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ardness of Da Ming Law
《大明律》的轻重
2) juzhongmingqing
举重明轻
3) Law of Ming Dynasty
大明律
1.
The Study on Crime of "Robbery" in Law of Ming Dynasty;
《大明律》中的“盗”罪研究
4) Da Ming Law
《大明律》
1.
This essay explained that Da Ming Law didn’t set lighter punishments on light crimes or set harsher punishments on felonies compared with Tang Dynasty’s Law.
就刑法体系而言,《大明律》较《唐律》并非"轻其轻罪,重其重罪",且明初重典治吏失败的原因也不是由于其无视正常法制或像沈家本所说的"威竭而不振",而是缘于"明刑弼教"引出的君权的膨胀。
6) lightweight
[英]['laɪtweɪt] [美]['laɪt'wet]
轻型的,重量轻的
补充资料:《大明律》
明代综合性法典。
制定过程 吴元年(1367)十月,朱元璋命左丞相李善长、御史中丞刘基等议定律令。十二月,编成《律令》四百三十条,其中律二百八十五条,令一百四十五条。同时又颁《律令直解》,以训释《律令》文意。洪武六年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刑部尚书刘惟谦等以《律令》为基础,详定大明律。次年二月修成,颁行天下。其篇目仿《唐律》分为《卫禁》、《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名例》等十二篇。三十卷,六百零六条。二十二年又对此作较大的修改,以《名例律》冠于篇首,按六部职掌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律,共三十卷,四百六十条,传统的法律体例结构至此面目为之大变。三十年五月重新颁布,同时规定废除其他榜文和禁例,决狱以此为准。由于朱元璋严禁嗣君"变乱成法",此次重颁《大明律》后,终明之世未再修订。有变通之处,则发布诏令或制定条例,辅律而行。弘治十三年(1500)制定《问刑条例》二百七十九条。嘉靖二十九年(1550)重修,增内三百七十六条;万历十三年(1585)又重修,增内三百八十二条。此后律、例并行。
基本内容 包括:《名例律》一卷,四十七条,是全律的纲领。名例是刑名和法例的简称。它规定了对不同等级、不同犯罪行为论罪判刑的基本原则。其中"五刑"条规定刑有五种,即笞,杖、徒、流、死;在"六律"的具体条款中又有凌迟处死、边远充军、迁徙、刺字等刑罚;"十恶"条规定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所谓"常赦所不原"的重罪,集中地表明了明律维护封建统治和纲常名教的阶级实质。"八议"即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功、议贤、议能、议勤、议贵(爵一品及文武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者)、议宾(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确定了皇族、贵戚、官绅的法律特权。这八种人犯罪,法司皆不许擅自鞫问,须实封奏闻,取自上裁。但《明律》"八议"中文武官员的特权与前代比较有所下降。
《吏律》包括《职制》、《公式》二卷,三十三条。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其中"大臣专擅选官"、"文官封公侯"、"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反映出明代君权及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日趋强化的历史特点。
《户律》分为《户役》、《田宅》、《婚姻》、《仓库》、《课程》、《钱债》、《市廛》七卷,共九十五条。此律是人口、户籍、宗族、田土、赋税、徭役、婚姻、钞法、库藏、盐法、茶法、矾法、商税、外贸、借贷、市场等有关社会经济、人身关系及婚姻民事内容的立法。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课程》、《钱债》、《市廛》专篇,反映出明代封建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在土地制度、赋役制度、人身依附关系、宗法关系等方面也有时代特点。不限制私人土地拥有量,但严禁"欺隐田粮";允许土地买卖,但规定典卖田宅必须税契、过割,并严禁正常土地买卖之外的土地兼并。有关钱粮等事明律科罪较唐律重,但"脱漏户口"、"商嫡子违法"、"别籍异财"、"居丧嫁娶"、 "良贱为婚"等科罪却较轻。另外,还规定庶民不准蓄奴,田主不得随意役使佃客抬轿、佃户对田主只行"以少事长"(即以弟事兄)之礼。
