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70年代"女性作家
1)  women writers of the 1970s
"70年代"女性作家
1.
However, the emergence of the extreme writing about human body by those women writers of the 1970s, like Wei Hui, Mian Mian, Jiu Dan and Mu Zimei, etc, has put women s literature into a state of condemnation.
然而,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卫慧、棉棉、九丹以及木子美等一批“70年代”女性作家极端“肉体化”写作的出现又使女性文学饱受非议和指责。
2)  Female Composition of Late 1970s Generation
"70年代后"女性写作
1.
Spiritual Ecology Perspective on Female Composition of Late 1970s Generation;
精神生态视域下的“70年代后”女性写作
3)  writers born in seventies
70年代出生作家
1.
The phenomenon of a group of writers called writers born in seventies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70年代出生作家现象近年来备受关注,对于这一独特的小说创作思潮。
4)  female writing in the 1990s
90年代女性写作
5)  women writer of Shanghai School in 1940s
40年代海派女作家
6)  women prose writers born in the 1950s
五十年代生女作家
补充资料:"同路人"作家
      早期苏联文学界对一部分作家的称呼,主要指那些在政治上同情并拥护苏维埃政权但对革命的性质和意义认识不清、世界观还不是无产阶级的作家和诗人,首先是指"意象派"、"谢拉皮翁兄弟"、"山隘"、"构成主义者文学中心"、"列夫"等文学团体的作家,同时也包括某些没有加入任何文学组织的作家,如列昂诺夫、拉夫列尼约夫、阿·托尔斯泰、莎吉娘、希什科夫等。但"同路人"这个名称当时用得比较广泛,没有固定的范围,例如岗位派把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等也算在"同路人"作家之列。20年代苏联文艺界对"同路人"作家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岗位派和"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批评家对"同路人"作家基本采取否定的态度,认为"同路人"文学在根本上是"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学",这种文学只会"歪曲革命","诽谤革命",从而对"同路人"作家采取排斥、打击的态度。"拉普"后期甚至提出"没有同路人,不是同盟者就是敌人"的极端口号,把"同路人"作家统统赶到敌人一边去。另一方面是托洛茨基、沃朗斯基和《红色处女地》杂志的态度,他们则过高估计"同路人"作家的作用,否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存在,认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苏联文学主要靠"同路人"作家。俄共(布)中央的态度是反对以上两种极端,既反对托洛茨基、沃朗斯基的"投降"倾向,又反对岗位派对非党作家的轻视态度及其妄自尊大的作风。俄共(布)中央1925年在《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中规定,在对待"同路人"作家时必须注意:①他们的分化;②他们中间有许多人作为文学技术的熟练"专家"的重要性;③这一群作家的动摇情况。它指出,"一般的方针应当是周到地和细心地对待他们,即采取那种足以使他们尽可能迅速地转到共产主义思想方面来的态度";"应当以容忍的态度对待中间的思想形态"。1934年,苏联作家协会成立后,"同路人"作家也都加入了统一的作家协会,"同路人"作家这个术语便随之消失。原来被称为"同路人"的许多作家如阿·托尔斯泰、列昂诺夫、费定、吉洪诺夫、符·伊凡诺夫、莎吉娘等,后来都成了著名的作家,为苏联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