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东北亚安全合作
1)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东北亚安全合作
2)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mechanism
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
1.
The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mechanism became a big concern of all countries 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Korean nuclear crisis.
因此,即使最终能够成功地解决朝核问题,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还将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3)  Northeast Asia reg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
1.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theory to study the Northeast Asia reg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20世纪末,以亚历山大·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派别之一,虽然国内外的学者对其评介、研究的比较多,但是很少运用这一理论来研究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问题,本文试图从建构主义视角来探究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问题。
4)  North East Asia Security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东北亚安全合作组织
5)  East Asian Security Cooperation
东亚安全合作
6)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东北亚安全
补充资料:北亚东北亚旧石器时代考古
      北亚、东北亚这里指的是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的西伯利亚、朝鲜和日本地区。除日本目前仅发现旧石器时代(见史前考古学)晚期的文化外,其他地区均已发现早、中、晚各个时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存。
  
  蒙古  蒙古人民共和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现,大部分为地表采集,而且缺乏年代测定的证据,只是根据石器的粗糙程度、器形和风化程度来判断。
  
  在蒙古东部赛音山达附近的砾石层中,发现以石英和石英岩为原料的原始砾石石器,包括"原型手斧"和粗糙的砍斫器;在戈壁阿尔泰地区哈拉乌斯湖畔的索蒙呼勒特,也发现了打制的砾石工具,类型和制作方法与赛音山达的相似。其时代均为旧石器时代早期。1970年,在赛音山达西南的亚赫山,发现一个大型石器制造场,以当地产的类似碧玉的硅质岩为原料,石制品有典型的阿舍利手斧、单台面石核、原始的勒瓦娄哇型石核和石片等。其时代也被定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因此,蒙古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存在两个传统,一是以砍斫器为代表的砾石石器传统,另一是以阿舍利型手斧为代表的手斧文化传统。然而由于缺乏地层和古生物等证据,其古老性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蒙古旧石器时代的中期阶段,存在一种以勒瓦娄哇和莫斯特类型为特征的石片文化。在西部戈壁阿尔泰地区的博格多索蒙,以及东部地区从西乌尔特到赛音山达公路沿线的3个遗址中,发现从厚重燧石上打下来的三角形长石片。在南部地区的奥特森蒙特遗址,西部戈壁阿尔泰地区的一些洞穴遗址,则发现有以勒瓦娄哇技术打制的石片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广泛发现于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图勒河流域以及北杭爱省、布尔干省和东戈壁省等地区。在沙巴拉克遗址,下文化层被归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出有砍斫器、大型刮削器和圆头刮削器等。在西部哈拉和林镇附近鄂尔浑河上的莫尔特因阿姆遗址,在下文化层中发现有与中期类型石器共存的奥瑞纳和梭鲁特型的端刮器,在上文化层中,出现了楔形石核,同时砾石工具仍占相当的比例。
  
  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地域广大,但气候严寒,自然条件恶劣,加上工作有限,因此,发现的文化遗存相对不及其他地区丰富。这里的大部分发现时代都比较晚。
  
  西伯利亚地区的旧石器遗址多发现于叶尼塞河、安加拉河的上游和贝加尔湖西部地区。在阿尔泰地区的戈尔诺-阿尔泰斯克市附近乌拉林卡河畔,发现了原型手斧、砍斫器和刮削器。原料是石英岩砾石,采用加热后用冷水使之爆裂的制片技术,时代被认为是距今25万至20万年前的里斯冰期,属旧石器时代早期。安加拉盆地的马利塔遗址,是一处河流阶地上的居住营地,有许多半地穴式房屋遗迹。最大的房屋约14米×6米,三边有围墙,用石块、猛犸象和披毛犀的骨骼以及驯鹿的角垒成。房门面向河流,屋后部有炉灶和窖穴,屋顶可能用猛犸象皮披盖,以石头、驯鹿角等做坠物。文化遗物有盘形石核、石片、石叶、刮削器和石锥,以及骨制的尖形器、锥、刀和用骨头、象牙磨制的装饰品。在叶尼塞河流域的科科列沃遗址,发现了一个四边形的房屋基址。遗物有被骨制尖状器戳穿的一件野牛下颌骨,用猛犸象牙雕刻的人像和动物塑像。以上两处遗址的时代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或最后冰期的晚期。
  
  东西伯利亚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主要发现于黑龙江流域、贝加尔湖地区、勒拿河和阿尔丹河流域及滨海地区。时代较早的遗址多分布于黑龙江及其支流结雅河(精奇里江)流域。
  
