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aganini's etudes
帕格尼尼练习曲
2) Paganini
帕格尼尼
1.
Paganini is an excellent master of outstanding skills and also a great renovator of art.
帕格尼尼既是一位无与伦比的技巧大师,又是一位伟大的艺术革新者。
2.
Paganini is accepted by the world as the most legendary violin player and composer who ownsthe most dazzling playing skills and he has the huge influence to 19th century music styles.
帕格尼尼是世界公认的最富有小提琴炫技技巧和传奇色彩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对19世纪的音乐风格有着巨大的影响。
3) Czerny Etudes
车尔尼练习曲
1.
Because of its scientific progress schedule and comprehensive content, Carl Czerny Etudes has becom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echniques for classical piano, and after two centuries, it is still the most popular teaching material for piano techniques.
车尔尼练习曲由于其科学的进度编排和全面的内容涉及,已成为古典钢琴技术手法全面总结的法典,历经了两个多世纪,至今仍是学习钢琴技巧的主要教材。
4) Nicolò Paganini (1782~1840)
帕格尼尼,N.
5) Nicolo Paganini
尼科洛·帕格尼尼
1.
A Study on Nicolo Paganini s Virtuosic Style of Violin Music;
尼科洛·帕格尼尼(NiccolòPaganini,1782-1840)是19世纪初期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被认为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炫技大师,他身为小提琴演奏家与技术革新者,将小提琴左右手技法和表现力发展到淋漓尽致的境界,并深度拓展了小提琴的乐器性能,为19世纪器乐音乐和演奏中的浪漫主义方向奠定了基础。
6) panipenem
帕尼培南
1.
Improved synthesis of a panipenem intermediate p-nitrobenzyl-2-oxo-carbapenam-3-carboxylate;
帕尼培南关键中间体2-酮碳青霉烷-3-羧酸对硝基苄酯的合成改进
2.
Pharmacokinetics of panipenem/betamipron in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在呼吸系统感染病人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3.
A study of pharmacolog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anipenem/betamipron, a new carbapenem;
新型碳青霉烯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
补充资料:帕索里尼,P.P.
意大利电影导演、编剧,电影理论家。1922年 3月5日生于博洛尼亚。1975年11月2日卒于奥斯蒂亚。博洛尼亚大学毕业。他作为意大利的进步作家、政论家和诗人于50年代开始成名。1954~1962年间他参加编写了15个电影剧本,其中重要的有《风波之夜》(1959,导演M.博洛尼尼)和《1943年的长夜》(1960,导演F.凡奇尼)。从60年代初开始他主要从事电影创作工作。1961年他执导的第一部故事片《乞丐》(1962年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评委会特别奖)、1962年他拍摄的影片《罗马妈妈》和他的讽刺片《软奶酪》(同R.罗西里尼、J.-L.戈达尔、U.格列戈莱蒂合拍的集锦片《罗克巴克》中的一集)的主人公都是罗马最底层的贫苦居民、资产阶级社会中受歧视者。帕索里尼试图把共产主义理想和天主教教义两者融为一体,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总是一些不可幸免的现实殉难者、自己忍受苦难来赎资本主义罪恶的牺牲者。上述影片和其后他执导的几部影片都是他自己编剧,有的是他自己挑选乐曲或亲自作曲,有时他还自己扮演影片中的角色。他拍摄影片聘用职业演员,同时也使用非专业扮演者。帕索里尼的创作手法虽然接近新现实主义,但他的影片中细节的自然主义描述、主人公命运注定的悲惨、有些人物性格的病态现象等等,更接近于意大利真实主义传统。他的影片《马太福音书》(1965,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评委会特别奖)对《圣经》的情节作了独出心裁的解释。基督在影片里是一个暴动者、反对压迫人民的斗士;影片的背景令人想起意大利南部贫苦的乡村及希特勒占领者。帕索里尼思想上的动摇不定在寓言片《害鸟和益鸟》(1966,又译名《大鸟和小鸟》)里表现得很突出。他在《奥狄浦斯王》(1967)、《美狄亚》(1969)这两部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影片里,仍然坚持他的某种超时间的风格,同时又带有弗洛伊德主义描述的情节内容。他的寓言片《定理》(1969)和《猪圈》(1970)谴责了资本主义的冷酷和资产阶级的伪善,但是出现在这两部影片前景的却是色情镜头和自然主义的描绘。这种倾向也出现在他的三部曲里:《十日谈》(1971,根据薄伽丘的小说改编,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评委会特别奖)、《坎特伯雷故事集》(1972,根据乔叟的小说改编,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金熊奖)和《一千零一夜》(1974,在戛纳国际电影节获评委会特别大奖)。帕索里尼创作思想的矛盾特别明显地表现于他最后的一部影片《萨洛,或者萨托姆的120天》(1975)中,表面看来他是按照D.A.F.德·萨德的小说原来的结构拍摄的,但他把故事情节改为发生在墨索里尼统治的后期。导演的意图是暴露虐杀者们的凶残,但同时却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充满病态的色欲和施虐淫者的残忍这类画面的描述方面。1975年,帕索里尼在罗马被新法西斯分子杀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