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esearch Appfoach of the Book of Songs
《诗经》研究方法
3)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诗经》研究
1.
Based on an integrated approach of philosophy, general science and concrete discipline,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1920s-1930s is viewed as the setup of the modern research in the study of modern poetry.
此时的《诗经》研究作为现代《诗》学的创建期,其研究方法在方法的三个层次——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具体学科方法上的突破无不受益于此。
4)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诗经》研究
1.
His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inherite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Qing Dynasty;His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had summarized methods to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 of the tradition;His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reflects the people s academic character.
他的《诗经》研究继承了清代学术研究的成果,总结了传统《诗经》研究的方法,体现了清末民初的学术特点,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 Research on Meridians/meth
经络研究/方法
6) neural approaches
神经研究方法
补充资料:《诗经》研究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2000年来,解释《诗经》的著作极多,虽然亡佚不少,但至清代《四库全书》尚收录有 146种,其中著录书62种,存目书84种。存目所未收以及《四库全书》以后问世的著作尚未计算在内。
秦汉以前,还没有研究《诗经》的专书,只有孔子的诗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代和宋代是研究《诗经》等儒家经典的两个重要时期,被后人称为"汉学"和"宋学"。"汉学"注重训诂,其于文字及名物制度的疏解,对后人探讨诗义有很大帮助;但汉人常以礼教说诗,又恪守家法,强附史事,穿凿附会之处很多。"宋学"注重义理,对汉、唐旧说特别是《诗序》的穿凿附会,提出怀疑、否定,缺点是多凭空臆断,而且封建礼教观念仍然很强。清代乾嘉以来,"汉学"复兴,出现了多部疏解《毛诗》的专著。清代学者凭着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深厚功力,在解释《诗经》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同时,由于辑佚之风的兴起,对"三家诗"的收集整理也取得较好成绩。