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uperficial level Buddhism music
表面层次佛教音乐
2) Core level Buddhism music
核心层次佛教音乐
3) buddhist music
佛教音乐
1.
The Study on the Customized of the Buddhist Music in Liu Chao;
六朝佛教音乐本土化探微
2.
Through my examination of this book I am able to see the unique characterisics of the JieGu instrument in playing QuiCi style music and conclude that the religion and culture of Buddhist music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QiuCi music of the Tang Dynasty.
《羯鼓录》是盛行于唐代的一本器乐专著,里面详细记载了关于“羯鼓”的信息,并且里面收录了很多的曲目,我们通过分析“羯鼓”与龟兹乐的关系,《羯鼓录》与佛教音乐的关系,进而分析龟兹乐与佛教音乐的关系,看出佛教音乐对中原音乐文化造成极大影响,并且通过详细分析各专家的观点来加以印证。
4) Buddhist music in the Western Regions
西域佛教音乐
5) Wutai Mountain buddhism music
五台山佛教音乐
1.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Wutai Mountain buddhism music by it s character of different dynasty.
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教音乐的诞生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孕育的结果,而五台山佛教音乐则代表了北派佛教音乐的最高水平。
6) Buddhist music in China
中国佛教音乐
补充资料:中国佛教音乐(BuddhistmusicinChina)
【中国佛教音乐(BuddhistmusicinChina)】
ZhongguoFojiaoyinyue
中国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法华经·方便品》云:“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形式 有声乐和器乐等多种。声乐主要有:①独唱,由维那担任;②领唱和齐唱结合,即由维那唱上句,僧众唱下句:③齐唱;④轮唱。
声乐曲调的格式主要有四种,即赞、偈、咒、白。赞,用于颂赞佛之功德,如三宝赞、香赞等,其词多为长短句式的诗。偈,用于颂扬佛教教义,如净三业偈、沐浴偈等,其词有四、五、六、七和九言的句式,在曲调上除了用上下对句外,一般常以四句为一乐段。咒,是密语或真言,如洒净真言等,其词的格式变化甚多,曲调比较活泼。白,除直白外,其他如梵白、书声白、书梵白、道腔白等都带有音乐旋律,与散板吟唱十分相似。
器乐主要演奏曲牌。各地各派寺院所用的曲牌不尽相同,如江苏地区用十番鼓,山西五台山用八大套,北京有智化寺的京音乐等。
佛教常见的主要仪式有朝课、晚课、佛诞祝仪、忏仪、放焰口及水陆法会(水陆道场)、戒坛仪式等等。其中禅门日诵是比丘每日在寺院中早晚必做的功课,音乐并不复杂,而且各地较为一致。放焰口和水陆法会规模较大,费时较长,有的还有情节内容,其音乐和舞蹈、诵白的结合安排都有一定的艺术水平。音乐旋律有的庄重,有的活泼,有的凄厉,有的热情,随仪式发展而变化。如放焰口,据传有九板十三腔,完全不同的唱腔旋律有几十种,因此,放焰口的音乐结构实际上相当于一出音乐清唱剧。水陆法会的规模更大,主要盛行于江浙一带和台湾等地。
演奏使用的乐器,自明代起,在早晚课诵、祝圣等宗教仪式中,著名寺院都较统一,即只用经书中称之为法器的打击乐器,如磬、引磬、木鱼、铛、铪、钟、鼓等。在其他佛事仪式中,特别是民间应赴的佛事仪式,各地应用乐器不全相同,各有地方特色。除打击乐器之外,吹管乐器有管子、笛、笙、唢呐、箫、螺号、昭君等。也有采用丝弦乐器的。
(佛事仪式中使用的部分乐器)
源流 佛教音乐源于印度。公元前后,天竺的佛教音乐甚盛。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当时称为梵呗。慧皎的《高僧传》云:“天竺方俗,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云:“初出家者……即须先教颂斯二赞,无问大乘、小乘,咸同遵此。”自佛教开始传入至三国时,来自印度、西域的一些高僧在汉地传播、翻译佛经的同时,也传播了印度、西域的佛教音乐。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竺法兰、迦叶摩腾、支娄迦谶、支谦、康僧会、帛尸梨蜜多罗、支昙 、鸠摩罗什等。据载:康僧会有“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并传“泥洹呗声”;支谦有“连句梵呗”;帛尸梨蜜多罗有“胡呗三契”和“高声梵呗”;支昙 有“六言梵呗”;鸠摩罗什作十首偈颂,赠沙门法和。《隋书·音乐志》载:吕光等灭龟兹,因得龟兹乐“于阗佛曲”。赞宁《高僧传·读诵篇》云:“北则竺兰,始直声而宣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讽通”,慧皎《高僧传》卷十三云:鸠摩罗什“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把竺法兰、康僧会、鸠摩罗什等奉为梵呗传入中国的鼻祖。
