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the 17th century
十七世纪
1.
In the 17th century in English history, the integration of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became a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哲学与文学的紧密结合成为文学和哲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3) 18th century
十八世纪
1.
On the Peasant Household Economy in 18th century:Based on the Fuzhi Homicide Cases in Medium-term of Qing Dynasty;
论十八世纪小农家庭的生存经济——以清中期527件服制命案为中心
4) the eighteenth century
十八世纪
1.
This article takes four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uthors’works which are written by the British novelist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compare and analyze,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transmutat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British novels and its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literature.
本文主要选取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的几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阐明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嬗变更替过程以及对欧洲文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5) 1870s and 1880s
19世纪七、八十年代
1.
Studies on the Policies of China and Japan to Korea During 1870s and 1880s;
浅析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日本对朝鲜的政策
6) the 16th to the 18th Century in China
十六至十八世纪
1.
A Study of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Maidservants from the 16th to the 18th Century in China;
十六至十八世纪婢女生存状态研究
补充资料:赵友钦(13世纪中叶~14世纪初)
自号缘督,人称缘督先生或缘督子。中国宋末元初的科学家。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是宋室汉王第十二代孙。宋亡时,为避祸隐遁为道家,奔走他乡。后在浙江龙游鸡鸣山定居,并在山上筑观象台(又称观星台),观察天象。著述颇多,大都失散,唯留《革象新书》五卷,现存两种版本。此书以讨论天文问题为主,兼及光学和数学,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其中"小罅光景"节记载了光学上的针孔成像实验(如图所示),分别在相邻两个房间的地面下,挖掘两个直径约4尺多的圆阱,右阱深4尺,左阱深8尺,左阱中可放一张4尺高的桌子;另在两块直径4尺的圆板上各插1 000多支蜡烛,作为光源放在阱底或桌面;另备中心开孔的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的木板若干块。按实验需要选取分别盖在两阱口。这样,可以使得两者的若干条件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便于进行对比试验。实验分4步:①改变孔的大小和形状,即改换阱口的木板;②改变光源强度,即改变点燃蜡烛的支数;③改变像距,即改变水平挂在楼板下作像屏的两片大木板的高度;④改变物距,移去左阱中的桌子,把光源放到阱底,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对小孔(形状和大小)、光源(形状和强度)、像(形状和亮度)、物距、像距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规律性的探讨,并以光线直进原理加以解释。这个实验的特点在于规模大,对比性强,并能逐个因素进行讨论,这个工作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详、规模最大的物理实验。这是赵友钦的重要贡献。此外,他对照度也进行过研究,了解照度和光源之间的定性关系。
参考书目
王锦光:赵友钦及其光学研究,《科技史文集(物理学史专辑)》第12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84。
王锦光:赵友钦和他的光学实验,《教学与研究》(物理版),浙江师范学院,第4期,1981。
参考书目
王锦光:赵友钦及其光学研究,《科技史文集(物理学史专辑)》第12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84。
王锦光:赵友钦和他的光学实验,《教学与研究》(物理版),浙江师范学院,第4期,198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