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Mawangdui Silk Books
马王堆汉墓帛书
1.
The discovery of the Mawangdui Silk Books (马王堆汉墓帛书) in 1973 is notonly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archaeology, but offers bundles of significantly invaluable and costful materials for the palaeography study.
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也为古文字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3) Ancient Maps on Silk from a Han Tomb at Mawangdui
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
4) paintings on silk unearthed from Han tomb at Mawangdui
马王堆汉墓帛画
5) Medical Literature Unearthed from the Mawangdui Han Tombs
马王堆汉墓医书
补充资料:马王堆汉墓帛书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 3号西汉墓出土的秦末至汉初书写在缣帛上的古籍。帛书用整幅或半幅的缣帛书写,存放在 3号墓东边箱一个长方形的漆匣内,其中,有的帛书卷在一块宽约2~3厘米的木片上,出土时折叠的边缘已经断裂,帛片互相粘连在一起,破损十分严重。经过修复及考订,判明共有帛书约29件,约12万字。
根据书体、避讳、纪年以及该墓下葬的年代 (公元前168)来考订,帛书抄写的时间可大体分作两类。抄写时间较早的一类,字体近篆书,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大约是秦汉之际所写;抄写时间较晚的一类,字体为隶书,讳"邦"为"国",但不避惠帝刘盈和文帝刘恒讳,当为汉初至汉文帝初年所写。帛书中有一部分用硃砂画有行格,上下留天地头,各篇前后留有相当于"赘简"的空白等,与出土的汉代竹简形制基本一致。帛书大都没有篇题。为了便于称引,凡是没有篇题的均由整理者根据内容定名。整理后将全部帛书分编为六册。所发现的古籍有 :
《老子》甲、乙本及卷前卷后佚书 帛书中有两种《老子》写本。《老子》甲本和卷后四篇佚书合抄为一个长卷,字体近篆书,共 465行,每行约30字;《老子》乙本和卷前四篇佚书合抄在一幅整帛上,字为隶书,共252 行,每行60~70余字不等,抄写时代晚于甲本。两种写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次序与通行本相反,而与《韩非子·解老》所引用的本文次序一致。通行本分作81章。帛书《老子》乙本不分章,甲本某些段落前有圆点标志,章次均与通行本有不同之处,如通行本第24章在第22章之前,第41章在第40章之前,第80、81章在第67章之前等。寻绎文义,帛书顺序较通行本合理。
《老子》甲本卷后佚书原无篇题,按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定名为《五行》、《九主》、《明君》、《德圣》。所谓五行,指仁、义、德、智、圣;所谓九主,指篇中伊尹所论九种君主。《老子》乙本卷前四篇佚书,原有篇题为:《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前两篇又包括若干小的篇章,均有尾题,内容主要是讲刑名和阴阳刑德之说。有人认为这 4篇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著录在道家类的《黄帝四经》,因汉文帝时崇尚黄老之学,所以把《黄帝四经》和 《老子》合抄为一卷;也有人认为,《十六经》记载关于黄帝的神话以及他的大臣力黑(即力牧)、阉冉、果童、太山稽、高阳等人的事迹和相互对答之词,可能与《汉书·艺文志》 著录的《黄帝君臣》10 篇或列入兵阴阳类的《力牧》15篇有关。
《周易》及卷后佚书 帛书《周易》包括两个部分。《六十四卦》和卷后佚书合抄为一卷,共 129行,无篇题,佚书暂定名为《二三子问》;《系辞》和卷后几篇佚书合抄为一卷,佚书原有篇题并注明了字数,分别为:《要》一千六百四十八,《昭力》、《缪和》六千。
