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方志学
1)  Chronicles [英]['krɔniklz]  [美]['krɑnɪkḷz]
方志学
2)  the study of Gazeteer
方志学研究
3)  Science of Chinese Local Records
中国方志学
4)  Chinese Modern Chorography
中国现代方志学
1.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Modern Chorography;
《中国现代方志学》的学科理论与结构体系
5)  local chronicles
方志
1.
On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ompiling of local chronicles and official mainstream learning;
论传统方志修纂与官方主流学术的统一——以徽州方志编修为中心
2.
Tailpiece′s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hronicles published during the era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略论民国方志出版中的尾花及其特色
3.
The catalogue of Xinjiang s local chronicles was drawn up by rearranging Zhongguo Fangzhi Congshu Mulu Xibu Xinjiang Sheng & Zhongguo Shizhi Jicheng Xinjiang Shizhi which is kept in the library of Tarim University.
以塔里木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中国方志丛书目录。
6)  local records
方志
1.
Seen fro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between the continuation of local records——taking Qing Dynasty Anhui and Taiwan local records as an example of comparison;
试论台湾与大陆方志的传承关系——以清代安徽与台湾方志的比较为例
2.
The local records and its uses on Chen-Chu civilization;
陈楚文化体系中的方志资源及其利用
补充资料:方志学
      研究方志的产生和发展、性质和类别、特征和功能、编纂理论,以及整理和利用的学科。方志学名词,最先由中国梁启超于1924年提出。
  
  发展简史  清代以前,有关方志的理论很零碎,为方志学萌芽时期;清代是方志学形成时期;自中华民国至今是方志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修志理论的萌芽 宋代以前有关修志的论述很少,东晋《华阳国志》序提到书契有"五善"(达道义,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勋,旌贤能)。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自序提及书志有"收地保势胜之利",以"佐明王扼(制)天下"的功能。宋、元、明代有关修志的论述增多,如南宋景定年间的《建康志》序对志书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要求,说:郡有志,不仅要了解地方物产、查验岁月灾祥,明白地利和地势,而且要了解人文方面衣冠、礼乐、风俗的好坏,从而收到表人才、考民力、建军备、察吏治,以及由古今是非得失中,起到为后世劝鉴的作用。明代的《句容县志》序、《泉州府志》序、《猗氏县志》序等,一反过去方志属于地理书的传统,提出志书属于史的见解。
  
  方志学的形成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修志的极盛时期,方志学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开创了综合利用和研究地方志的先例。同时顾炎武在《营平二州史事序》中对编修方志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见解,为后代修志指明了方向。
  
  乾隆、嘉庆时期,修志成风,名家辈出。探讨方志学方面的专论也应运产生。他们在总结前人和积累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广泛的讨论,形成了以戴震为代表的纂辑派(又称地学派),和以章学诚为代表的撰著派(又称史学派),两派争论的焦点是地理沿革和地方文献孰重孰轻的问题。
  
  纂辑派治学严谨,对地理及其沿革和其他名物、典章,考订精核,详注出处,以资取信。这是可取之处。以水系、山脉为主考察郡县建置,不同于过去《汉书·地理志》以来以郡国为主而求其山川的做法,是戴震独到的见解,也是他编写《汾阳志》的经验总结。然而纂辑派主张修志"贵因不贵创",把主要功力用于对往事的考核、纂辑,产生厚古薄今的倾向。
  
  撰著派的章学诚,除参加修志实践外,还写出《修志十议》、《方志立三书议》、《州县请立志科议》、《方志辨体》等重要专论,对方志的性质、作用、源流、体例和编纂方法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形成理论体系,成为清代方志学的代表。他的理论主要概括为一性、二用、三书、四体和四要等几个方面。一性,指志书属史的性质,他认为"志为史体"、方志"乃一方之全史"。二用,指方志有裨社会"风教"和"为国史取裁"的两种政治作用。三书,指方志应具有"志"、"掌故"、"文征"三种形式和内容,其中"志"是主体,内容包括纪、图、表、考(政略)、列传等;"掌故"内容包括政府的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的档案资料;"文征"内容包括地方文献,如奏议、论说、诗、赋等。后两者作为两翼与"志"相辅而行。"三书"之外的资料,则作为"丛谈"(如轶事、琐语、异闻等)附于书末。章学诚的"三书"之说,解决了修志中的著述与记注(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的矛盾,是对修志事业的一个重要贡献。四体,指方志要像史书体例一样,设纪、谱(表)、考(书)、传四种体裁记述各方面的内容。四要,指"简、严、核、雅",即志书中的内容和文字要求简明、典雅、真实,体例要求严谨。
  
  另外,章学诚还主张地方行政机构设立志科;修志人员除具备史家的才、学、识外,还应具备史德(秉笔直书,不为私情和偏见所左右);对资料要"巨细毕收",以防遗漏;成书时要"博而能断",以定取舍;还要辨体,即处理好省、府、州、县志之间的分工与联系。
  
