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罗宾逊·杰弗斯
1)  Robinson Jeffers
罗宾逊·杰弗斯
2)  Douglas. Robinson
道格拉斯·罗宾逊
1.
Translator's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y——And on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Douglas. Robinson
道格拉斯·罗宾逊借鉴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研究译者的翻译理论与这几年翻译界对译者的研究很是不同。
3)  frobenius algebra
弗罗宾尼斯代数
4)  frobenius group
弗罗宾尼斯群
5)  Jefferson tradition
杰弗逊传统
1.
American s tradition was Jefferson tradition, which claimed the complete individualism in economy.
美国政治传统中的主张在经济事务中实行极端自由放任主义的杰弗逊传统,与民主政治合二为一,在 19世纪中期的美国一直居主导地位。
6)  Roger Fry
罗杰·弗莱
1.
The Influence on Western Art Development from Roger Fry s Aesthetic Thoughts;
罗杰·弗莱的美学思想对西方美术发展的影响
补充资料:罗宾逊,J.
      英国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西方经济学界以尖锐批判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著称。
  
  生平和著作  罗宾逊夫人出生于英国一个具有独立思想传统的家庭,本姓莫里斯,祖父是一个基督教社会主义者,父亲是皇家陆军少将,后任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院长。罗宾逊夫人于1921年10月入剑桥大学学习经济学,1925年毕业。次年与剑桥的经济学家A.罗宾逊(1897~ )结婚。自1931年起在剑桥大学经济系先后任助理讲师、讲师、副教授,1965年被选为教授。1971年退休转为名誉教授后,仍然活跃于西方经济理论界,直至病逝。
  
  罗宾逊夫人的论著很多,内容涉及经济理论的各个方面,从不完全竞争理论到就业理论,从国际贸易理论到资本理论、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至对马克思经济理论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评论。她的主要著作有:《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就业理论引论》(1937),《就业理论文集》(1937),《论马克思经济学》(1942),《资本积累》(1956),《经济增长理论文集》(1962),《经济哲学》(1962),《经济学──为难之处》(1966),《自由与必然:社会研究导论》(1970),《经济异端:经济理论中若干过时问题》(1971),《现代经济学导论》(1973年与剑桥青年经济学家J.L.伊特韦尔合著)等。此外,50年代起先后出版了五卷《经济论文集》(1951~1979),收有她在各时期写的论文,其中不少对当时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晚年还自选两本文集:《现代经济学文稿》(1978)和《现代经济学文稿续集》(1980),作为对自己思想发展的总结。
  
  
  
  思想理论演变  罗宾逊夫人的第一本著作是《不完全竞争经济学》。这是她在P.斯拉法所写的《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1926)一文的启示下,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决定的一个开创性研究,与同年出版的美国E.H.张伯伦(1899~1967)所著《垄断竞争理论》(1933)一书的分析基本一致,两者一起被认为奠定了西方现代价格理论的基础(见垄断竞争论)。但后来,罗宾逊夫人对自己的这本早期著作很不满意,认为它不过是对A.马歇尔、A.C.庇古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前提作了这样那样的修正,未能跳出传统的静态均衡理论的框框。在该书出版后,她就放弃了这方面的研究。
  
  罗宾逊夫人是J.M.凯恩斯就业理论的热诚的信奉者和传播者,而且对这一理论的形成,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37年出版的《就业理论引论》,是传播凯恩斯思想的一本简练的著作;在同年出版的《就业理论文集》中,她第一个把凯恩斯的分析引伸到开放经济体系和国际贸易理论中去。罗宾逊夫人认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中心主题:一是有效需求理论;二是关于一般物价水平的理论;三是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预期所给予投资的影响的分析。她认为:"凯恩斯革命"的实质,从方法论说,就是从传统的均衡概念转变为历史概念。一旦承认经济存在于时间过程中,历史是从不可逆转的过去走向不稳定的未来的单行道,那么,建立在钟摆在空间中来回摆动的机械学比拟基础上的、无时间的均衡概念,就是虚无飘渺的。同时,历史地考虑问题,就要考虑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因素给予经济的影响。这些都是她认为《通论》一书中的重要东西,也是她后来坚持不渝,并用来批判新古典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正是这些观点,引导她在40年代初研究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1942年,罗宾逊夫人出版了《论马克思经济学》一书。尽管该书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有不少曲解之处,特别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持否定态度,认为资本主义剥削的存在和利润的来源可以无须通过价值概念说明,但她自称写该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批判马克思,而是为了扭转资产阶级经济学同行的偏见,提醒他们不应继续忽视《资本论》中许多深刻的重要思想。她赞扬《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的历史观点和宏观的总量分析。称道再生产表式所揭示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和利润与工资的关系,以及有关消费不足的论述等。她把马克思的理论称作有效需求理论的前驱。这说明她是以凯恩斯在《通论》中的观点透视马克思的理论。
  