  菲利莫什基遗址位于结雅河左岸,发现了打制粗糙的砾石工具,时代被定为中更新世前半期,也有人认为不超过3万年。乌斯季图遗址位于结雅河上游,发现了200余件石制品,有粗糙的砍斫器,大石片刮削器等,时代为中更新世。库马拉Ⅰ遗址位于黑龙江下游,石制品有石核、单面和双面砍斫器等20余件,时代也为中更新世。以上遗存均属旧石器时代早期。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发现不多。库马拉Ⅱ遗址发现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原料采用黑色硅质砾石,其中一些石核经仔细修理台面,与欧洲勒瓦娄哇技术相似,年代估计为距今5万年。在贝加尔湖以东乌达河流域的塞尼米斯遗址,也发现了仔细修理台面的石核。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发现很多,分布也广,文化特征较为一致,主要是以楔形、锥形和柱形细石核为代表的细石器遗存。楔形石核出现较早,其文化遗存均归入久克台文化中,典型遗址是阿尔丹河流域的久克台洞穴,除了细石器外还有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等,其中有两件叶形尖状器十分精致。久克台文化的年代据估计在距今 1.8万年至1万年。大约在距今1万至7千年,苏姆纳金文化取代了久克台文化,文化特征以锥形细石核和细石叶为代表,分布范围比久克台文化要小。
  
  朝鲜  朝鲜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有黑隅里洞穴遗址、石壮里遗址、全谷里遗址及胜利山洞穴遗址等。其中石壮里和胜利山均包含有不同时代的文化。
  
  黑隅里遗址位于平壤祥原郡,文化遗物包括石核、石片、手斧、砍斫器和尖状器,采用碰砧法和锤击法打片,时代属中更新世,距今约50万至40万年。石壮里遗址位于汉城西南的锦江流域,在第2地点堆积的下部发现了单面和双面砍斫器、手斧、刮削器等工具,其中手斧的形制有点类似于欧洲的阿布维利手斧,但数量很少。全谷里遗址位于涟川郡汉滩江流域,文化遗存有石核、石片、手斧、薄刃砍斫器、砍斫器、石球和刮削器,原料主要采用石英岩,手斧酷似中国丁村的同类工具,薄刃砍斫器象是截去尖端的手斧,上部有一平刃。其地质时代属明德-里斯间冰期,距今大约30万年。在位于平安南道德川郡的胜利山遗址下文化层,发现了可能属于直立人的两枚臼齿和肢骨化石,还有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中更新世,距今约20万年。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以石壮里遗址第2地点中部堆积和胜利山遗址上文化层为代表。在前一处发现了一些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后一处发现了一件晚期智人的下颌骨,命名为胜利山人,同时出土有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晚更新世,距今大约4万至3万年。
  
  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文化,以石壮里表土层的出土物为代表, 包括楔形细石核、 细石叶、各式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细石器的类型和制作技术与中国华北、东西伯利亚、蒙古及日本的属于同一系统。
  
  日本  日本的旧石器时代称先土器时代。一般认为在日本人类居住的历史不超过3万年,日本列岛的旧石器文化都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些学者根据在大分县丹生遗址和早水台遗址发现的一些石制品的原始性,认为其时代可列入旧石器时代早期,但没有得到公认。
  
  日本的旧石器文化以石片石器为代表,石器类型多,以刮削器为最多,加工较精致。在位于群马县的岩宿遗址发现有 3期文化。岩宿Ⅰ文化是迄今所知较早的文化之一,石制品有石核、石片、手斧、端刃和侧刃刮削器。岩宿Ⅱ文化稍晚,有石核、石片、小石刀、刮削器、尖状器等。岩宿Ⅲ文化接近于细石器文化,有精致的拇指盖形刮削器、圆头刮削器和两面尖状器等。武井遗址也位于群马县,有两期文化。武井Ⅰ文化较早,石制品有石核、石片、侧刃和凹刃刮削器等。武井Ⅱ文化有石核、石片、尖状器、石刀、侧刃和端刃刮削器、石锥等。此外,位于东京板桥区的茂吕遗址和位于长野县的茶臼山遗址、上之平遗址也比较重要。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日本出现了细石器,分布很广,类型以锥形、楔形石核为代表,原料以黑曜石为主,在类型和工艺上与中国华北的细石器相似。长野县矢出川遗址、静冈县休场遗址,文化特征以锥形石核为代表,石核形制粗短而不规整,其中休场遗址的年代为距今14300±700年。长崎县福井遗址、新潟县中土遗址、北海道涌别川附近的白泷遗址,文化特征以楔形石核为代表,石核形制规整,加工精致,剥制细石叶的工艺娴熟而多样,其中福井洞穴第4层获得的年代为距今14000±400年。
  
  

参考书目
   C. P. Berkey and N. C. Nelson, Geology andPrehistoric Archaeology of the Gobi Desert, America Museum Novitates.No.222,1926.
   J.Maringer, Contribution of the Prehistoryof Mongolia, Publication 34, The Sino-Swedish Expedition, Stochholm,1950.
   W.R.Powers,Palaeolithic Man in Northeast Asia,Arctic Anthropology ,10(2),1973.
   杉原荘介:《日本の考古学》1(先土器時代)196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