晚近有些学者,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排除汉、宋门户之见,进一步从文学、史学、社会学等角度阐发诗义,把《诗经》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汉至唐代的《诗经》研究 汉初传《诗》的有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为今文经学,受到当时政府支持,都被立于学官,设博士。《毛诗》晚出,为古文经学,未得立。今古文的分别,不仅在于依据的文字不同,更重要的是说解各异,各守师承,竖立门户,各不相下。西汉今文经学盛行,东汉时期古文经学开始受到政府重视,至章帝时,《毛诗》亦得立于学官。自《毛诗序》出,郑玄作《毛诗传笺》以后,《毛诗》日益流行,"三家诗"逐渐衰微。
《毛诗》的重要著作有《毛诗故训传》30卷,相传为毛公即毛亨所作。此书详于训诂而略于诗义,文辞简古,对名器物色、典章制度亦时有诠释。由于毛公去古未远,所言必有师承,所以历代古文派学者都奉《毛传》为圭臬。但《毛传》有关诗旨的解说,多从"诗教"出发,每每牵附史事,以史证诗,与诗篇实际不相符合。
郑玄是东汉兼通今古文的经学大师,他所作《毛诗传笺》,主要是宗毛的,对《毛传》作了一些阐发、补充和订正。清代陈奂《郑氏笺考徵》说郑玄笺《诗》在注《礼》之后,以《礼》注《诗》,笺中有用三家说申毛说之处,有用三家说改毛说之处。此外,郑玄又作《诗谱》。它根据《史记》年表和《春秋》中有关史实,排列《诗经》十五《国风》、二《雅》、三《颂》的谱系,阐明《诗经》各部分与其时代政治、地方风土的关系,这是受孟子"知人论世"说的影响。郑玄笺《诗》能注意考核文物制度,对理解诗句多所裨益,只因受"诗教"影响很深,也不免有穿凿附会的解说。在文字训诂方面,较之《毛传》,互有得失。魏晋时期,王肃、王基,或申毛难郑,或申郑难毛,袒分左右,争论不休。南北朝时期,北朝兼崇毛、郑,南朝虽崇《毛传》,但仍争议郑、毛异同。至唐代孔颖达等作《毛诗正义》,调和毛、郑两家之说,持论归于一致。《毛诗正义》是唐初官修的《五经正义》之一,自唐代至宋初,明经取士,都以此书为准。
自东汉以来,《毛诗》之学,以《传》、《笺》、《正义》为代表,但都是直接解经之作。三国时,吴陆玑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研究《诗经》动植物的第一部专著,开了后世以考据名物治《诗经》的风气。
宋元明的《诗经》研究 宋代学者,开始怀疑《诗序》,辨诘毛、郑的失误,提出用"返本归原"的原则来了解诗义,用义理说诗。这一学派,称为"宋学"。它的特点是就诗文本身加以探究,少作牵附,流弊则在于好以主观臆见曲解诗义。
北宋欧阳修作《毛诗本义》,首先指出:"先儒于经,不能无失,而所得固已多矣,尽其说而理有不通,然后以论正之。"他开始辨毛、郑之失,而以已意作判断。苏辙作《诗集传》,认为《小序》反复繁杂,非一人之词,不可尽信,所以他保留其首句而删去其余,开宋人疑《诗序》之始。南宋郑樵作《诗辨妄》,专门攻击毛、郑,极诋《诗序》为村野妄人所作,其书削去《诗序》不用,完全用己意说诗。王质作《诗总闻》,虽不轻诋毛、郑,也不曲徇毛、郑之说,毅然自用,别出心裁。他主张"说诗当即辞求事,即事求意",所以在说解字义的同时,每每能阐发诗篇本身的文学意义,较之汉、唐有新进展。朱熹早年解《诗》,信从《诗序》,宗毛、郑之说,后来见郑樵之书,才开始怀疑起来,其后与《史记》、《国语》相对照印证,才认为《诗序》不可信。于是将大、小序别为一编而加以辨诘,名为《诗序辨说》。朱熹《诗集传》,多就诗篇本身探究立说,而在文字音义方面,则杂采毛、郑,间用"三家",以己意为取舍,卓然成一家之学,其见解多有可取。朱熹解诗的方法,受孟子"以意逆志"的影响很大,用道学家的思想观点推论作诗人的原始用意,歪曲附会,自所不免;但就全书而论,瑕不掩瑜,毕竟是宋代一部有代表性的专著。