《礼律》分《祭祀》、《仪制》二卷,二十六条。此律是对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山川及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各种礼仪的法律规定。律中除"留难朝见官员"、"阻挡上书陈言"、"假降邪神惑众"等直接侵犯皇权的行为外,对其余"亏礼废节"行为(有的尚属"十恶")的科罪大都较轻,"合和御药误不依本方"、"造御膳犯食禁"、"御幸舟船误不坚固"等,尽管属"十恶"范围,但仅定杖罪。"闻父母及夫之丧匿不举哀",亦属"十恶",仅为徒罪。
《兵律》分《宫卫》、《军政》、《关津》、《厩牧》、《邮驿》五卷,共七十五条,此律是有关军戎兵事的立法。对军人犯法科罪较重,除在《名例律》中增立"军官有犯"、"军官军人犯罪免徒流"等律条外,复设此专篇。
《刑律》分为《贼盗》、《人命》、《斗殴》、《骂詈》、《诉讼》、《受赃》、《诈伪》、《犯奸》、《杂犯》、《捕亡》、《断狱》十一卷,共一百七十一条。规定了对刑事犯罪的论罪定刑及诉讼、追捕、审判的原则,是全律的重点。其中对"谋反"、"大逆"、"造妖书妖言"、"强盗"、"官吏受赃"以及"强奸"等论罪均较重。如"谋反大逆"罪,唐律规定本人处斩,父子年十六以上者绞;明律规定本人"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皆斩;"强盗"罪得财者不分首从皆斩;"官吏受赃"罪,明之死罪起点比唐低得多,此举意在加重制裁直接触犯封建统治的犯罪, 与此同时,对"子孙违犯教令"、"子孙告发祖父母父母"、"和奸"以及雇工人殴、骂、奸、告家主等间接危害封建名教的罪罚则有所减轻。
《工律》分《营造》、《河防》二卷,十三条,是关于工程营建、官局造作以及河防、道路、桥梁方面的立法。工律设置专篇为明代所独有。
此外,又有丧服图和五刑图。
主要特点 《大明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虽然以《唐律》为蓝本,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发展。在形式上,结构更为合理,文字更为简明;在内容上,经济、军事、行政、诉讼方面的立法更为充实;在定罪判刑上,体现了"世轻世重","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原则,"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定罪较轻;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定罪较重"。其律文结构和量刑原则对《大清律》有较大影响。
朱元璋非常重视法律的制定。《大明律》是其一生中"劳心焦思,虑患防微近二十载"的经验总结,是他经过反复修改,"凡七誊稿",字斟句酌的"不刊之典"。他视其为维护朱明皇朝长治久安的法宝。为把《大明律》贯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朱元璋还汇集官民"犯罪"事例来解释律条。洪武十八年颁行《大诰》,次年又颁《大诰续编》、《三编》,二十一年又颁赐《大诰武臣》,令全国官吏军民诵习。其目的是通过律令的教育和宣传,使广大人民服从封建统治。
参考书目
薛允升:《唐明律合编》,中华书局,北京,1958。
制定过程 吴元年(1367)十月,朱元璋命左丞相李善长、御史中丞刘基等议定律令。十二月,编成《律令》四百三十条,其中律二百八十五条,令一百四十五条。同时又颁《律令直解》,以训释《律令》文意。洪武六年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刑部尚书刘惟谦等以《律令》为基础,详定大明律。次年二月修成,颁行天下。其篇目仿《唐律》分为《卫禁》、《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名例》等十二篇。三十卷,六百零六条。二十二年又对此作较大的修改,以《名例律》冠于篇首,按六部职掌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律,共三十卷,四百六十条,传统的法律体例结构至此面目为之大变。三十年五月重新颁布,同时规定废除其他榜文和禁例,决狱以此为准。由于朱元璋严禁嗣君"变乱成法",此次重颁《大明律》后,终明之世未再修订。有变通之处,则发布诏令或制定条例,辅律而行。弘治十三年(1500)制定《问刑条例》二百七十九条。嘉靖二十九年(1550)重修,增内三百七十六条;万历十三年(1585)又重修,增内三百八十二条。此后律、例并行。
基本内容 包括:《名例律》一卷,四十七条,是全律的纲领。名例是刑名和法例的简称。它规定了对不同等级、不同犯罪行为论罪判刑的基本原则。其中"五刑"条规定刑有五种,即笞,杖、徒、流、死;在"六律"的具体条款中又有凌迟处死、边远充军、迁徙、刺字等刑罚;"十恶"条规定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所谓"常赦所不原"的重罪,集中地表明了明律维护封建统治和纲常名教的阶级实质。"八议"即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功、议贤、议能、议勤、议贵(爵一品及文武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者)、议宾(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确定了皇族、贵戚、官绅的法律特权。这八种人犯罪,法司皆不许擅自鞫问,须实封奏闻,取自上裁。但《明律》"八议"中文武官员的特权与前代比较有所下降。
