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the tomb of Eastern Han Dynasty
东汉墓葬
1.
The pottery lamps with foreign figure unearthed in the tomb of Eastern Han Dynasty in Sanmenxia Area,Henan Provimce are usually discovered in sets of two and put together with a dog.
河南省三门峡地区东汉墓葬中出土的胡人灯俑一般总是成对出土,并与单只陶狗组合在一起。
5) Que of tombs in Han and Jin dynasties
汉晋墓阙
补充资料:魏晋北朝墓葬
从曹魏到隋统一以前的墓葬。时间前后延续达 3个半世纪。其地域分布,曹魏及十六国、北朝诸代的墓葬,均在长江以北,远及河西和东北地区;而西晋的墓葬,在长江以南也有分布。魏晋北朝墓葬,是从汉代墓葬到隋唐墓葬的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它反映出在汉代物质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许多原在边陲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并从中外文化交流中汲取了养分。因此,对于这一时期墓葬的发掘和研究,不仅具有考古学方面的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汉唐之间的政治、经济及物质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949年以前,缺乏对魏晋北朝墓葬的科学发掘工作,洛阳等地的大量北朝墓葬遭盗掘破坏,许多珍贵文物流散国外。从50年代开始,展开了对魏晋北朝墓葬的调查发掘和整理研究,其中以河南、河北、山西、甘肃、辽宁等省的工作做得较多。
魏晋北朝墓葬,可以分为曹魏(220~265)、西晋(265~316)、十六国(317~420)、北朝前期(386~534)、北朝后期(534~581)5个阶段。
曹魏时期的墓葬 这时期的墓葬,在形制结构等方面还保持着东汉末期的传统,多是有斜坡墓道、甬道、两侧带小耳室的方形前室和长方形后室的砖墓。洛阳地区有的在前室居中张设斗帐,斗帐的帐构有正始八年(247) 纪年铭。帐前放日用器皿,两侧的耳室一为庖厨,一为仓房。同一时期江苏徐州一带发现有石室墓或画像石墓,其平面布局也由带耳室的前室与长方形后室组成。在河西地区发现的同期墓葬,总平面与中原地区相近,只是墓内壁画嵌砌着大量的画砖,内容包括墓主生前宴饮出行及庄园、农桑(见彩图)、庖厨等,也有屯垦及营垒等图像。曹魏时期的墓与东汉墓相比,不论是墓葬结构还是随葬器物,都有简化的趋向。 西晋时期的墓葬 以在当时都城洛阳附近发现的最重要,分布于当时的城东和城西一带。对城东枕头山墓地、峻阳陵墓地的探掘,提供了探索西晋帝陵的新资料。峻阳陵墓地的23座有长斜坡墓道的土洞墓,均为南北向,且排列有序。最东的1号墓墓道长36米,墓室长5.5米、宽3米,规模最大。在枕头山墓地发现的5座墓,也以1号墓最大。城西地区的西晋墓,较大型的都有宽大的砖筑墓室和长墓道,墓道长度一般在25米以上,如元康九年(299)徐美人墓的墓道长达37.36米。墓室多方形,四壁砌成外凸的弧线状,四隅砌出角柱,有的在甬道处还设有石门。墓中常置大型碑式石墓志。出土遗物中常有贵重的金饰和大量陶质明器。陶质明器有镇墓兽、牛车、鞍马及庖厨、家畜、家禽等,陶俑中有高鼻深目的西北少数民族形象,还出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方形多子槅、翻口罐等器物。也发现一些极简陋的浅葬土坑竖穴墓,墓内仅随葬一两件陶罐。郑州、南阳等地及北京地区的西晋墓,与洛阳地区的相近似。记载死者家世的墓志的出现,是西晋时期封建等级制度日益严格和世家大族势力上升的反映。宜兴西晋周氏墓地的墓葬形制与遗物既有西晋的时代特征,又具地方特色。长沙西晋墓出土大量青瓷仪卫俑,地方特色更为明显。