当郑樵力排《诗序》之时,周孚作《非〈诗辨妄〉》,举42事,反驳郑樵之说,《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有功于诗教",其立论守旧,可想而知。吕祖谦与朱熹同时,所作《吕氏家塾读诗记》,坚守毛、郑旧说。戴溪以吕书名物训诂最为详悉,而在诗内微旨、词外寄托方面说得不够周到,又作《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他虽以"续记"为名,实则自述己意,并不谨守《诗序》。严粲《诗缉》以《吕氏家塾读诗记》为主,杂采诸说而时有发明,音训名物的考证亦颇精当。上述几家,是与朱熹《诗集传》持论不同的另一学派。
南宋末王应麟作《诗考》,考证三家诗说,开清代辑佚的先河。
宋代诗学,以朱熹《诗集传》影响最为深远。辅广作《诗童子问》,朱作《诗传遗说》,元代刘瑾作《诗传通释》,大致都在阐明《诗集传》之旨意。《四库全书总目》说刘瑾书"征实之学不足,而研究义理,究有渊源"。这也是宋元以来继承朱熹的《诗集传》一派著作的共同点。宋末王柏作《诗疑》,由怀疑《诗序》进而怀疑到《诗经》本身,甚至删削所谓"淫诗"32篇,对"风、雅、颂"的篇名、篇次也任意改易,主观武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元仁宗延祐年间行科举法,《诗》用朱熹《集传》,明代沿习此法,胡广等奉敕撰《诗经大全》,颁为法令,其书即以刘瑾《诗传通释》为蓝本,完全承袭其说。顾炎武曾慨叹"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因为《五经大全》大行之后,应举与经学研究成为两件事,使得从经学角度钻研《诗经》走向衰微。明代只有朱谋《诗故》以"汉学"为主,在名物训诂方面间有发挥;何楷《毛诗世本古义》,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搜讨至勤,然而于史实颇多舛误,在名物训诂考证上尚有可取之处。明代的《诗经》研究,发挥义理,不及宋人,训诂考证,又不如汉唐,大率都以《诗经大全》来应付科举之用而已。
清至近代的《诗经》研究 清代是《诗经》研究承先启后的一个重要时期。乾隆、嘉庆以前大体杂采汉、宋之说,如钱澄之《田间诗学》即属此类。朱鹤龄《诗经通义》力驳废《诗序》之非,持论已接近于汉唐,但有些芜杂,未能成家。而李光地、杨名时、严虞惇诸家,都有宋人习气,以推求诗意为主,不免穿凿。王夫之《诗经稗疏》、毛奇龄《毛诗写官记》与《诗札》,对文字、声韵、训诂、名物,多所考辨,论者认为王书精而不博,毛书博而不精,但都足供参考。其间有异军突起者,即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对于自汉迄明的解诗之作以及汉、宋两派的是非功过,作出评论总结,批评"汉人失之固,宋人失之妄,明人失之凿",可以说切中要害。历来说诗诸儒,攻《诗序》者必宗朱,攻朱者必从《诗序》。姚氏一方面认定大小《诗序》均卫宏所作,多不可信;另一方面又指出朱熹《诗集传》虽反对《诗序》说,还不免"时复阳违之而阴从之"。所以他对《诗集传》抨击尤力,且多过激之词,这也许与当时"习读者一本《集传》"的社会风气有关。至于他提出要认识《诗经》是中国词赋之源,解诗应涵咏篇章,寻绎文义,着力于诗人的本意,这些意见,是很有见地的。但在科举应试、以经书为敲门砖的社会里,姚书流传不广,《四库全书》竟未收录,近代始为学术界所重视。稍后崔述著《读风偶识》,也认为《诗序》是后汉卫宏所作,多不可信,主张"体会经文,即词以求其意"。其书专论《国风》,时有新义。