帛书《六十四卦》卦名多用假借字,如乾为"键"、艮为"根"、坎为"赣"、震为"辰"、坤为"川"、兑为"夺"、离为"罗"、巽为"筭"等。卦辞和爻辞与通行本基本相同,但是排列的次序却截然不同。通行本分为上、下经,上经三十卦,始于乾,终于离;下经三十四卦,始于咸,终于未济,排列次序为两两相对。《彖》、《象》、《文言》等解说文字分别附于有关的卦辞、爻辞之下。帛书不分上下经,也没有《彖》、《象》、《文言》,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不是两两相对,而是以上下重卦为基础,即作为下卦的八个单卦,按照一定的次序与一个固定的上卦组成重卦,然后依此类推,组成六十四卦。帛书《系辞》与通行本不同之处主要是不分上下篇,也不分章节。通行本"大衍之数五十"一章不见于帛书《系辞》,另外有些章节散见于《系辞》卷后其他佚书。佚书主要内容是二三子以及缪和、吕昌、吴孟、张射、李平、昭力等人与传《易》的先生问答,也包括今本《说卦》的部分内容。
《春秋》类佚书 帛书中有两种属于《春秋》类的佚书。一种类似《左传》的佚书,残损严重,存 97 行,共16章,原无篇题。内容叙述春秋时代史实,每章各记一事,不相联贯,既不分国别,也没有纪年,如鲁隐公被弑、齐使公子彭生杀鲁桓公、鲁公子庆父弑君、宋襄公泓水之战、子赣见太宰嚭、秦杀大夫绕朝等。史实有的与《左传》相合,但议论不同,有的为《左传》所未载。有的学者认为该佚书是"为楚威王傅"的铎椒摘编的 《铎氏微》,或者"捃摭 《春秋》之文以著书"的《公孙固》18章一类的书。此书记事比较简略,重在记言,现定名为《春秋事语》。
另一种佚书内容属于战国纵横家的言论,存 325行,首尾基本完整,共27章,每章用小圆点隔开。其中有11章见于司马迁《史记》和刘向所编《战国策》,16章不见于传世古书。书中多记苏秦等人的游说资料,有人认为可能是早已失传的《苏子》31篇,也有人认为今本《战国策》 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中秘书中 《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编定的,帛书即此类资料之一。现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古医书 帛书古医书原来均无篇题。有一种医方专书,抄在高约 24厘米的半幅帛上,存 459 行,有目录,列出52种疾病的名称,正文则以这52种疾病的名称作标题,分别记载发病的原因和病状,以及治疗该病的方剂和疗法,少则一、二方,多则二、三十方不等。治疗方法主要是用药物,也有灸法、砭石以及外科手术的割治。药名达 240余种,有些不见于现存的本草学文献。现定名为《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卷前有其他佚书 4篇,合抄为一卷,现定名为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都是关于古代医学理论方面的书。前两种书的内容,论述人体11条脉的循行、主病和灸法,与现存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论12经脉的部分体例接近,甚至很多文句相同,但是这两种?槎贾唤擦?11条脉,缺少一条手厥阴脉。《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述各脉均为从四肢末梢向躯体中心循行,《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述各脉循行的方向相反,即由躯体中心向四肢末梢循行。
《脉法》共12行,内容论述根据脉法判断疾病的征候,特别提到用灸法和砭石治疗的问题。《阴阳脉死候》4 行,与《灵枢·经脉篇》中关于"五死"的一段相近,但有一些重要出入,而且不像《经脉篇》那样具有五行学说的色彩。
与压在帛书上面的医书竹木简放在一起的,有一幅用彩色绘在高约50厘米的整帛上的《导引图》,出土时残破严重,现依据浸水痕迹、折叠关系及帛本身的经纬纹理情况,尽可能拼接复原。画面上人物单个排列,作静坐、伸臂、下蹲等各种姿势,图旁题有"引脾痛"、"引膝痛"等说明文字。《导引图》前有佚书两种,共26行,前一种定名为《却谷食气》,是现存的关于行气或气功的最早的文献材料之一。从第 9行开始,内容与上述 《阴阳十一脉灸经》 基本相同,现分别称之为甲、乙本。
定名为《杂疗方》、《养生方》、《胎产书》的三种佚书合抄为一卷,《胎产书》专论胎产的宜忌,类似古医书的《产经》;《养生方》和 《杂疗方》 的性质,属于《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房中一类,同传世的该类古书也有渊源关系。
天文星占、古地图、相马经等古佚书 天文星占方面的佚书一卷, 144行,无篇题。内容主要是木、金、水、火、土五星占及五星行度,故定名为《五星占》。书中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246~前177)70年间五星在天空中运行的位置,并推算出其公转的周期。如填星(即土星)公转周期,《史记·天官书》、《淮南子·天文训》都计算为28年,帛书推算为"三十岁一周于天",更接近于现代天文科学计算的数字 (即29.46年公转一周)。
