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贸易政策工具
1)  Instruments of Trade Policy
贸易政策工具
2)  processing trade policies
加工贸易政策
3)  trade policy
贸易政策
1.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s protective nature and China s countermea sures;
国际贸易政策保护性研究及中国的对策
2.
U.S. Bipartisan System and Trade Policy;
政党政治与美国的贸易政策
3.
Economy 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Policy of China——Analysis on the base of strategic trade policy;
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与中国政策选择——基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分析
4)  Trade Policies
贸易政策
1.
America’s Japan trade policies were thickly colored with cold war politics at the early stage of the cold war,which evolved closely around America’s containment strategy to deal with socialist countries.
冷战初期,美国对日贸易政策具有极其浓厚的冷战政治色彩。
2.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economic principles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through trade polic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ct methods to theoretically balance internation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本文重点讨论了通过贸易政策解决国际收支问题的经济学原理,并指出了理论上实现收支平衡的正确方法。
3.
Abstract: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dwells o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foreign trade policies, analyses the reasous thatare not fit to the genetically - modified products and accotrding to the competitive theory, a reasonable, favourble andrhgthmical policy about our transagent products is put forward to, which bases on a scientific principle, economic inter-est principle and labelled prineiple.
[ 摘 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分析了其不适应于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的原因,并依据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了适合于我国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的“有理、有利、有节”政策,主要是坚持科学依据原则、经济利益原则和加贴标签原则。
5)  policy of the foreign processing trade
对外加工贸易政策
6)  WTO trade policy
WTO贸易政策
补充资料: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


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


【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控制信贷规模、干预宏观经济的三大法宝。虽然这三者既存在各自独立的特点和功能,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三者虽然都属于对货币供应量和国民经济的总量调节范畴,但各自的分工是不一样的。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通过中央银行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则可增加货币供应量。运用存款准备率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十分巨大。假如银行5仪幻亿元的存款已经完全运用出去了,把法定存款准备率从18%提高到20%,其它条件不变就可以迫使银行业削减它的放款和投资达百亿之巨。反之,法定准备金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就可以为银行业提供几十亿的超额储备,相应可发放几倍于这个金融的贷款。但法定准备金率的改变有着严重的负作用,许多金融机构感到难以迅速调整准备金以符合提高的法定准备率。因为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是不能盈利的,所以金融机构一般只保留少量的超额准备金,因此当法定准备率变动(哪怕是最轻微的变动)时,由于其冲击力很大,也会使许多银行陷人资金周转严重不灵的困境。因此,这一工具无法成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经常手段,运用这一工具必须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同时,在少数情况下运用这一工具时,应配合其它工具作为补充。例如,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整个银行系统相同规模的存款就要保持更大数额的准备金。如果它们先前没有足够的超额准备金满足这一新的比率要求,就必须在市场上出售流动资产或试图向中央银行借款。这时中央银行就可以利用另外两个工具缓和准备金率变动的影响。中央银行一方面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使银行系统的流动资产容易变现;另一方面亦可通过再贴现或再贷款供应一些准备金头寸。这样一收一放,当然是收大于放,就可使银根紧缩做到收而不乱,从而达到减少货币供应t、提高利率水平的目的,反之亦然。 与准备金率的变动相比,公开市场和再贴现对货币供应t冲击要小的多,提高再贴现率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都会减少货币供应t;降低再贴现率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则可以增加货币供应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