十六国时期的墓葬 由于当时战乱频繁,民族关系复杂,因此缺乏象西晋时期那种统一的墓葬形制。西安草厂坡 1号墓结构与出土器物还保留西晋的特点,但俑群中,除男女侍俑和女坐乐俑外,出现了军事气氛极浓的出行仪仗俑群,有武士、鼓吹和牛车。特别是其中的人、马都披有铠甲,是这时期才开始出现的。辽宁的北燕冯素弗夫妇墓,是同坟异穴的石椁墓。椁内壁绘壁画,设漆棺。椁内殉犬,椁外小龛中有牛、鸡、鱼骨,是较为特殊的葬俗。随葬品中还有印章、铜和漆食具、文具、金饰和玻璃器,以及大量铁兵器、甲胄、马具等。辽宁朝阳的后燕墓也为土圹石椁,椁内置木棺,椁室以上埋石刻墓表。
北朝前期的墓葬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的墓葬,其特点是从保留较多的鲜卑习俗,逐渐向接受中原旧制转化。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发现的北魏初期墓葬,虽系砖室、木棺和有较多的随葬陶器,但木棺保留着前宽后窄的形制,还出土带草原民族风格的高足双耳铜、铜羊距骨、兽饰金指环、兽纹铜牌饰等,并有北魏铸造的铜虎符。到这阶段的晚期,中原影响明显增强,如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太和八年(484)司马金龙墓,从墓室结构到随葬器物组合,特别是绘有列女故事的漆屏风等(见彩图),都显示出中原的影响。但在墓内随葬大量披铠的步兵和骑兵俑,还有驮粮马、骆驼等牲畜模型,一些陶俑的面相还具有胡人特征,又显示了与鲜卑原来的民族经济有关的特点。方山永固陵墓室前设墓道、甬道,后砌前后两方形墓室,四壁微向外凸呈弧形。墓中出土与佛教有关的石雕以及墓地与佛寺建筑结合,又显示了富有佛教色彩的特征。
北朝后期的墓葬 自北魏迁洛到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墓葬形制在恢复中原旧制基础上又受到南朝影响。这时的墓葬多为方形单室砖墓,前有甬道和墓道,有前、后两室的只是少数特殊的例子,如东魏李希宗墓,墓内常有壁画,其内容有墓主人像,出行仪仗及天象、"四神"等图像。墓室内置棺椁,有的木椁作仿木构的殿堂形状,如北齐库狄迴洛墓(见河北山西东魏北齐墓)。常随葬有数量较多的俑群,主要是出行的仪仗和家内仆从,仪仗中有步卒、甲骑具装和鼓吹俑。时代越晚则家内仆从俑的数量越多。此外还有家畜、家禽及井、灶、仓、厕等模型。瓷器的数量显著增加,除青釉器外,出现了黄、黄褐、酱、黑等釉色的器物,还有青釉加绿彩和白釉加绿彩的瓷器,说明当时北方的制瓷工艺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北齐墓中较多地出现白瓷器,更是值得注意的新变化。另外,还常出土与中西文化交流有关的遗物,如波斯萨珊朝的银币、拜占廷帝国的金币,以及一些玻璃器皿和贵重金属制造的装饰品等(见中国境内发现的东罗马遗物、中国境内发现的中亚与西亚遗物)。
参考书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 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
魏晋北朝墓葬,可以分为曹魏(220~265)、西晋(265~316)、十六国(317~420)、北朝前期(386~534)、北朝后期(534~581)5个阶段。
曹魏时期的墓葬 这时期的墓葬,在形制结构等方面还保持着东汉末期的传统,多是有斜坡墓道、甬道、两侧带小耳室的方形前室和长方形后室的砖墓。洛阳地区有的在前室居中张设斗帐,斗帐的帐构有正始八年(247) 纪年铭。帐前放日用器皿,两侧的耳室一为庖厨,一为仓房。同一时期江苏徐州一带发现有石室墓或画像石墓,其平面布局也由带耳室的前室与长方形后室组成。在河西地区发现的同期墓葬,总平面与中原地区相近,只是墓内壁画嵌砌着大量的画砖,内容包括墓主生前宴饮出行及庄园、农桑(见彩图)、庖厨等,也有屯垦及营垒等图像。曹魏时期的墓与东汉墓相比,不论是墓葬结构还是随葬器物,都有简化的趋向。 西晋时期的墓葬 以在当时都城洛阳附近发现的最重要,分布于当时的城东和城西一带。对城东枕头山墓地、峻阳陵墓地的探掘,提供了探索西晋帝陵的新资料。峻阳陵墓地的23座有长斜坡墓道的土洞墓,均为南北向,且排列有序。