以冶铁著称的嘉兴炉镇、吴江庉村市,以陶业著称的嘉兴千家窑、杭州瓶窑镇等。
  
  明清时期,华北、华中的市镇经济也颇有发展。沿大运河的山东张秋镇、直隶(今河北)河西务,明代即帆樯如织,商贾攒聚。山东的周村,明清之际开始发展,清康熙时已成大市。直隶滦州的榛子镇,兴于清初,号称三省通衢。河南商水县的周家口镇,南北通冀楚,东西达淮扬;正阳县的陡沟店,则发展为布匹集中之市。江西铅山县的河口镇,明万历时即成重镇;清江县的樟树镇,则成为药材总汇。东南闽广市镇的发展,不少与海上贸易有关。西北、西南则市镇尚少,主要是发展县以上的贸易。
  
  清代"四大镇"  到清代,有所谓"天下四大镇"者。其中景德镇原名新平镇,宋景德时因承造御用瓷器出名改称,但当时还只是个瓷器集散市场。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烟火逾十万家"的瓷器最大产地。朱仙镇,南宋时岳飞追击金兵至此还是一荒村,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一商业大镇。佛山镇,宋为墟,明代宗时尚称乡、堡,但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清初设治称镇。汉口镇,明初还是汉阳城外一荒郊,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清代继续大发展,乾隆三十七年(1772)有居民32209户,嘉庆十八年(1813)增为36929户,号称"九省通衢",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一大埠。这四大镇实际上已是全国性的商业城市或手工业城市了。
  
  作用与性质  市镇经济的发展,在原有的城市和墟集之间形成一级市场,形成了城市、市镇、墟集三个层次的商品流通网络;手工业市镇的兴起,更有促进小商品生产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作用。但是,直到鸦片战争前,市镇经济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偏重在中国的东南。市镇贸易的商品,还主要是农民自给有余的农产品和农家副业产品,因而它带有农副产品初级市场的性质,为长距离贩运贸易提供基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