至乾嘉年间,惠栋、戴震等继承清初学者顾炎武等提倡实学的风气,着重发展了汉儒的训诂方法,树起了"汉学"的旗帜。清代《诗经》"汉学"学派的兴起,当以康熙年间陈启源《毛诗稽古编》为先导。此书训诂以《尔雅》为准,篇义以《小序》为准,诠释诗旨则以《毛传》为准,佐以《郑笺》;其所辨正的主要是朱熹《诗集传》,掊击的主要是刘瑾《诗传通释》,持论常有偏激之词,穿凿之论也不少。其后,胡承珙作《毛诗后笺》,专宗《毛传》,凡《郑笺》违反毛旨者,必定多方考稽以还其旧。马瑞辰作《毛诗传笺通释》,标榜"汉学",以《诗序》为准,通释《传》《笺》,特别着力于辨正《郑笺》不同于《毛传》的各种解释和论点,以申毛纠郑。陈奂作《诗毛氏传疏》,笃信《诗序》,专宗毛义,从文字、声韵、训诂、名物各方面阐发《毛诗》本旨,引据赅博,疏证详明。清代《毛诗》之学,以《传疏》最为宏通。宋元以来以朱熹为代表的阐发"义理"的"宋学",至此全为注重考据训诂的"汉学"所取代。这一派学者在文学训诂方面提出许多精当的见解,对于《诗经》研究是有贡献的;但对诗的本旨及其文学意义置而不论,只是用解经的方法来解诗,仍然难以阐明诗人原意。与此同时,乾嘉间牟庭作《诗切》,能突破汉古文经学的藩篱,上承三家诗说,而又不拘泥于三家说,从作品的实际出发探讨诗意,见解比较通达。至咸丰同治间,方玉润作《诗经原始》,主张"循文按义"以求诗的本旨,认为历代诸家论《诗》,非"考据"即"讲学"两途,都与诗的性情绝不相近,所以自汉迄今,未有达诂。其书主要特色是能注意到《诗经》的文学意义,不再单从"经学"角度解诗;书中文字,辞采斐然,非一般经解之文所能及。
乾隆嘉庆以来,随着辑佚之风的兴起,今文学派的三家诗学,也取得了新的成就,继乾隆间范家相作《三家诗拾遗》以后,魏源作《诗古微》,攻击《毛传》及《毛诗》中的《大序》、《小序》,专主三家诗说。陈寿祺、陈乔枞父子又作《三家诗遗说考》,缀辑三家遗说,并另为叙录,冠于书首,使学者知各家传授源流,兴衰始末。陈乔枞别有《毛诗郑笺改字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辑三家遗说最为完备,并采用各家解释,加以说明,三家诗学,至此而集其大成。
清代有关研究《诗经》文字、音韵、名物、制度的专门性著作,如顾炎武《诗本音》、段玉裁《诗经小学》、孔广森《诗声类》、朱右曾《诗地理徵》、毛奇龄《续诗传鸟名》、包世荣《毛诗礼徵》、顾栋高《毛诗类释》、陈大章《诗传名物集览》等等,虽不直接探讨诗旨,但作为专门之学,对研究《诗经》也是有益的。
近代一些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排除汉、宋门户之见,吸取乾嘉学派的研究成果,适当采用文字、声韵、训诂、考证等方法,结合出土文物以及甲骨、金文、石鼓等古文字材料,开拓思路,以探求《诗经》的本来面目及其文学意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林义光《诗经通解》,吴闿生《诗义会通》,闻一多《诗经新义》、《诗经通义》、《风诗类钞》等等,都是这一时期很有影响的专著。林书的主要特色在于征引钟鼎铭文,考证"文字孳生通假之故,古书传写改易之迹",以探究诗义。吴氏吸取了清代乾嘉学派训诂、考证、辑佚工作的一些新成果,"以意逆志,察情得理",去探索《诗经》的本来面目,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烦琐考证和穿凿附会的旧说。闻氏诸作,则能够运用近代的观点和方法,将考据学、民俗学、文学评论结合起来,揭示《诗经》的内容和艺术性,有不少新的见解,在文字、声韵、训诂方面也颇多发明。另外,今人于省吾专治卜辞、金文之学,其所著《泽螺居诗经新证》,言皆有据,在研究《诗经》文字、训诂方面颇有创获。