最东的1号墓墓道长36米,墓室长5.5米、宽3米,规模最大。在枕头山墓地发现的5座墓,也以1号墓最大。城西地区的西晋墓,较大型的都有宽大的砖筑墓室和长墓道,墓道长度一般在25米以上,如元康九年(299)徐美人墓的墓道长达37.36米。墓室多方形,四壁砌成外凸的弧线状,四隅砌出角柱,有的在甬道处还设有石门。墓中常置大型碑式石墓志。出土遗物中常有贵重的金饰和大量陶质明器。陶质明器有镇墓兽、牛车、鞍马及庖厨、家畜、家禽等,陶俑中有高鼻深目的西北少数民族形象,还出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方形多子槅、翻口罐等器物。也发现一些极简陋的浅葬土坑竖穴墓,墓内仅随葬一两件陶罐。郑州、南阳等地及北京地区的西晋墓,与洛阳地区的相近似。记载死者家世的墓志的出现,是西晋时期封建等级制度日益严格和世家大族势力上升的反映。宜兴西晋周氏墓地的墓葬形制与遗物既有西晋的时代特征,又具地方特色。长沙西晋墓出土大量青瓷仪卫俑,地方特色更为明显。
十六国时期的墓葬 由于当时战乱频繁,民族关系复杂,因此缺乏象西晋时期那种统一的墓葬形制。西安草厂坡 1号墓结构与出土器物还保留西晋的特点,但俑群中,除男女侍俑和女坐乐俑外,出现了军事气氛极浓的出行仪仗俑群,有武士、鼓吹和牛车。特别是其中的人、马都披有铠甲,是这时期才开始出现的。辽宁的北燕冯素弗夫妇墓,是同坟异穴的石椁墓。椁内壁绘壁画,设漆棺。椁内殉犬,椁外小龛中有牛、鸡、鱼骨,是较为特殊的葬俗。随葬品中还有印章、铜和漆食具、文具、金饰和玻璃器,以及大量铁兵器、甲胄、马具等。辽宁朝阳的后燕墓也为土圹石椁,椁内置木棺,椁室以上埋石刻墓表。
北朝前期的墓葬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的墓葬,其特点是从保留较多的鲜卑习俗,逐渐向接受中原旧制转化。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发现的北魏初期墓葬,虽系砖室、木棺和有较多的随葬陶器,但木棺保留着前宽后窄的形制,还出土带草原民族风格的高足双耳铜、铜羊距骨、兽饰金指环、兽纹铜牌饰等,并有北魏铸造的铜虎符。到这阶段的晚期,中原影响明显增强,如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太和八年(484)司马金龙墓,从墓室结构到随葬器物组合,特别是绘有列女故事的漆屏风等(见彩图),都显示出中原的影响。但在墓内随葬大量披铠的步兵和骑兵俑,还有驮粮马、骆驼等牲畜模型,一些陶俑的面相还具有胡人特征,又显示了与鲜卑原来的民族经济有关的特点。方山永固陵墓室前设墓道、甬道,后砌前后两方形墓室,四壁微向外凸呈弧形。墓中出土与佛教有关的石雕以及墓地与佛寺建筑结合,又显示了富有佛教色彩的特征。
北朝后期的墓葬 自北魏迁洛到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墓葬形制在恢复中原旧制基础上又受到南朝影响。这时的墓葬多为方形单室砖墓,前有甬道和墓道,有前、后两室的只是少数特殊的例子,如东魏李希宗墓,墓内常有壁画,其内容有墓主人像,出行仪仗及天象、"四神"等图像。墓室内置棺椁,有的木椁作仿木构的殿堂形状,如北齐库狄迴洛墓(见河北山西东魏北齐墓)。常随葬有数量较多的俑群,主要是出行的仪仗和家内仆从,仪仗中有步卒、甲骑具装和鼓吹俑。时代越晚则家内仆从俑的数量越多。此外还有家畜、家禽及井、灶、仓、厕等模型。瓷器的数量显著增加,除青釉器外,出现了黄、黄褐、酱、黑等釉色的器物,还有青釉加绿彩和白釉加绿彩的瓷器,说明当时北方的制瓷工艺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北齐墓中较多地出现白瓷器,更是值得注意的新变化。另外,还常出土与中西文化交流有关的遗物,如波斯萨珊朝的银币、拜占廷帝国的金币,以及一些玻璃器皿和贵重金属制造的装饰品等(见中国境内发现的东罗马遗物、中国境内发现的中亚与西亚遗物)。
参考书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 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