  章学诚的理论提高了志书在当时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但他重人文、轻自然,尊礼教、薄工艺的指导思想,又使方志的发展受到了局限。
  
  清末,孙治让总结出修志总例6条:纂辑、测绘、校雠、采访、检查案牍和缮写。
  
  方志学的发展  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对方志学的研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方志的性质。普遍指出章学诚"志"即"史"说法的不足,如谭其骧在《关于编修地方志的两点意见》(1982)中指出,章学诚的方志乃一方之史的说法不可取,详细列举了地方志和地方史的不同。现在已有愈来愈多的人认为方志是综合记载一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的书籍。②修志的内容和方法。多主张注重有关国计民生的内容,贯注科学成就。如傅振伦在《中国方志学通论》(1935)中说:修志要"略古详今,侧重现在","博采详志,注重实用","广辟类目,注重科学";黎锦熙在《方志今议》(1940)中强调,修志要按"时代所需"、"勿泥体裁"。③方志的功能。指出方志有"正人心"、"敦风尚"、"垂治规"等政治作用,在资源考察、地方建设、旅行指导、乡土教材等方面也有用;并提出方志可发社会之隐微,可存前代未登正史之人物,可统摄遗文佚事,可窥见经济状况之变迁,可了解文化升降之迹,可与其他史事互证等,而有助于治史者。④整理古方志。编纂了多种方志目录,如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1835、1958)、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1962)、瞿宣颖《方志考稿》(1930)、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1985)等。类编了地震、天文、农业等方志专题资料,如《中国地震资料年表》(1956)、《中国天文史料汇编》、《五百年来我国旱水涝史料》、《上海地方志物产资料汇编》、《辽宁农业史资料汇编》等。⑤结合编修当代方志,对方志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1981年中国地方史志协会(1985年改名中国地方志协会)的成立,1983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原名中国地方志小组,1956年筹建)的恢复,有力地促进了探讨工作的深入。
  
  研究内容  方志学研究的对象是方志,研究的内容如下:
  
  ①方志的产生和发展。研究方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怎样产生的,以后在各个历史阶段是如何发展的,以了解并掌握它的发展规律,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②方志的性质和分类。研究方志的性质、方志学的属性,以及它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研究方志有哪些种类,划分的依据和不同种类之间的关系,以正确认识方志,更好地进行研究和利用。
  
  ③方志的特征和功能。研究方志自身具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是由什么所决定的,具有什么功能,如何发挥这些功能,以有效地为现代社会服务。
  
  ④方志的编纂理论。这是方志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包括研究方志编纂目的、原则、体例、方法,以及工作条件和步骤,从而给实际工作以正确的指导。
  
  ⑤方志的整理和利用。研究整理和利用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包括方志目录的编制,内容的评价,专题史料的汇辑,志书的校辑和重印,国内外资料的交流等,以古为今用,充分发挥方志的功能。
  
  性质  关于方志的属性问题,历来有不同意见。长期以来,方志一直被认为是地理书;自清代章学诚以后,方志属于历史学的观点占据了统治地位,至今不少人仍认为:方志属于历史学范围,方志学具有历史学性质。以戴震为代表的地理学派的主张,在今天也得到一些人的赞同,认为方志是历史地理文献,方志学是历史地理学的一部分。另有个别人提出方志学"属于行政管理学的一部分"。争论至今未断,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方志学来自地理学、历史学,但是它的发展已超出地理学和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方志学的研究内容决定了它与很多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方志学与地理学、历史学关系最密切。方志中记述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大多与地理学有关;地方志史属于历史学的范围,志书中的许多史料也属于历史学的范畴。
  
  与政治学关系密切。历代编修方志,都没有脱离当时的政治需要,特别是宋代及其以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府专设机构进行修志的事实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再从方志记述的内容看,一般都涉及当地的世家大族、社会集团、政权机构和政治制度等。
  
  与经济学关系密切。古志虽有不重视经济的倾向,但仍然保留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有些还是正史书籍中所没有的。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情况的一个重要资料来源。就编修方志的需要而言,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反映当时当地人民的经济生活和关系。
  
  与考古学有关系。古志中一般列有古迹志,金石志;近代的志书中也详载本地区的考古发掘的成果。这些记载,为考古发掘提供了线索和原始资料;考古发掘又可验证方志记载的正确与否。
  
  与自然科学关系密切。方志中保存了大量自然科学史料,有很多是一般史书中所没有的。这方面已挖掘了一些,出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更大量的工作有待深入,更多的方面有待开拓。
  
  方志学还与教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有关。
  
  

参考书目
   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东方杂志》,第21卷第18期,1924。
   来新夏主编:《方志学概论》,中华书局,北京,1984。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