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北部羌塘
1)  Qiangtan of Northern Nakchu
北部羌塘
2)  north-central Qiangtang
羌塘中北部
1.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metamorphic minerals glaucophane-lawsonite assemblage in the Hongjishan area, north-central Qiangtang, northern Tibet, China.;
藏北羌塘中北部红脊山地区蓝闪石+硬柱石变质矿物组合的特征及其意义
3)  northwestern Qiangtang
羌塘西北部
1.
Discovery of late Early Triassic alkaline rocks in the Gankugou area, northwestern Qiangtang, Tibet, China;
西藏羌塘西北部干枯沟地区早三叠世晚期碱性岩类的发现
4)  central part of northern Qiangtang
北羌塘中部
1.
The Late Carboniferous Fusulinid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northern Qiangtang, Tibet,China
西藏北羌塘中部地区晚石炭世的类动物群蜓
5)  northern Qiangtang basin
羌塘盆地北部
1.
Stratigraphy,paleontology,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Jurassic Biqu Formation at Maliao Mountain,northern Qiangtang basin;
羌塘盆地北部马料山侏罗纪布曲组地层古生物及沉积环境
6)  central Qiangtang area of northern Tibet
藏北羌塘中部
1.
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of Eopaleozoic cumulate in Guoganjianian Mt. from central Qiangtang area of northern Tibet—Considering the evolvement of Proto-and Paleo-Tethys;
藏北羌塘中部果干加年山早古生代堆晶辉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兼论原-古特提斯洋的演化
补充资料:
      狭义为中国古代西部民族名称,广义为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相传商初羌人已向商朝称臣纳贡。殷甲骨卜辞中有"羌方",是商西强国,常遭到商人的征讨。卜辞中有役使"羌"或"多羌"以及大量以"羌"为祭祀人牲的记载。有的学者认为这些卜辞所说的"羌"是泛指商人俘获的西部各族人。商末,羌人曾参加周武王伐纣的战争。
  
  羌人是古代戎人中的一部分。《国语·周语》载西周宣王时有"羌氏之戎",势力强大,曾败王师。姜戎中有申戎,后与犬戎等共灭西周,杀幽王。《左传》载有"姜戎氏",春秋前期入居豫西,其俗被发,与羌同。"姜"、"羌"二字古相通,学者多以此姜戎即羌人。据说这支戎人是被晋惠公自"瓜州"招引到晋南,把原来是"狐狸所居,豺狼所嗥"之地,开垦出来,虽然当时还是"衣服饮食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但已进入农耕定居生活。晋国在争霸战争中曾多次得到这支戎人的支助。他们后来都与华夏族融合了。
  
  战国时在今甘肃东部、宁夏南部有义渠之戎,其俗火葬,学者多以为即羌人。他们"筑城数十,自称王",与华夏诸侯国有交往,常与秦争战,互有胜负。在战国后期朝服于秦,后为秦昭王所灭,设置陇西、北地等五郡。战国初期,居住在河湟地区的那部分羌人,还处在较落后阶段,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有戎人无弋、爰剑者为之豪,"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称雄于河湟之间。爰剑子孙世为酋豪。到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向西发展。忍叔父卬畏秦之威,率种人西南迁。其后子孙分散,便是汉代居住在今甘肃、川西的牦牛、白马、参狼诸羌。忍及弟舞留居湟中,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逐渐兴起。到爰剑五世孙研时,羌武力最强,乃以研为种号;至十三世孙烧当又极豪健,子孙乃更号烧当。
  
  汉初,匈奴强大,羌人服属于匈奴,一部分请求内迁,汉景帝刘启允许研种留何率族人迁于陇西郡的狄道(今甘肃临洮)、安故(今甘肃临洮南)、临洮(今甘肃岷县)、氐道(今甘肃西和西北)、羌道(今甘肃岷县南)。汉武帝刘彻为了反击匈奴侵扰,开辟河西四郡,隔断了羌与匈奴的联系,并派军队进入湟中,在今甘肃永登筑令居塞;后又在湟水流域置县,始设护羌校尉,总辖羌中事务。昭帝时,又置金城郡,辖地西及湟源,南至夏河。神爵元年(前61),因官吏滥杀羌民,诸羌怨怒,遂反。汉宣帝刘询使赵充国往讨,充国以招抚为主,尽量少杀伐,羌人陆续归降。乃在临羌至浩亹沿湟水屯田。其后,继续进行军屯和移民垦种,且兴水利、修道路、缮城郭。神爵二年,宣帝设金城属国以处降羌。这些措施促进了羌族地区的发展和羌、汉两族的融合。羌族畜牧业发达,农业也有些发展,"羌田"、"羌麦"屡见记载。羌人以畜产与汉人交换粮、布及手工业制品,与西域、西南夷亦有贸易往来。
  
  元帝元始元年(公元1),王莽遣使多持金币招诱塞外羌人献地内属,乃置西海郡。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多次内徙归附羌人,例如建武十一年(公元35)徙先零羌于天水、陇西、扶风三郡。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又徙烧当羌七千余口于三辅(今陕西中部)。散布在内地的羌人称为东羌,深受地方官吏和豪强的压榨奴役,生活悲惨;留居河湟地区的西羌则受护羌校尉、边郡都尉等欺凌滥杀,亦不得相安。羌人持续不断地进行反抗,成为东汉王朝后期极大的祸患。羌人大规模的起义共有三次:第一次始于安帝永初元年(107),延续十多年;第二次始于顺帝永和元年(136),历时十年;第三次始于桓帝延熹二年(159),也历时十年,前后绵延达六十年。羌人的反抗与扰乱有时深入到河东、 河内、蜀郡各地。 其间,东汉政府对他们进行了残酷镇压;一些羌族豪强亦乘机残破州郡,杀掠人民;汉羌人民均深受其害。羌人起义最后虽被东汉政府镇压下去,但东汉王朝也因此财力、物力大为削弱,构成东汉社会经济衰败的原因之一。
  
  三国时,河西诸羌和武都、阴平的羌部分别降属魏、蜀。魏、蜀相互攻伐,都征召羌军参加作战,许多羌人迁入了陇、蜀、秦、雍之地。西晋时,杂居关中的羌人为数甚众,多成为地主官僚的佃客、奴婢、备受压迫欺凌,怨恨很深。惠帝元康六年(296),冯翊、北地两郡之马兰羌与匈奴人一起造反;不久,秦、雍羌人与氐人俱反,推氐帅齐万年为帝,有众七万,大败晋军于六陌(今陕西乾县东北),至元康九年才被平定。于是江统上《徙戎论》,请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诸郡羌人于河湟,以免腹心之患,但未被采纳。怀帝永嘉中(307~313),南安郡烧当羌人姚弋仲东迁扶风境,从者数万。后其子姚苌叛前秦自立,建后秦国(384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入居内地的羌人与汉族杂居,经营农业,逐渐融合于汉族。唐代,党项羌从青海迁夏州等地,至宋代建立了西夏国,后亡于蒙古。元代, 他们大部分也与汉族融合。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人部落(汉时称冉、),自汉以来多归属中原王朝管辖,其中大部分渐同化于汉族和藏族,一部分得以保存下来,形成今天的羌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