佚书中有一种从天文气象占验吉凶的书,有图有文,内容分云、气、星、彗四个方面,从上到下排为六列,每条上面用朱、墨两色绘图,下面是名称、解释和占文。下半幅末尾的一段,有占文而没有图,共存 350余条。书中包含了丰富的天文气象内容。如"彗",共有29个不同形态的彗星图,除了彗头、彗尾,有的还画出了肉眼所不易见到的彗核。
古地图(见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
《相马经》佚书,原无篇题,存77行,文体类似于赋,与近代各家辑本《相马经》在内容和文体方面都不相同。
阴阳五行和刑德类佚书 尚未整理发表。
参考书目
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1981。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第一、三、四册,文物出版社,北京,1981、1983、1985(余待续)。
根据书体、避讳、纪年以及该墓下葬的年代 (公元前168)来考订,帛书抄写的时间可大体分作两类。抄写时间较早的一类,字体近篆书,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大约是秦汉之际所写;抄写时间较晚的一类,字体为隶书,讳"邦"为"国",但不避惠帝刘盈和文帝刘恒讳,当为汉初至汉文帝初年所写。帛书中有一部分用硃砂画有行格,上下留天地头,各篇前后留有相当于"赘简"的空白等,与出土的汉代竹简形制基本一致。帛书大都没有篇题。为了便于称引,凡是没有篇题的均由整理者根据内容定名。整理后将全部帛书分编为六册。所发现的古籍有 :
《老子》甲、乙本及卷前卷后佚书 帛书中有两种《老子》写本。《老子》甲本和卷后四篇佚书合抄为一个长卷,字体近篆书,共 465行,每行约30字;《老子》乙本和卷前四篇佚书合抄在一幅整帛上,字为隶书,共252 行,每行60~70余字不等,抄写时代晚于甲本。两种写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次序与通行本相反,而与《韩非子·解老》所引用的本文次序一致。通行本分作81章。帛书《老子》乙本不分章,甲本某些段落前有圆点标志,章次均与通行本有不同之处,如通行本第24章在第22章之前,第41章在第40章之前,第80、81章在第67章之前等。寻绎文义,帛书顺序较通行本合理。
《老子》甲本卷后佚书原无篇题,按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定名为《五行》、《九主》、《明君》、《德圣》。所谓五行,指仁、义、德、智、圣;所谓九主,指篇中伊尹所论九种君主。《老子》乙本卷前四篇佚书,原有篇题为:《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前两篇又包括若干小的篇章,均有尾题,内容主要是讲刑名和阴阳刑德之说。有人认为这 4篇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著录在道家类的《黄帝四经》,因汉文帝时崇尚黄老之学,所以把《黄帝四经》和 《老子》合抄为一卷;也有人认为,《十六经》记载关于黄帝的神话以及他的大臣力黑(即力牧)、阉冉、果童、太山稽、高阳等人的事迹和相互对答之词,可能与《汉书·艺文志》 著录的《黄帝君臣》10 篇或列入兵阴阳类的《力牧》15篇有关。
《周易》及卷后佚书 帛书《周易》包括两个部分。《六十四卦》和卷后佚书合抄为一卷,共 129行,无篇题,佚书暂定名为《二三子问》;《系辞》和卷后几篇佚书合抄为一卷,佚书原有篇题并注明了字数,分别为:《要》一千六百四十八,《昭力》、《缪和》六千。
帛书《六十四卦》卦名多用假借字,如乾为"键"、艮为"根"、坎为"赣"、震为"辰"、坤为"川"、兑为"夺"、离为"罗"、巽为"筭"等。卦辞和爻辞与通行本基本相同,但是排列的次序却截然不同。通行本分为上、下经,上经三十卦,始于乾,终于离;下经三十四卦,始于咸,终于未济,排列次序为两两相对。《彖》、《象》、《文言》等解说文字分别附于有关的卦辞、爻辞之下。帛书不分上下经,也没有《彖》、《象》、《文言》,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不是两两相对,而是以上下重卦为基础,即作为下卦的八个单卦,按照一定的次序与一个固定的上卦组成重卦,然后依此类推,组成六十四卦。帛书《系辞》与通行本不同之处主要是不分上下篇,也不分章节。通行本"大衍之数五十"一章不见于帛书《系辞》,另外有些章节散见于《系辞》卷后其他佚书。佚书主要内容是二三子以及缪和、吕昌、吴孟、张射、李平、昭力等人与传《易》的先生问答,也包括今本《说卦》的部分内容。
《春秋》类佚书 帛书中有两种属于《春秋》类的佚书。一种类似《左传》的佚书,残损严重,存 97 行,共16章,原无篇题。内容叙述春秋时代史实,每章各记一事,不相联贯,既不分国别,也没有纪年,如鲁隐公被弑、齐使公子彭生杀鲁桓公、鲁公子庆父弑君、宋襄公泓水之战、子赣见太宰嚭、秦杀大夫绕朝等。史实有的与《左传》相合,但议论不同,有的为《左传》所未载。有的学者认为该佚书是"为楚威王傅"的铎椒摘编的 《铎氏微》,或者"捃摭 《春秋》之文以著书"的《公孙固》18章一类的书。此书记事比较简略,重在记言,现定名为《春秋事语》。
