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ensuge Sikuquanshutiyao"
《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
1.
Error-correcting to the Section of Personal Collections of "Wensuge Sikuquanshutiyao";
《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别集类辨证
2) Wensuge tiyao
文溯阁提要
1.
Some Mistakes about "Wensuge tiyao"——Take the Personal Collections as Examples;
略谈《文溯阁提要》之误——以集部别集类为例
3) The Si Ku Quan Shu of the Wenjinge
文津阁《四库全书》
1.
On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Utilization of The Si Ku Quan Shu of the Wenjinge Photocopy;
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使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 Wensuge Sikuquanshu
文朔阁《四库全书》
5) abstracts of national collection of four kinds of books
四库全书提要
1.
In the latter Ming dynasty, the-one-volume biographies of the Song loyalists published by Jigu bookstore, was twice recorded in abstracts of national collection of four kinds of books.
明末汲古阁刊一卷本《宋遗民录》,先后两次为《四库全书提要》所著录,从文字内容和刻印版式来看,乃从嘉靖初刊刻程敏政编十五卷本《宋遗民录》胡乱摘割接凑而来,纯系伪书。
补充资料:四库七阁
中国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7座藏书楼的总称。《四库全书》是清高宗弘历下令纂修的一部大型丛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正式开设四库全书馆进行编纂工作,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历时14年,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完成编纂和缮写校订工作(见丛书)。
北方四阁 《四库全书》编成后,先是缮写4部,分藏内廷四阁即文津阁、文源阁、文渊阁、文溯阁。四阁的建制仿宁波范氏天一阁藏书楼,建成时间则先后不一。最先建成的是在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文津阁,乾隆三十九年(1774)动工,次年告成。其次为位于圆明园内的文源阁,乾隆三十九年继文津阁之后建成。文渊阁建于紫禁城内文华殿后,乾隆四十年(1775)动工,次年建成。文溯阁位于盛京(今沈阳)故宫,在四阁中建造最晚,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建成。四阁原为庋藏《四库全书》而建,但文津、文源、文渊三阁建成后,《四库全书》纂修尚未完成,阁中一时无书可贮,乾隆便下令"仿四库书函之式,装潢《古今图书集成》全部,庋架排列",在文渊阁等三阁内,各贮一部。到乾隆四 十六年十二 月(1782),第一份《四库全书》缮写告成,入藏宫中文渊阁。第二份全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与《古今图书集成》(见类书)一起送藏盛京文溯阁 (因文溯阁建造较晚,未能先入藏《古今图书集成》)。 第三份全书贮圆明园内文源阁,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陈设完毕。第四份全书于乾隆五十年(1785)运送承德避暑山庄入藏。四阁俱在宫禁之中,因称内廷四阁。四阁所贮之书,主要供皇室使用。
江南三阁 乾隆四十七年(1782)高宗下令续缮 3份全书,分藏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早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两淮盐政寅著领到颁贮扬州天宁寺行宫和镇江金山行宫的两部《古今图书集成》,就曾奏请在行宫内,仿天一阁规模建造藏书楼,永远宝藏。乾隆四十四年(1779)镇江藏书阁建成,乾隆赐名文宗阁,次年扬州藏书阁建成,赐名文汇阁。两阁各入藏《古今图书集成》一部,阁中尚多空余书格,后乃收贮《四库全书》。杭州原有藏贮《古今图书集成》藏书堂一处,便在堂后改建文澜阁,乾隆四十八年底(1783)完工。江南三阁仍取法范氏天一阁而建,三阁入藏《四库全书》,则在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五年(1787~1790)陆续运送陈列(因其间曾对全书进行全面复勘之故)。三阁之书正式颁发入藏后,乾隆明令"该省士子,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呈明到阁抄阅",这样江浙三阁《四库全书》可以公开阅览,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发挥了"嘉惠士林"的作用。
