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国民党"七大"
1)  Study on Anti-Communist and Russia
中国国民党"七大"
2)  Grand National Party
大国民党
3)  Chinese Kuomintang
中国国民党
1.
Structural Feature of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Kuomintang and in the Earlier Stages of Xunzheng;
训政前期中国国民党党组织构架的特质
2.
On the Party-Government System of Chinese Kuomintang s Membership Dues (1927-1937);
论中国国民党党费中的党政体制(1927-1937)
3.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Reasons Why Chinese Kuomintang Lost its Political Power Three Times;
中国国民党三次失去政权原因比较研究
4)  KMT [英]['kei'em'ti:]  [美]['ke'ɛm'ti]
中国国民党
1.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Bao Luo Ting and KMT of China;
鲍罗廷与中国国民党关系之研究
2.
The Central Political Committee of KMT is a special organ of Central Executive Committee in KMT s political system,which is the core of political organ and the power s operation during the ruling of KMT.
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是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特设机构,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政治中枢,是国民党权力运行的核心,在国民党组织机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5)  Kuomintang ['kwəumin'tæŋ]
中国国民党
1.
On the Pattern of the Kuomintang Party Leading the Army Establis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Evalution;
试论中国国民党“政党领军”模式的确立及其发展演变
2.
Commentary on Kuomintang s system of Party and State;
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述评
3.
In the 1920's,the nationalism school,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Kuomintang(KMT) were the main new political forces.
在1920年代,中国的政治团体中,国家主义派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是三个主要新兴政治势力。
6)  the Kuomintang
中国国民党
1.
Three Reforms of the Kuomintang after Retreating to Taiwan and Their Influence upon Taiwan s Politics;
中国国民党退台后的三次“改造”及其对台湾政治的影响
补充资料: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创立的资产阶级政党。前身是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和中华革命党。1927~1949年为中国执政党,1949年冬起为中国台湾省执政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性质和特点有不同的变化。
    沿革 19世纪后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代表孙中山于1891年11月24日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揭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序幕。1905年8月20日,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在日本东京联合组成同盟会,同年11月,同盟会创办《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了三民主义的主张。1911年10月10日同盟会领导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不久,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政权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从此同盟会逐步分化。1912年8月25日  ,同盟会与其他4个小党联合组成国民党  ,旨在通过“议会道路 ”实现“革命理想”。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了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结果失败,国民党四分五裂。1914年7月,孙中山召集部分国民党党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发布了《中国国民党规约》,规定“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1921年第二次护法战争失败,国民党严重受挫。1922年9月,在第三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开始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20~3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章程》和其他决议案,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承认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经过改组的国民党,从一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当时革命政权和革命战争的核心骨干力量。从此,国民党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经过平定商团叛乱、两次东征,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国民政府。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的右翼势力抬头,他们形成西山会议派,反对三大革命政策,进行反共分裂党的活动  。1926年1月1~19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大”,重申了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处分了西山会议派的主要成员。在这次大会上,蒋介石成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委、国民革命军总监。此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相继制造反动的  、打击和排挤共产党的“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使共产党员被迫辞去他们担任的国民党中央部长等职。蒋介石先后攫取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军人部长以及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逐渐掌握了国民党的领导大权。1926年6月5日,国民党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会议通过“出师北伐,以扫除军阀,统一全国”的议案。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当北伐在共产党的积极合作与参加下取得很大胜利时,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进行反共清党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肆意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活动,镇压共产党人和工农进步力量,打击和排斥国民党左翼,并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7月15日汪精卫追随蒋介石在武汉实行“分共”,破坏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共产党人与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翼发表声明,退出国民党中央,由此,国共合作破裂,北伐大革命失败。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背叛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已不再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而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此后,国民党在全国建立起一党专政的统治。当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时候,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领导集团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集中兵力“围剿”红军。1935年11月12~23日国民党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表示调整内外政策,保持领土主权完整。但蒋介石仍企图消灭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
   
   

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肆意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


   
   