另一种佚书内容属于战国纵横家的言论,存 325行,首尾基本完整,共27章,每章用小圆点隔开。其中有11章见于司马迁《史记》和刘向所编《战国策》,16章不见于传世古书。书中多记苏秦等人的游说资料,有人认为可能是早已失传的《苏子》31篇,也有人认为今本《战国策》 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中秘书中 《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编定的,帛书即此类资料之一。现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古医书 帛书古医书原来均无篇题。有一种医方专书,抄在高约 24厘米的半幅帛上,存 459 行,有目录,列出52种疾病的名称,正文则以这52种疾病的名称作标题,分别记载发病的原因和病状,以及治疗该病的方剂和疗法,少则一、二方,多则二、三十方不等。治疗方法主要是用药物,也有灸法、砭石以及外科手术的割治。药名达 240余种,有些不见于现存的本草学文献。现定名为《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卷前有其他佚书 4篇,合抄为一卷,现定名为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都是关于古代医学理论方面的书。前两种书的内容,论述人体11条脉的循行、主病和灸法,与现存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论12经脉的部分体例接近,甚至很多文句相同,但是这两种?槎贾唤擦?11条脉,缺少一条手厥阴脉。《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述各脉均为从四肢末梢向躯体中心循行,《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述各脉循行的方向相反,即由躯体中心向四肢末梢循行。
《脉法》共12行,内容论述根据脉法判断疾病的征候,特别提到用灸法和砭石治疗的问题。《阴阳脉死候》4 行,与《灵枢·经脉篇》中关于"五死"的一段相近,但有一些重要出入,而且不像《经脉篇》那样具有五行学说的色彩。
与压在帛书上面的医书竹木简放在一起的,有一幅用彩色绘在高约50厘米的整帛上的《导引图》,出土时残破严重,现依据浸水痕迹、折叠关系及帛本身的经纬纹理情况,尽可能拼接复原。画面上人物单个排列,作静坐、伸臂、下蹲等各种姿势,图旁题有"引脾痛"、"引膝痛"等说明文字。《导引图》前有佚书两种,共26行,前一种定名为《却谷食气》,是现存的关于行气或气功的最早的文献材料之一。从第 9行开始,内容与上述 《阴阳十一脉灸经》 基本相同,现分别称之为甲、乙本。
定名为《杂疗方》、《养生方》、《胎产书》的三种佚书合抄为一卷,《胎产书》专论胎产的宜忌,类似古医书的《产经》;《养生方》和 《杂疗方》 的性质,属于《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房中一类,同传世的该类古书也有渊源关系。
天文星占、古地图、相马经等古佚书 天文星占方面的佚书一卷, 144行,无篇题。内容主要是木、金、水、火、土五星占及五星行度,故定名为《五星占》。书中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246~前177)70年间五星在天空中运行的位置,并推算出其公转的周期。如填星(即土星)公转周期,《史记·天官书》、《淮南子·天文训》都计算为28年,帛书推算为"三十岁一周于天",更接近于现代天文科学计算的数字 (即29.46年公转一周)。
佚书中有一种从天文气象占验吉凶的书,有图有文,内容分云、气、星、彗四个方面,从上到下排为六列,每条上面用朱、墨两色绘图,下面是名称、解释和占文。下半幅末尾的一段,有占文而没有图,共存 350余条。书中包含了丰富的天文气象内容。如"彗",共有29个不同形态的彗星图,除了彗头、彗尾,有的还画出了肉眼所不易见到的彗核。
古地图(见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
《相马经》佚书,原无篇题,存77行,文体类似于赋,与近代各家辑本《相马经》在内容和文体方面都不相同。
阴阳五行和刑德类佚书 尚未整理发表。
参考书目
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1981。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第一、三、四册,文物出版社,北京,1981、1983、1985(余待续)。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