  罗宾逊夫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论著,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试图把凯恩斯的短期分析运用到长期发展中去;一是对仍然被广泛接受的新古典经济理论进行持续的猛烈的抨击。关于前者的主要著作是1956年出版的《资本积累》以及围绕该书论点继续写出的一些专著和论文。该书的理论结构,与其说主要导源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不如说主要导源于波兰经济学家M.卡莱茨基(1899~1970)从马克思再生产表式中演化出来的有效需求理论。卡莱茨基在30年代初期就独立地提出了与凯恩斯《通论》主要论点基本相同的有效需求理论。他的理论体系用英文在西方发表后,得到罗宾逊夫人的推崇,认为他的有效需求理论在有些方面比凯恩斯的更为坚实。罗宾逊夫人和卡莱茨基一样,把社会生产分为投资品与消费品两大部类,社会总收入分为利润和工资两大部分,并在这个模式下探讨资本家的"本能冲动",探讨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对资本积累的影响,分析资本积累过程中国民收入在利润与工资之间的分配以及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条件等。罗宾逊夫人的经济增长理论的特点是:①把经济增长与国民收入分配紧密结合起来,在投资增长过程中考察利润与工资相对份额的变动趋势。根据她的分析,在工人将所有收入(工资)用于消费的前提下,利润率取决于资本积累率(投资与资本存量之比)与资本家利润的储蓄比率,与前者成正比,与后者成反比。②强调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她首先分析她称之为"黄金时代"的假想状态(即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长期充分就业)所必需的条件,但她作此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这一"黄金时代"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中如没有政府干预是不可能实现的。以后在《经济增长理论文集》中以此假想的"黄金时代"为基准,分析了种种不稳定增长的类型和原因。
  
  对新古典经济理论的抨击  从50~70年代,罗宾逊夫人和其他剑桥经济学家,曾和美国新古典综合派围绕着资本理论进行过长期的论战。争论是从1953~1954年她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总生产函数"的批判开始的。在"总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可以得出两个主要结论:①利息率(或利润率)是由资本的边际产品决定的,这是说,资本之取得利息或利润是天然合理的;②较高的资本-劳动比率或资本密集型技术总是和较低的利息率相联系的。这些带有辩护性的论点,受到罗宾逊夫人的批评。她指出资本价值及其边际产品价值的计量,本身须先假定利息率为已知,说利息率取决于资本的边际产品,这是循环推理,不能成立。她还以技术的再转辙现象驳斥了关于资本密集型技术总与较低的利息率相联系的论点。1960年斯拉法所著《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的出版,又为她批判新古典经济理论提供了新的武器。对于这次论战的实质,罗宾逊夫人后来说,她之与新古典综合派争论,主要还不在于这些具体的论题,而是因为他们企图在凯恩斯的名下重建"前凯恩斯理论",即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这是她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论争中,她称他们为冒牌的凯恩斯主义者。
  
  1971年,罗宾逊夫人在美国讲演,再一次抨击新古典综合派,提出西方经济理论面临第二次危机的论点。她认为战后西方经济学界一味强调保持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而不考虑就业的内容和怎样把生产资源和劳动投向有益于社会的用途;对现代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严重问题,如繁荣中的贫困、种族歧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城市的精神迷惘、人口的过多增长、战争、经济军事化等等则无能为力,以至熟视无睹。她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将社会的、政治的因素纳入经济分析中去,还必须对未能被彻底否定以至正在复活的传统经济理论的谬误,进行深入的批判。
  
  罗宾逊夫人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自50年代起,她曾多次访问中国,发表不少论著称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
  
  

参考书目
   H.Gram and V.Walsh, Joan Robinson's Economics in Retrospect,in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June 1983,vol.ⅩⅪ,No.2,pp.518-550.
   J.A.Kregel , The Re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Economy: An Introduction to Post-Keynesian Economics, Macmillan, London ,197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