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Chinese traditional psychological thought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1.
O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sychological thoughts;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研究刍议
5) Chinese ancient love and learn philosoply
中国古代乐学思想
补充资料:中国古代系统思想
古代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把事物诸因素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思想。随着系统思想的产生,逐渐形成了系统概念和处理问题的系统方法。许多古籍,如《孙子兵法》、《黄帝内经》、《易经》、《老子》等,都有不少应用系统思想观察和认识事物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动事例。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系统思想表现在治学和社会实践的许多方面,而在朴素的宇宙观、中医学说、军事理论、农业生产和大型工程实践中尤为突出。
古人在探索宇宙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朴素的宇宙观。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蕴含有系统思想的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易经》从自然界找出 8种基本事物称为八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看作为万物之源。《尚书·洪范》则把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这些学说都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约公元前580~前500)在《老子》第25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来说明自然界的统一性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战国时的名家惠施(约公元前370~前310)在《庄子·天下》篇中提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说明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其无穷的层次关系。战国时的思想家荀况(约公元前298~前238)在《荀子·天论》篇中指出:"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借以表述一个系统是更大的系统的一部分的观点。这里万物是指世界,道指宇宙。南宋的思想家陈亮(1143~1194)在《龙川文集·西铭说》中阐述了理-分殊思想("理"指天地万物这个整体,"分殊"指在这个整体中每一个事物的功能),从整体的角度来论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战国晚期的中医经典理论著作《黄帝内经》是古人运用系统思想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的典范。《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由各个器官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整体,一个器官的病变可能影响其他器官或整体,而整体的变化又必然会引发局部病变。因此,它主张从整体角度来研究病理和病因,并应用脏腑学说、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黄帝内经》还把人体系统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人的养生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密切相关。它提出了"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自然现象、生理变化、社会生活、思想情绪等多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从更大的整体范围来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这种整体观念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医学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原则。
春秋时代的军事家孙武在其杰出的兵书《孙子兵法》中主张从敌我双方战争格局这个整体出发来研究战争规律。他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分析战争的全局,把环境(天时地利、人心向背等)、系统及其要素(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军心、指挥、战略、战术等)统一起来研究。他的名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揭示了战争的重要规律,强调要从整体上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以便扬己之长,攻彼之短,克敌制胜。孙武的军事系统思想直到现在仍在国内外为人们所重视。
中国古代系统思想还反映在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人 们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到农业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夏小正》和《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把农作物与种子、地形、土壤、水分、肥料、季节、气候等物候、天文因素结合在一起,用相互联系的整体观点研究农事活动的规律。例如通过天象观测掌握天体运行和季节变化的规律,编制出历法和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事活动。
古代的许多大型工程,如万里长城、大运河、城市园林、宫廷建造、水利工程等都体现了系统思想。战国秦昭王时(公元前306~前251)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它巧妙地利用当地的地形、地势和地质条件,就地取材(当地的卵石、竹、木),因势导流,成功地解决了分水、引水、溢洪、排沙等问题,能实现分洪、控流、灌溉、航运等多种功能。在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等方面都体现了系统思想,因而费用省、收效大、又便于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还用刻有标记的石人组成水则信息系统,根据成都平原的水情信息来控制流量,以满足各渠系的用水需要,并能防止洪水。古代没有无线电通信,不能及时通报水情和用水要求。水情信息往往要在一个农业年度之后才能汇总。为此,人们采取统计的方法,根据成都平原历年水情的经验数据刻划水则,参考水则来控制流量。这说明中国古代人民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大型水利工程中信息反馈的重要性。上图为都江堰水则信息系统框图。都江堰工程历2000多年而仍能保持原有的功能,实为古代中国人的一项伟大成就。
