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制度外供给
1)  Off-institutional supply
制度外供给
2)  System supplies
制度供给
3)  supply system
供给制度
1.
Study of improving the supply system of rural public products in China;
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研究
2.
A Study on the Demand-led Supply System of Rural Public Goods;
需求主导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
3.
Innovations in rural public sport products supply system——Research on service mainbody from the viewpoint of public product theory
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研究——基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的服务主体研究
4)  Institutional supply
制度供给
1.
Review on the Researches about Institutional Supply Theory;
制度供给理论述评——经典理论演变与国内研究进展
2.
Identity, Social Network and Institutional Supply;
认同、社会网络和制度供给
3.
Interest, Identity and Institutional Supply: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利益、认同与制度供给: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
5)  system supply
制度供给
1.
Interpreting Transi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ervic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Systematic proportion,disproportion,change and system supply
对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变迁的制度经济学解释——制度的均衡、非均衡、变革与制度供给
2.
Based on the system lacking theory,the paper analyses the insufficient system supply of the present pledge of the share rights in China.
根据制度缺失理论分析了当前我国股权质押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并从完善股权质押法律法规、培育资本市场、建立商业银行股权质押管理办法、优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股权质押制度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3.
But the system s own drawback of system supply causes som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this system,such as insufficient scien- tific plan,low acceptance of peasants,low benefits rate and high risk funds.
但是,由于这一制度自身存在的制度供给缺陷,以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施中渐露出方案不够科学、农民接受程度低、受益率低、基金风险高的问题。
6)  institution supply
制度供给
1.
On the Time-lag and Activity of the Institution Supply;
论制度供给的滞后性与能动性
2.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pursu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Chinese future economy developing process, the institution supply and policy orientation fo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ll be to establish the ecology economic model of interiorizing economical development cost, the quality national.
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供给和政策取向是在基础性的制度供给方面建立"经济发展成本内生"的生态经济模式,建立质量型低成本运行的国民经济体系,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
3.
Then we explain why the reform have no obvious effect by the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ory,that is lack of institution supply,such as cutting quotas,ecological efficiency compensation and forestry taxation.
用制度经济学理论解释了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国家对采伐限额制度、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林业税费制度这3种影响林业发展的制度供给不足,并从5个方面指出国家对制度供给不足的原因,提出了完善配套改革的建议。
补充资料: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由美国货币学派代表人物M.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以外的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给具有外生性,是外生变量。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发行货币、规定存款-储备比率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在弗里德曼的货币供给理论模型中,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①强力货币H(基础货币);②存款-准备金比率D/R;③存款-通货比率D/C。在这三项决定因素中,强力货币反映货币当局的行为,存款-准备金比率反映商业银行的行为,存款-通货比率反映非银行部门的行为。其中,强力货币可由货币当局直接控制,商业银行从强力货币中吸收存款准备金及其所意愿保有的超额准备金,非银行部门从强力货币中吸收通货以满足其货币需求,而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存款-通货比率则构成强力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确定的函数关系。这样,如果假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存款-通货比率为一常数,或者它们的变化较为稳定,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完全取决于强力货币的变动,而强力货币变动本身又处于货币当局的控制之下,因而货币当局可以通过控制强力货币来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可以说是由货币当局在经济货币体系以外决定的,是一个外生的可控的变量(见货币供给的理论模型)。
  
  在弗里德曼的理论体系中,货币供应量系一外生的可控的变量这一结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他看来,经济波动即名义收入的变动取决于货币供给函数与货币需求函数的相互作用及其均衡状况。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货币需求函数在长期内是极为稳定的,名义收入的变动主要由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而引起。而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一国的货币制度,可以由货币当局直接控制,从而是外生的,与经济活动相分离的。既然货币需求函数极为稳定而货币供应量又是外生的可控的,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就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变动的根本原因,产出和价格波动只有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来解释,货币当局完全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来控制产出和价格的波动。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弗里德曼这种外生的可控的货币供给有其局限性。在实际的货币供给过程中,除了强力货币可以由货币当局直接控制外,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存款-通货比率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部门的资产持有意愿,而这种资产持有意愿又主要决定于实际经济活动的涨落。例如,J.托宾指出,弗里德曼货币理论模型中的三个变量,即强力货币、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存款-通货比率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交叉影响,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存款-通货比率往往随着实际经济活动的涨落而变动,从而不能假定为一常数,它们的变动也是极不稳定的。就存款-通货比率的变动而言,实际经济活动的扩张往往会增加非银行部门对通货的需求,使存款-通货比率在经济活动达到顶峰之前便开始下降,而实际经济活动的收缩则往往会导致通货由非银行部门向商业银行回流,从而使存款-通货比率在经济活动降至谷底之前便开始回升。可见,存款-通货比率与实际经济活动存在着因果关联,二者往往反向变动,货币当局很难通过强力货币的变动将其纳入自己的政策意向轨道。就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动而言,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系由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共同构成,超额准备金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在经济衰退时期,短期利率趋于零,强力货币越多,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意愿就越强,强力货币与存款-准备金比率反向变动,中央银行难以通过控制强力货币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对此,弗里德曼指出:他并不否认实际经济活动对货币供应量决定的影响,但实际经济活动对货币供应量决定的影响远不如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决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可控的这一结论仍然成立。此外,在弗里德曼的理论体系中,货币供应量的定义是严格界定的,它专指M2(即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这个定义将货币资产与其他金融资产区别开来,强调了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区别,这就加强了他所提出的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参考书目
   M.Friedman & A.J.Schwartz, A Monetɑ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ɑtes , 1867-1960,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 1963.
   陈端洁:《弗里德曼与托宾的货币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8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