1931年7月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图为蒋介石(左二)亲自督战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经中国共产党调停和各方面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共同抗日。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和共产党重新合作的方针。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先后进行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大规模的战役和会战,阻滞了日军的攻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1940年3月成立伪国民政府。蒋介石及其领导下的国民党也转向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连续发动3次反共高潮。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刻,1945年5月5~21日  ,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坚持独裁、准备内战的路线和政策。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为实现国内和平,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1945年8月29日~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签订《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和平建国纲领》以及政府改组等协议。7月,国民党当局在美国支持下悍然撕毁《双十协定》、政协决议和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3月在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上,蒋介石宣布国共关系破裂,要与中国共产党斗争到底。7月国民政府颁布“总动员令”  ,宣布进入“戡乱阶段”,集中力量全面反共。经过3年内战,国民党溃败,南京国民政府灭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结束了蒋介石、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12月国民党中央总部迁往台北。蒋介石到台湾后,重建旨在“坚持反共抗俄”、“反攻大陆”的国民党组织  。1952年10月10日在台北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沿用“中国国民党”的称号,在台湾省执政;通过《中国国民党党章》、《中国国民党政纲》、《反共抗俄时期工作纲要》、《加强大陆地区对敌斗争工作案》等,提出“驱逐俄寇、消灭共匪”,“团结反共力量,联合反共团体,建立反共抗俄联合阵线”的政治主张;决定在台湾实行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和“戒严”统治体制,并准备“反攻大陆”。1963年11月国民党“九大”重订《中国国民党政纲》  ,提出“立足台湾”、“光复大陆”口号,正式放弃“武力反攻大陆”口号。1969年3月“十大”通过了《政治革新要项》  ,提出“从根作起  ,全面革新”,“建设台湾巩固复兴基地,策进光复大陆工作”的方针。1972年蒋介石主持国民党第二次改组,扩大和强化党组织。1975年4月蒋介石去世。1976年11月国民党召开“十一大”  ,通过了《中国国民党修订案》  、《强化党的建设案》、《反共复国行动纲领案》以及《全党奉行总裁遗嘱决议案》等,提出“坚守民主阵容”、“建设复兴基地”、“实行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的方针。大会还决定保留总裁职位,以纪念蒋介石;增设主席职位,选举蒋经国为国民党中央主席。
   1979年后  ,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统一祖国方针和实行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振兴中华的主张。对此,国民党当局一方面说“和平、统一确实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愿望”,表示应该统一;另一方面又提出同共产党“不接触、不谈判 、不妥协”的“三不政策”。1981年4月,国民党“十二大”提出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1986年3月,蒋经国主持召开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必将统一”。会后蒋经国提出以“变”应“变”的观念和“政治革新”主张,对国民党进行第三次改造,由“一党专制”调整为“一党执政、多党竞争”的政党体制。1987年7月,国民党当局解除在台实行38年的“戒严令”。10月14日,蒋经国主持国民党“中常会”,正式宣布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决定。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7月国民党召开“十三大”,选举李登辉为国民党中央主席,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党章》和《中国国民党现阶段大陆政策》案,提出“坚守民主阵容,立足台湾,放眼世界”的方针,强调运用“政经实力”,推行“弹性外交”,以达到台湾“政治实体化”、“国际化”;对两岸关系,将以“一国两府”原则,处理两岸交流事务。1991年5月1日,国民党宣布中止“动员戡乱时期”,结束国共两党内战状态,但仍保持敌视共产党的立场。
    组织机构 中国国民党的组织机构有一个变化过程。早期设总理1人,代表本党,总揽党务;设党本部,管理全党事务;下设总务部、党务部、财务部、宣传部、交际部、政治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农工委员会、妇女委员会。1924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调整中央机构,由总理、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分掌党务。孙中山去世后,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恢复党魁制,保留总理一职,以纪念孙中山,另设总裁代理总理职务。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党务机关,中央常务委员会在执行委员会闭会期间执行党务,中央政治委员会为最高政治指导机关,中央监察委员会为最高监察机关。国民党机关迁到台湾后,蒋介石根据“一党专制”和“以党领政”的原则,把大陆时期的国民党组织建制和构架搬到台湾。1952年“七大”通过《中央委员会组织大纲》,设总裁1人,成立中央委员会,下设1个处、7个组和5个委员会,分掌党务。1972年国民党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修改《中央委员会组织条例》,对国民党组织系统作了调整,分设中央、地方、军队、产业、职业、知识青年、海外、“敌后”、机关9  个党部,将原中央委员会下设的组、会扩编为1个处,7个工作委员会和5个委员会。中央委员会执行国民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对外代表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为党的最高决策机构,下设中央党部秘书长、中央秘书处、组织工作会、大陆工作会、海外工作会、文化工作会、社会工作会、青年工作会、妇女工作会、财务委员会、党史委员会、考核纪律委员会、政策委员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和革命实践研究院。地方党部分设台湾省、台北市和高雄市党部委员会。台湾省党部下设县、市党部委员会。另按事业、行业设立各种专业党部。每4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选举总裁(后总裁一职保留、另设主席职)和中央委员会,总裁(主席)连选连任。党报《中央日报》,1928年创办。至1988年,国民党有党员约240余万,其中80%为台湾省籍。国民党历任首脑及在职时间为:总理孙中山(1919~1925年3月12日);1925年3月~1933年3月,国民党中央职权由政治委员会执掌;总裁蒋介石(1938年4月~1975年4月);主席蒋经国(1975年4月~1988年1月)、李登辉(1988年2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