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斯托克豪森
1)  Stockhausen
斯托克豪森
1.
Music Concepts and Innovation Seeking of Stockhausen;
斯托克豪森的音乐观念及其创新追求
2)  Karlheinz Stockhausen (1928~  )
施托克豪森,K.
3)  Barkhausen
巴克豪森
1.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hermal Damage of Structural Steel by Magnetic Parameters of Barkhausen Noise and the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本文采用实验测试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巴克豪森磁参数(BN)的变化量与疲劳性能的相关性,并对影响磁参数的应力应变因素和微观组织因素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得到了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4)  Vauxhall
沃克斯豪尔
5)  Wilhelm Backhaus (1884~1969)
巴克豪斯,W.
6)  Barkhausen parameter
巴克豪森参量
补充资料:施托克豪森,K.
      德国作曲家。1928年8月22日生于默德拉特。6岁开始学音乐。父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战后他夜间在舞厅演奏钢琴,日间求学,终于在1951年毕业于科隆音乐高等学校。后去巴黎随O.梅西昂及D.米约深造,并通过巴黎电台进一步接触了具体音乐、电子音乐。1953年回科隆定居,参加科隆电台电子音响研究室工作;1963年任该室艺术指导。1971年任科隆音乐高等学校作曲教授。他以科隆为基地开展了世界性的活动,从50年代起,他每年参加"达姆施塔特国际现代音乐暑期讲习班",举办现代先锋派音乐作曲讲座。
  
  施托克豪森的作品很多。他使用传统乐器及电子声响,对音乐的各种可能性进行了多种探索。他的作品样式多变,早年以A.von韦贝恩的点描法和序列主义为创作的起点,追求音色、力度及时值的对比变化,如为10件乐器所作的《对位》(1952~1953)。他对电子音乐进行过探索,作有2首《电子练习曲》(1953~1954),第1首纯用正弦波的音响以全序列主义手法构成;第2首则先用"白噪声",然后逐步除去不需要的噪声。在《第十一钢琴曲》(1956)中,他采用了偶然音乐的方式,乐谱上有19个单元,钢琴家可任意选择从某一单元开始弹奏,以后的次序也任意选定。由一位打击乐师演奏的《循环》(1959)也是相似的偶然音乐。《少年之歌》(1956)则是将童声唱的"降福经"的磁带录音加以各种变形,再与电子合成器的音响混合起来,并通过5组扬声器播放,以求得具有空间效果。《接触》(1959~1960)也是将电子音乐与钢琴、打击乐混合在一起,通过录音以4个频道再行播放出来。
  
  在60年代以后,施托克豪森的作品仍从传统人声、乐器与电子音响的组合入手,但形式更为多样和新奇。如3首《瞬间》(1962、1964、1972),由女高音独唱、4个合唱组及13件乐器演出,追求乐音与噪声、音响与沉默、充实与空虚的各种对比。《混合物》(1964)运用了管弦乐、正弦波发生器与环状调幅器演出,形成所谓现场电子音乐。而《望远音乐》(1966)则以传统音乐素材通过电子音乐方式来追求立体的空间效果。以后,又有强调偶然音乐性质的《来自七天》(1968)和《为了来临的时日》(1970)等。施托克豪森的音乐思维是以序列原则为主,再加上各种新奇手法而构成形形色色的音响表现,因此被称为先锋派作曲家的重要人物。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