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gnition Hypothesis
认知假说
2) the Processing Hypothesis
认知处理假说
5) cognition-discovery theory
认知发现说
1.
At present,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Secretary Spoken English" which should be improved from aspects of students,teachers and choosing of textbooks according to Bruner s cognition-discovery theory.
目前秘书英语口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根据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理论,应从学生、教师、教材选择等3个方面改进"秘书英语口语"课程教学。
6) cognition guidance theory
认知-指导说
补充资料:“经济人”假说
1705年,伯纳德%26bull;曼德维尔发表了其富有浪漫主义的作品%26mdash;%26mdash;《蜜蜂预言:或私人罪恶、公共利益》,以讽喻诗的形式叙述了一群蜜蜂的兴衰史:在它们自私地追求豪华、虚荣的时候,整个社会反倒兴盛繁荣,人人都有工作;在它们不再那么邪恶,舍弃奢侈生活的时候,却带来了生意萧条、民生凋敝。曼德维尔的作品至少有两个寓意:一是现代社会的运行有赖于个人的自私自利动机;二是挥霍才会带来经济的繁荣。
这本书的观点提出之初被认为是有碍公众视听的异端邪说,但却一直流传。1776年,亚当%26bull;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将曼德维尔的第一个寓意理论化,形成了%26ldquo;经济人%26rdquo;假说。
所谓%26ldquo;经济人%26rdquo;,也就是设法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满足的人,或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具体而言,%26ldquo;经济人%26rdquo;除了他自己的利益追求、他自己的最大满足以外,并不关心他人,也不同情他人。斯密曾形象的说明了经济人的这一特性:%26ldquo;我们不能从屠夫、酿酒家或烤面包师的仁慈,来祈盼我们的晚餐,而是从他们自利的考虑,我们不要诉诸他们的人道,而要诉诸他们对自己的爱,永远别向他们提到我们的需要,而要向他们提到他们的利益。%26rdquo;在他看来,%26ldquo;经济人%26rdquo;把任何社会性的合作活动都视为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26ldquo;经济人%26rdquo;为了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为了达到他的目的,他就需要计算怎样的行动才能最为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算计的理性,就是通常所说的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不关心行为的价值意义的。
%26ldquo;经济人%26rdquo;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特性决定了他只要能够通过自己的谋利活动实现利益最大化,他就没有理由参加任何社会性活动。但现实的社会分工又决定了社会的成员必要而且必须进行社会交换,以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满足。%26ldquo;经济人%26rdquo;的这种社会交换活动需要一定的场所或条件,到目前为止,这种场所或条件就是市场。在斯密看来,市场就是一只%26ldquo;看不见的手%26rdquo;,既可以使个体利益得到最大化,又可以当然的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斯密写道:社会成员%26ldquo;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同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非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26rdquo;斯密将利己主义看成人类天性,并由此出发来说明一切社会活动。
新古典经济学在古典经济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经济人的理性化特征。认为,个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为使利益最大化需要精明的、理性的计算,并且还提出一系列的数学模型函数,使这种理性的计算建立在%26ldquo;可靠%26rdquo;的依据之上。因此,经济人成为了有理性的、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人。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现象的复杂化,经济人假说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个人利益的衡量,不再仅仅是货币收入等纯经济利益,而是包括了名誉、地位、尊重等许多不能用纯经济尺度来衡量的利益,经济人也就成为了追求个人可能追求的任何目标或目标集合的效用函数最大化的%26ldquo;泛经济人%26rdquo;,马歇尔在论及经济人的理性特征时,还将其自利行为与制度、规范等联系起来,并认为这些都是制约性因素。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