秦汉以前,还没有研究《诗经》的专书,只有孔子的诗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代和宋代是研究《诗经》等儒家经典的两个重要时期,被后人称为"汉学"和"宋学"。"汉学"注重训诂,其于文字及名物制度的疏解,对后人探讨诗义有很大帮助;但汉人常以礼教说诗,又恪守家法,强附史事,穿凿附会之处很多。"宋学"注重义理,对汉、唐旧说特别是《诗序》的穿凿附会,提出怀疑、否定,缺点是多凭空臆断,而且封建礼教观念仍然很强。清代乾嘉以来,"汉学"复兴,出现了多部疏解《毛诗》的专著。清代学者凭着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深厚功力,在解释《诗经》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同时,由于辑佚之风的兴起,对"三家诗"的收集整理也取得较好成绩。晚近有些学者,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排除汉、宋门户之见,进一步从文学、史学、社会学等角度阐发诗义,把《诗经》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汉至唐代的《诗经》研究 汉初传《诗》的有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为今文经学,受到当时政府支持,都被立于学官,设博士。《毛诗》晚出,为古文经学,未得立。今古文的分别,不仅在于依据的文字不同,更重要的是说解各异,各守师承,竖立门户,各不相下。西汉今文经学盛行,东汉时期古文经学开始受到政府重视,至章帝时,《毛诗》亦得立于学官。自《毛诗序》出,郑玄作《毛诗传笺》以后,《毛诗》日益流行,"三家诗"逐渐衰微。
《毛诗》的重要著作有《毛诗故训传》30卷,相传为毛公即毛亨所作。此书详于训诂而略于诗义,文辞简古,对名器物色、典章制度亦时有诠释。由于毛公去古未远,所言必有师承,所以历代古文派学者都奉《毛传》为圭臬。但《毛传》有关诗旨的解说,多从"诗教"出发,每每牵附史事,以史证诗,与诗篇实际不相符合。
郑玄是东汉兼通今古文的经学大师,他所作《毛诗传笺》,主要是宗毛的,对《毛传》作了一些阐发、补充和订正。清代陈奂《郑氏笺考徵》说郑玄笺《诗》在注《礼》之后,以《礼》注《诗》,笺中有用三家说申毛说之处,有用三家说改毛说之处。此外,郑玄又作《诗谱》。它根据《史记》年表和《春秋》中有关史实,排列《诗经》十五《国风》、二《雅》、三《颂》的谱系,阐明《诗经》各部分与其时代政治、地方风土的关系,这是受孟子"知人论世"说的影响。郑玄笺《诗》能注意考核文物制度,对理解诗句多所裨益,只因受"诗教"影响很深,也不免有穿凿附会的解说。在文字训诂方面,较之《毛传》,互有得失。魏晋时期,王肃、王基,或申毛难郑,或申郑难毛,袒分左右,争论不休。南北朝时期,北朝兼崇毛、郑,南朝虽崇《毛传》,但仍争议郑、毛异同。至唐代孔颖达等作《毛诗正义》,调和毛、郑两家之说,持论归于一致。《毛诗正义》是唐初官修的《五经正义》之一,自唐代至宋初,明经取士,都以此书为准。
自东汉以来,《毛诗》之学,以《传》、《笺》、《正义》为代表,但都是直接解经之作。三国时,吴陆玑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研究《诗经》动植物的第一部专著,开了后世以考据名物治《诗经》的风气。
宋元明的《诗经》研究 宋代学者,开始怀疑《诗序》,辨诘毛、郑的失误,提出用"返本归原"的原则来了解诗义,用义理说诗。这一学派,称为"宋学"。它的特点是就诗文本身加以探究,少作牵附,流弊则在于好以主观臆见曲解诗义。
北宋欧阳修作《毛诗本义》,首先指出:"先儒于经,不能无失,而所得固已多矣,尽其说而理有不通,然后以论正之。"他开始辨毛、郑之失,而以已意作判断。苏辙作《诗集传》,认为《小序》反复繁杂,非一人之词,不可尽信,所以他保留其首句而删去其余,开宋人疑《诗序》之始。南宋郑樵作《诗辨妄》,专门攻击毛、郑,极诋《诗序》为村野妄人所作,其书削去《诗序》不用,完全用己意说诗。王质作《诗总闻》,虽不轻诋毛、郑,也不曲徇毛、郑之说,毅然自用,别出心裁。他主张"说诗当即辞求事,即事求意",所以在说解字义的同时,每每能阐发诗篇本身的文学意义,较之汉、唐有新进展。朱熹早年解《诗》,信从《诗序》,宗毛、郑之说,后来见郑樵之书,才开始怀疑起来,其后与《史记》、《国语》相对照印证,才认为《诗序》不可信。于是将大、小序别为一编而加以辨诘,名为《诗序辨说》。朱熹《诗集传》,多就诗篇本身探究立说,而在文字音义方面,则杂采毛、郑,间用"三家",以己意为取舍,卓然成一家之学,其见解多有可取。朱熹解诗的方法,受孟子"以意逆志"的影响很大,用道学家的思想观点推论作诗人的原始用意,歪曲附会,自所不免;但就全书而论,瑕不掩瑜,毕竟是宋代一部有代表性的专著。
