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回回国子监
1)  the Imperial College of Huihui
回回国子监
2)  go home
回国
3)  retrospective monitoring
回顾监测
4)  monitoring loop
监测回路
5)  itinerant monitor system
巡回监测
1.
The Itinerant Monitor System of Pumping Oil Well Based on Power Line Carrier;
基于电力线载波的抽油机井巡回监测系统
6)  Sullage calculate
回淤监测
补充资料:国子监
国子监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又称国学 、国子学。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 ,设国子学 。北齐改为国子寺。隋炀帝始改为国子监。唐宋时,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明清国子监兼具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两重性质。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一在南京,一在北京。清代国子监沿袭明制 ,“设六堂为讲肄之所”,“六堂讲师,极一时之选”。后逐步衰败  成了科举的附庸 ,形同虚设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遂废。在监读书的生徒称监生、太学生或国子生。历代对生徒入学的资格、来源和名额都有不同的规定。监生入学常有一定的仪式。监生可以在监内寄宿,发给膏火,供给膳食,享有免役权利。总管监务的头领称国子祭酒或判监事。教官名称和编制数量历代不同。国子祭酒、司业、博士要由“当代学行卓异之名儒”充当。为了培养封建社会的“文武之材”,俾“能出入将相,安定社稷”,历代统治者规定五经或四书为国子监的主要教材。而且对国子监的管理都很严格,颁行各种管理制度,包括考试升降制度和放假制度等。国子监在加强学校管理、培养文武官员、造就各种高级专门人材、繁荣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纳育各国留学生、促进中外友好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北京国子监内的辟雍

北京国子监内的辟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