书与阁的变迁 四库七阁之书,迄今存毁各半。文渊阁书在辛亥革命后曾归内务府管辖,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书由其图书馆保管,1933年随故宫古物南迁,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文溯阁书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伪满国立图书馆接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归属辽宁省图书馆,1966年移交甘肃省图书馆。文源阁书于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掠圆明园时,随圆明园化为灰烬。文津阁书于1914年运至北京,由教育部函请,1915年正式移交京师图书馆,今藏于北京图书馆。北方四阁的建筑除文源阁外均保存完好。江南三阁中,镇江文宗阁于道光二十年(1842)鸦片战争之役遭英军破坏,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镇江,阁书同毁。扬州文汇阁于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攻入扬州时,阁书同毁。杭州文澜阁藏书在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二次攻入杭州时损失大半,后经丁申、丁丙兄弟搜集散失并发起抄补缺失部分,得复旧观,今藏浙江图书馆。文澜阁建筑今属浙江省博物馆。
北方四阁 《四库全书》编成后,先是缮写4部,分藏内廷四阁即文津阁、文源阁、文渊阁、文溯阁。四阁的建制仿宁波范氏天一阁藏书楼,建成时间则先后不一。最先建成的是在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文津阁,乾隆三十九年(1774)动工,次年告成。其次为位于圆明园内的文源阁,乾隆三十九年继文津阁之后建成。文渊阁建于紫禁城内文华殿后,乾隆四十年(1775)动工,次年建成。文溯阁位于盛京(今沈阳)故宫,在四阁中建造最晚,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建成。四阁原为庋藏《四库全书》而建,但文津、文源、文渊三阁建成后,《四库全书》纂修尚未完成,阁中一时无书可贮,乾隆便下令"仿四库书函之式,装潢《古今图书集成》全部,庋架排列",在文渊阁等三阁内,各贮一部。到乾隆四 十六年十二 月(1782),第一份《四库全书》缮写告成,入藏宫中文渊阁。第二份全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与《古今图书集成》(见类书)一起送藏盛京文溯阁 (因文溯阁建造较晚,未能先入藏《古今图书集成》)。 第三份全书贮圆明园内文源阁,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陈设完毕。第四份全书于乾隆五十年(1785)运送承德避暑山庄入藏。四阁俱在宫禁之中,因称内廷四阁。四阁所贮之书,主要供皇室使用。
江南三阁 乾隆四十七年(1782)高宗下令续缮 3份全书,分藏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早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两淮盐政寅著领到颁贮扬州天宁寺行宫和镇江金山行宫的两部《古今图书集成》,就曾奏请在行宫内,仿天一阁规模建造藏书楼,永远宝藏。乾隆四十四年(1779)镇江藏书阁建成,乾隆赐名文宗阁,次年扬州藏书阁建成,赐名文汇阁。两阁各入藏《古今图书集成》一部,阁中尚多空余书格,后乃收贮《四库全书》。杭州原有藏贮《古今图书集成》藏书堂一处,便在堂后改建文澜阁,乾隆四十八年底(1783)完工。江南三阁仍取法范氏天一阁而建,三阁入藏《四库全书》,则在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五年(1787~1790)陆续运送陈列(因其间曾对全书进行全面复勘之故)。三阁之书正式颁发入藏后,乾隆明令"该省士子,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呈明到阁抄阅",这样江浙三阁《四库全书》可以公开阅览,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发挥了"嘉惠士林"的作用。
书与阁的变迁 四库七阁之书,迄今存毁各半。文渊阁书在辛亥革命后曾归内务府管辖,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书由其图书馆保管,1933年随故宫古物南迁,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文溯阁书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伪满国立图书馆接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归属辽宁省图书馆,1966年移交甘肃省图书馆。文源阁书于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掠圆明园时,随圆明园化为灰烬。文津阁书于1914年运至北京,由教育部函请,1915年正式移交京师图书馆,今藏于北京图书馆。北方四阁的建筑除文源阁外均保存完好。江南三阁中,镇江文宗阁于道光二十年(1842)鸦片战争之役遭英军破坏,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镇江,阁书同毁。扬州文汇阁于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攻入扬州时,阁书同毁。杭州文澜阁藏书在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二次攻入杭州时损失大半,后经丁申、丁丙兄弟搜集散失并发起抄补缺失部分,得复旧观,今藏浙江图书馆。文澜阁建筑今属浙江省博物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