当郑樵力排《诗序》之时,周孚作《非〈诗辨妄〉》,举42事,反驳郑樵之说,《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有功于诗教",其立论守旧,可想而知。吕祖谦与朱熹同时,所作《吕氏家塾读诗记》,坚守毛、郑旧说。戴溪以吕书名物训诂最为详悉,而在诗内微旨、词外寄托方面说得不够周到,又作《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他虽以"续记"为名,实则自述己意,并不谨守《诗序》。严粲《诗缉》以《吕氏家塾读诗记》为主,杂采诸说而时有发明,音训名物的考证亦颇精当。上述几家,是与朱熹《诗集传》持论不同的另一学派。
南宋末王应麟作《诗考》,考证三家诗说,开清代辑佚的先河。
宋代诗学,以朱熹《诗集传》影响最为深远。辅广作《诗童子问》,朱作《诗传遗说》,元代刘瑾作《诗传通释》,大致都在阐明《诗集传》之旨意。《四库全书总目》说刘瑾书"征实之学不足,而研究义理,究有渊源"。这也是宋元以来继承朱熹的《诗集传》一派著作的共同点。宋末王柏作《诗疑》,由怀疑《诗序》进而怀疑到《诗经》本身,甚至删削所谓"淫诗"32篇,对"风、雅、颂"的篇名、篇次也任意改易,主观武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元仁宗延祐年间行科举法,《诗》用朱熹《集传》,明代沿习此法,胡广等奉敕撰《诗经大全》,颁为法令,其书即以刘瑾《诗传通释》为蓝本,完全承袭其说。顾炎武曾慨叹"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因为《五经大全》大行之后,应举与经学研究成为两件事,使得从经学角度钻研《诗经》走向衰微。明代只有朱谋《诗故》以"汉学"为主,在名物训诂方面间有发挥;何楷《毛诗世本古义》,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搜讨至勤,然而于史实颇多舛误,在名物训诂考证上尚有可取之处。明代的《诗经》研究,发挥义理,不及宋人,训诂考证,又不如汉唐,大率都以《诗经大全》来应付科举之用而已。
清至近代的《诗经》研究 清代是《诗经》研究承先启后的一个重要时期。乾隆、嘉庆以前大体杂采汉、宋之说,如钱澄之《田间诗学》即属此类。朱鹤龄《诗经通义》力驳废《诗序》之非,持论已接近于汉唐,但有些芜杂,未能成家。而李光地、杨名时、严虞惇诸家,都有宋人习气,以推求诗意为主,不免穿凿。王夫之《诗经稗疏》、毛奇龄《毛诗写官记》与《诗札》,对文字、声韵、训诂、名物,多所考辨,论者认为王书精而不博,毛书博而不精,但都足供参考。其间有异军突起者,即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对于自汉迄明的解诗之作以及汉、宋两派的是非功过,作出评论总结,批评"汉人失之固,宋人失之妄,明人失之凿",可以说切中要害。历来说诗诸儒,攻《诗序》者必宗朱,攻朱者必从《诗序》。姚氏一方面认定大小《诗序》均卫宏所作,多不可信;另一方面又指出朱熹《诗集传》虽反对《诗序》说,还不免"时复阳违之而阴从之"。所以他对《诗集传》抨击尤力,且多过激之词,这也许与当时"习读者一本《集传》"的社会风气有关。至于他提出要认识《诗经》是中国词赋之源,解诗应涵咏篇章,寻绎文义,着力于诗人的本意,这些意见,是很有见地的。但在科举应试、以经书为敲门砖的社会里,姚书流传不广,《四库全书》竟未收录,近代始为学术界所重视。稍后崔述著《读风偶识》,也认为《诗序》是后汉卫宏所作,多不可信,主张"体会经文,即词以求其意"。其书专论《国风》,时有新义。
