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remittance man
靠汇款侨居
4) overseas Chinese remittance
侨汇
1.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KMT government changed its foreign exchange policy for several times in order to absorb overseas Chinese remittances.
战后,国民政府为吸收侨汇曾几度调整外汇政策,然而,由于恶性通货膨胀加剧,财政经济濒临崩溃,国民政府无法维持一个稳定、合理的外汇汇率,对汇率的调整往往只有暂时的效果,当官价汇率与市场汇率接近时,侨汇数量就增加,反之则减少。
2.
From 1946 to 1949, the KMT government in Nanjing adopted a range of policies in an attempt to energetically absorb and tighten the control of overseas Chinese remittances so as to consolidate the Kuomintang regime and wage a civil war.
1946-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各种政策,企图大力吸收侨汇,加强对侨汇的控制,以巩固国民党政权,进行内战。
5) Overseas Chinese
华侨
1.
Overseas Chinese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rcade Towns in the Middle of Guangdong Province;
华侨与粤中近代骑楼圩、镇建设
2.
The Revolutionaries Anti-Manchu Propaganda towards the Overseas Chinese of Southeast Asia prior to the 1911 Revolution: A Case Study on Chong Shing Yit Pao;
简析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对南洋华侨的“反满”民族主义宣传——以《中兴日报》观点为例
3.
Business Networks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Overseas Indians in Japan after July 1937: A Comparative Study;
中日全面战争后的在日华侨、印侨网络
6) overseas Chinese
华侨华人
1.
Charitable Benefactions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Hometown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about Overseas Chinese from Guifeng Town, Rui’an;
华侨华人慈善捐赠和侨乡发展——对瑞安市桂峰乡华侨华人的调查和分析
2.
Review and Outlook of the Research Work in Mainland China of Overseas Chinese at the Present Stage——Institute of Overseas Chinese of Huaqiao University Examined as an Object;
现阶段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前瞻——以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为考察对象
3.
A 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Vietnam in Guangxi - Vietnam Trade;
试论桂越经贸中越南华侨华人的作用
补充资料:华侨汇款
海外的华侨及华裔人士汇回中国的款项。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中一项重要收入。
华侨概况 中国人民早就有侨居国外者。唯清初实行海禁政策,禁民出海贸易或迁移海外居住。1860年开放海禁后,旅居南洋华侨渐多,但大量出国系在鸦片战争之后。这时西方殖民主义者为开发南洋、美洲等地,急需劳动力,乃在华南一带招募、掠卖华工,称苦力贸易。1860年的《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英、法得在通商口岸设馆招工,于是华侨人数大增。20世纪以来,出国华工常受排挤,但旅外经商者仍络绎不绝。估计世界各地华侨和华裔约有3000余万人。
华侨辛勤劳动,对所在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初则胼手胝足,节衣缩食,以至不少人略有蓄积,有的人苦心经营事业成为企业家。他们在海外常受到种族歧视,过着霜欺雪虐、风雨徬徨的生活,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殷切期望祖国强盛,以摆脱他们"海外孤儿"的凄惨形象。他们汇款回国,不仅是为了赡养眷属、培育亲友,还体现着一片爱国至诚。
华侨汇款数量和作用 华侨汇款大约自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开始具有一定数量,到八九十年代,每年可达数千万元。20世纪初期,呈稳步增长趋势,由1亿元增至2亿元。1926~1931年间,银价持续下跌,刺激侨汇迅速增长,1931年达3.5亿元以上。30年代前期,银价上升,加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侨汇下降到每年2~2.5亿元,1936年才恢复到3亿元以上。抗日战争时期,华侨继续汇款回国,1940年达18亿元,不过这时法币贬值,按战前币值计,约合2亿元。
以上指经常性的侨汇。华侨以物质接济亲友、举办事业、捐资兴学以及在汇市不利时以物代汇等,均不包括在内。辛亥革命时,华侨踊跃捐输,成为革命财政的重要来源,孙中山曾誉称华侨为"革命之母"。抗日战争中,华侨除回国参战外、还捐输了大量运输、医药器材和军用物资,并兴办生产事业,为抗战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侨汇政策 华侨一直渴望有一个强盛的祖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实现了他们的夙愿。人民政府为在经济上维护华侨及侨眷利益,对华侨汇款作出了妥善安排。建国初期,因汇率变动剧烈,曾在国内物价上涨时期实行"原币汇款办法"(银行按解汇日汇价付给侨眷人民币);又在国内物价下降时期实行"人民币汇款办法"(银行按交汇日汇价付给侨眷人民币)。以后华侨汇款剧增,每年达数亿美元。其后,在某些生活用品凭证分配的情况下,对华侨汇款加发侨汇券,凭券优惠购买紧缺物品。银行并对侨汇存款给予优惠利息率。据估计,从1864~1980年,百余年间华侨汇款共约合 108亿美元,而其中大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30年间所汇。
华侨概况 中国人民早就有侨居国外者。唯清初实行海禁政策,禁民出海贸易或迁移海外居住。1860年开放海禁后,旅居南洋华侨渐多,但大量出国系在鸦片战争之后。这时西方殖民主义者为开发南洋、美洲等地,急需劳动力,乃在华南一带招募、掠卖华工,称苦力贸易。1860年的《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英、法得在通商口岸设馆招工,于是华侨人数大增。20世纪以来,出国华工常受排挤,但旅外经商者仍络绎不绝。估计世界各地华侨和华裔约有3000余万人。
华侨辛勤劳动,对所在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初则胼手胝足,节衣缩食,以至不少人略有蓄积,有的人苦心经营事业成为企业家。他们在海外常受到种族歧视,过着霜欺雪虐、风雨徬徨的生活,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殷切期望祖国强盛,以摆脱他们"海外孤儿"的凄惨形象。他们汇款回国,不仅是为了赡养眷属、培育亲友,还体现着一片爱国至诚。
华侨汇款数量和作用 华侨汇款大约自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开始具有一定数量,到八九十年代,每年可达数千万元。20世纪初期,呈稳步增长趋势,由1亿元增至2亿元。1926~1931年间,银价持续下跌,刺激侨汇迅速增长,1931年达3.5亿元以上。30年代前期,银价上升,加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侨汇下降到每年2~2.5亿元,1936年才恢复到3亿元以上。抗日战争时期,华侨继续汇款回国,1940年达18亿元,不过这时法币贬值,按战前币值计,约合2亿元。
以上指经常性的侨汇。华侨以物质接济亲友、举办事业、捐资兴学以及在汇市不利时以物代汇等,均不包括在内。辛亥革命时,华侨踊跃捐输,成为革命财政的重要来源,孙中山曾誉称华侨为"革命之母"。抗日战争中,华侨除回国参战外、还捐输了大量运输、医药器材和军用物资,并兴办生产事业,为抗战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侨汇政策 华侨一直渴望有一个强盛的祖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实现了他们的夙愿。人民政府为在经济上维护华侨及侨眷利益,对华侨汇款作出了妥善安排。建国初期,因汇率变动剧烈,曾在国内物价上涨时期实行"原币汇款办法"(银行按解汇日汇价付给侨眷人民币);又在国内物价下降时期实行"人民币汇款办法"(银行按交汇日汇价付给侨眷人民币)。以后华侨汇款剧增,每年达数亿美元。其后,在某些生活用品凭证分配的情况下,对华侨汇款加发侨汇券,凭券优惠购买紧缺物品。银行并对侨汇存款给予优惠利息率。据估计,从1864~1980年,百余年间华侨汇款共约合 108亿美元,而其中大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30年间所汇。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