《吏律》包括《职制》、《公式》二卷,三十三条。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其中"大臣专擅选官"、"文官封公侯"、"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反映出明代君权及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日趋强化的历史特点。
《户律》分为《户役》、《田宅》、《婚姻》、《仓库》、《课程》、《钱债》、《市廛》七卷,共九十五条。此律是人口、户籍、宗族、田土、赋税、徭役、婚姻、钞法、库藏、盐法、茶法、矾法、商税、外贸、借贷、市场等有关社会经济、人身关系及婚姻民事内容的立法。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课程》、《钱债》、《市廛》专篇,反映出明代封建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在土地制度、赋役制度、人身依附关系、宗法关系等方面也有时代特点。不限制私人土地拥有量,但严禁"欺隐田粮";允许土地买卖,但规定典卖田宅必须税契、过割,并严禁正常土地买卖之外的土地兼并。有关钱粮等事明律科罪较唐律重,但"脱漏户口"、"商嫡子违法"、"别籍异财"、"居丧嫁娶"、 "良贱为婚"等科罪却较轻。另外,还规定庶民不准蓄奴,田主不得随意役使佃客抬轿、佃户对田主只行"以少事长"(即以弟事兄)之礼。
《礼律》分《祭祀》、《仪制》二卷,二十六条。此律是对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山川及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各种礼仪的法律规定。律中除"留难朝见官员"、"阻挡上书陈言"、"假降邪神惑众"等直接侵犯皇权的行为外,对其余"亏礼废节"行为(有的尚属"十恶")的科罪大都较轻,"合和御药误不依本方"、"造御膳犯食禁"、"御幸舟船误不坚固"等,尽管属"十恶"范围,但仅定杖罪。"闻父母及夫之丧匿不举哀",亦属"十恶",仅为徒罪。
《兵律》分《宫卫》、《军政》、《关津》、《厩牧》、《邮驿》五卷,共七十五条,此律是有关军戎兵事的立法。对军人犯法科罪较重,除在《名例律》中增立"军官有犯"、"军官军人犯罪免徒流"等律条外,复设此专篇。
《刑律》分为《贼盗》、《人命》、《斗殴》、《骂詈》、《诉讼》、《受赃》、《诈伪》、《犯奸》、《杂犯》、《捕亡》、《断狱》十一卷,共一百七十一条。规定了对刑事犯罪的论罪定刑及诉讼、追捕、审判的原则,是全律的重点。其中对"谋反"、"大逆"、"造妖书妖言"、"强盗"、"官吏受赃"以及"强奸"等论罪均较重。如"谋反大逆"罪,唐律规定本人处斩,父子年十六以上者绞;明律规定本人"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皆斩;"强盗"罪得财者不分首从皆斩;"官吏受赃"罪,明之死罪起点比唐低得多,此举意在加重制裁直接触犯封建统治的犯罪, 与此同时,对"子孙违犯教令"、"子孙告发祖父母父母"、"和奸"以及雇工人殴、骂、奸、告家主等间接危害封建名教的罪罚则有所减轻。
《工律》分《营造》、《河防》二卷,十三条,是关于工程营建、官局造作以及河防、道路、桥梁方面的立法。工律设置专篇为明代所独有。
此外,又有丧服图和五刑图。
主要特点 《大明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虽然以《唐律》为蓝本,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发展。在形式上,结构更为合理,文字更为简明;在内容上,经济、军事、行政、诉讼方面的立法更为充实;在定罪判刑上,体现了"世轻世重","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原则,"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定罪较轻;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定罪较重"。其律文结构和量刑原则对《大清律》有较大影响。
朱元璋非常重视法律的制定。《大明律》是其一生中"劳心焦思,虑患防微近二十载"的经验总结,是他经过反复修改,"凡七誊稿",字斟句酌的"不刊之典"。他视其为维护朱明皇朝长治久安的法宝。为把《大明律》贯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朱元璋还汇集官民"犯罪"事例来解释律条。洪武十八年颁行《大诰》,次年又颁《大诰续编》、《三编》,二十一年又颁赐《大诰武臣》,令全国官吏军民诵习。其目的是通过律令的教育和宣传,使广大人民服从封建统治。
参考书目
薛允升:《唐明律合编》,中华书局,北京,195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