至乾嘉年间,惠栋、戴震等继承清初学者顾炎武等提倡实学的风气,着重发展了汉儒的训诂方法,树起了"汉学"的旗帜。清代《诗经》"汉学"学派的兴起,当以康熙年间陈启源《毛诗稽古编》为先导。此书训诂以《尔雅》为准,篇义以《小序》为准,诠释诗旨则以《毛传》为准,佐以《郑笺》;其所辨正的主要是朱熹《诗集传》,掊击的主要是刘瑾《诗传通释》,持论常有偏激之词,穿凿之论也不少。其后,胡承珙作《毛诗后笺》,专宗《毛传》,凡《郑笺》违反毛旨者,必定多方考稽以还其旧。马瑞辰作《毛诗传笺通释》,标榜"汉学",以《诗序》为准,通释《传》《笺》,特别着力于辨正《郑笺》不同于《毛传》的各种解释和论点,以申毛纠郑。陈奂作《诗毛氏传疏》,笃信《诗序》,专宗毛义,从文字、声韵、训诂、名物各方面阐发《毛诗》本旨,引据赅博,疏证详明。清代《毛诗》之学,以《传疏》最为宏通。宋元以来以朱熹为代表的阐发"义理"的"宋学",至此全为注重考据训诂的"汉学"所取代。这一派学者在文学训诂方面提出许多精当的见解,对于《诗经》研究是有贡献的;但对诗的本旨及其文学意义置而不论,只是用解经的方法来解诗,仍然难以阐明诗人原意。与此同时,乾嘉间牟庭作《诗切》,能突破汉古文经学的藩篱,上承三家诗说,而又不拘泥于三家说,从作品的实际出发探讨诗意,见解比较通达。至咸丰同治间,方玉润作《诗经原始》,主张"循文按义"以求诗的本旨,认为历代诸家论《诗》,非"考据"即"讲学"两途,都与诗的性情绝不相近,所以自汉迄今,未有达诂。其书主要特色是能注意到《诗经》的文学意义,不再单从"经学"角度解诗;书中文字,辞采斐然,非一般经解之文所能及。
乾隆嘉庆以来,随着辑佚之风的兴起,今文学派的三家诗学,也取得了新的成就,继乾隆间范家相作《三家诗拾遗》以后,魏源作《诗古微》,攻击《毛传》及《毛诗》中的《大序》、《小序》,专主三家诗说。陈寿祺、陈乔枞父子又作《三家诗遗说考》,缀辑三家遗说,并另为叙录,冠于书首,使学者知各家传授源流,兴衰始末。陈乔枞别有《毛诗郑笺改字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辑三家遗说最为完备,并采用各家解释,加以说明,三家诗学,至此而集其大成。
清代有关研究《诗经》文字、音韵、名物、制度的专门性著作,如顾炎武《诗本音》、段玉裁《诗经小学》、孔广森《诗声类》、朱右曾《诗地理徵》、毛奇龄《续诗传鸟名》、包世荣《毛诗礼徵》、顾栋高《毛诗类释》、陈大章《诗传名物集览》等等,虽不直接探讨诗旨,但作为专门之学,对研究《诗经》也是有益的。
近代一些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排除汉、宋门户之见,吸取乾嘉学派的研究成果,适当采用文字、声韵、训诂、考证等方法,结合出土文物以及甲骨、金文、石鼓等古文字材料,开拓思路,以探求《诗经》的本来面目及其文学意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林义光《诗经通解》,吴闿生《诗义会通》,闻一多《诗经新义》、《诗经通义》、《风诗类钞》等等,都是这一时期很有影响的专著。林书的主要特色在于征引钟鼎铭文,考证"文字孳生通假之故,古书传写改易之迹",以探究诗义。吴氏吸取了清代乾嘉学派训诂、考证、辑佚工作的一些新成果,"以意逆志,察情得理",去探索《诗经》的本来面目,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烦琐考证和穿凿附会的旧说。闻氏诸作,则能够运用近代的观点和方法,将考据学、民俗学、文学评论结合起来,揭示《诗经》的内容和艺术性,有不少新的见解,在文字、声韵、训诂方面也颇多发明。另外,今人于省吾专治卜辞、金文之学,其所著《泽螺居诗经新证》,言皆有据,在研究《诗经》文字、训诂方面颇有创获。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