发展 印度佛教音乐在汉地流传中,因汉、梵语音不同,曲调难以通用和接受,“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为了便于弘扬佛法,为广大信徒所接受,音乐遂“改梵为秦”,用中国的音调来配唱汉译经文。相传最早改梵为秦的是三国魏曹植。《法苑珠林》言其游鱼山时,闻空中梵天之响而“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之讽诵,咸宪章焉”。
ZhongguoFojiaoyinyue
中国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法华经·方便品》云:“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形式 有声乐和器乐等多种。声乐主要有:①独唱,由维那担任;②领唱和齐唱结合,即由维那唱上句,僧众唱下句:③齐唱;④轮唱。
声乐曲调的格式主要有四种,即赞、偈、咒、白。赞,用于颂赞佛之功德,如三宝赞、香赞等,其词多为长短句式的诗。偈,用于颂扬佛教教义,如净三业偈、沐浴偈等,其词有四、五、六、七和九言的句式,在曲调上除了用上下对句外,一般常以四句为一乐段。咒,是密语或真言,如洒净真言等,其词的格式变化甚多,曲调比较活泼。白,除直白外,其他如梵白、书声白、书梵白、道腔白等都带有音乐旋律,与散板吟唱十分相似。
器乐主要演奏曲牌。各地各派寺院所用的曲牌不尽相同,如江苏地区用十番鼓,山西五台山用八大套,北京有智化寺的京音乐等。
佛教常见的主要仪式有朝课、晚课、佛诞祝仪、忏仪、放焰口及水陆法会(水陆道场)、戒坛仪式等等。其中禅门日诵是比丘每日在寺院中早晚必做的功课,音乐并不复杂,而且各地较为一致。放焰口和水陆法会规模较大,费时较长,有的还有情节内容,其音乐和舞蹈、诵白的结合安排都有一定的艺术水平。音乐旋律有的庄重,有的活泼,有的凄厉,有的热情,随仪式发展而变化。如放焰口,据传有九板十三腔,完全不同的唱腔旋律有几十种,因此,放焰口的音乐结构实际上相当于一出音乐清唱剧。水陆法会的规模更大,主要盛行于江浙一带和台湾等地。
演奏使用的乐器,自明代起,在早晚课诵、祝圣等宗教仪式中,著名寺院都较统一,即只用经书中称之为法器的打击乐器,如磬、引磬、木鱼、铛、铪、钟、鼓等。在其他佛事仪式中,特别是民间应赴的佛事仪式,各地应用乐器不全相同,各有地方特色。除打击乐器之外,吹管乐器有管子、笛、笙、唢呐、箫、螺号、昭君等。也有采用丝弦乐器的。
(佛事仪式中使用的部分乐器)
源流 佛教音乐源于印度。公元前后,天竺的佛教音乐甚盛。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当时称为梵呗。慧皎的《高僧传》云:“天竺方俗,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云:“初出家者……即须先教颂斯二赞,无问大乘、小乘,咸同遵此。”自佛教开始传入至三国时,来自印度、西域的一些高僧在汉地传播、翻译佛经的同时,也传播了印度、西域的佛教音乐。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竺法兰、迦叶摩腾、支娄迦谶、支谦、康僧会、帛尸梨蜜多罗、支昙 、鸠摩罗什等。据载:康僧会有“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并传“泥洹呗声”;支谦有“连句梵呗”;帛尸梨蜜多罗有“胡呗三契”和“高声梵呗”;支昙 有“六言梵呗”;鸠摩罗什作十首偈颂,赠沙门法和。《隋书·音乐志》载:吕光等灭龟兹,因得龟兹乐“于阗佛曲”。赞宁《高僧传·读诵篇》云:“北则竺兰,始直声而宣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讽通”,慧皎《高僧传》卷十三云:鸠摩罗什“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把竺法兰、康僧会、鸠摩罗什等奉为梵呗传入中国的鼻祖。
发展 印度佛教音乐在汉地流传中,因汉、梵语音不同,曲调难以通用和接受,“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为了便于弘扬佛法,为广大信徒所接受,音乐遂“改梵为秦”,用中国的音调来配唱汉译经文。相传最早改梵为秦的是三国魏曹植。《法苑珠林》言其游鱼山时,闻空中梵天之响而“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之讽诵,咸宪章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