北宋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了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事例。北宋时期丁渭重建被焚毁的皇宫。丁渭经过实地考察,从整体出发来规划重建工程,提出了最优方案:在皇城前大道上挖土烧砖备料,形成河道后引进汴水,再用船把建筑材料运进工地,建成皇宫后用碎砖废土填平河道。这个设计施工方案充分体现了系统优化思想。
中国古代系统思想与自然哲学有密切关系,强调对自然界的整体性、统一性的认识,但却缺乏对整体各个要素的认识能力。因此,中国古代系统思想往往带有猜测和思辨的性质。古代中国人关于整体、层次、发展、转化等朴素的系统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曾闪现出东方的智慧之光,并在大量的实践中为后人积累了统筹、协调和优化的丰富经验。进一步研究和发掘中国古代的系统思想,对于丰富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仍有重要的意义。
古人在探索宇宙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朴素的宇宙观。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蕴含有系统思想的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易经》从自然界找出 8种基本事物称为八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看作为万物之源。《尚书·洪范》则把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这些学说都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约公元前580~前500)在《老子》第25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来说明自然界的统一性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战国时的名家惠施(约公元前370~前310)在《庄子·天下》篇中提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说明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其无穷的层次关系。战国时的思想家荀况(约公元前298~前238)在《荀子·天论》篇中指出:"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借以表述一个系统是更大的系统的一部分的观点。这里万物是指世界,道指宇宙。南宋的思想家陈亮(1143~1194)在《龙川文集·西铭说》中阐述了理-分殊思想("理"指天地万物这个整体,"分殊"指在这个整体中每一个事物的功能),从整体的角度来论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战国晚期的中医经典理论著作《黄帝内经》是古人运用系统思想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的典范。《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由各个器官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整体,一个器官的病变可能影响其他器官或整体,而整体的变化又必然会引发局部病变。因此,它主张从整体角度来研究病理和病因,并应用脏腑学说、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黄帝内经》还把人体系统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人的养生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密切相关。它提出了"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自然现象、生理变化、社会生活、思想情绪等多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从更大的整体范围来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这种整体观念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医学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原则。
春秋时代的军事家孙武在其杰出的兵书《孙子兵法》中主张从敌我双方战争格局这个整体出发来研究战争规律。他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分析战争的全局,把环境(天时地利、人心向背等)、系统及其要素(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军心、指挥、战略、战术等)统一起来研究。他的名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揭示了战争的重要规律,强调要从整体上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以便扬己之长,攻彼之短,克敌制胜。孙武的军事系统思想直到现在仍在国内外为人们所重视。
中国古代系统思想还反映在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人 们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到农业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夏小正》和《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把农作物与种子、地形、土壤、水分、肥料、季节、气候等物候、天文因素结合在一起,用相互联系的整体观点研究农事活动的规律。例如通过天象观测掌握天体运行和季节变化的规律,编制出历法和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事活动。
古代的许多大型工程,如万里长城、大运河、城市园林、宫廷建造、水利工程等都体现了系统思想。战国秦昭王时(公元前306~前251)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它巧妙地利用当地的地形、地势和地质条件,就地取材(当地的卵石、竹、木),因势导流,成功地解决了分水、引水、溢洪、排沙等问题,能实现分洪、控流、灌溉、航运等多种功能。在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等方面都体现了系统思想,因而费用省、收效大、又便于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还用刻有标记的石人组成水则信息系统,根据成都平原的水情信息来控制流量,以满足各渠系的用水需要,并能防止洪水。古代没有无线电通信,不能及时通报水情和用水要求。水情信息往往要在一个农业年度之后才能汇总。为此,人们采取统计的方法,根据成都平原历年水情的经验数据刻划水则,参考水则来控制流量。这说明中国古代人民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大型水利工程中信息反馈的重要性。上图为都江堰水则信息系统框图。都江堰工程历2000多年而仍能保持原有的功能,实为古代中国人的一项伟大成就。
北宋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了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事例。北宋时期丁渭重建被焚毁的皇宫。丁渭经过实地考察,从整体出发来规划重建工程,提出了最优方案:在皇城前大道上挖土烧砖备料,形成河道后引进汴水,再用船把建筑材料运进工地,建成皇宫后用碎砖废土填平河道。这个设计施工方案充分体现了系统优化思想。
中国古代系统思想与自然哲学有密切关系,强调对自然界的整体性、统一性的认识,但却缺乏对整体各个要素的认识能力。因此,中国古代系统思想往往带有猜测和思辨的性质。古代中国人关于整体、层次、发展、转化等朴素的系统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曾闪现出东方的智慧之光,并在大量的实践中为后人积累了统筹、协调和优化的丰富经验。进一步研究和发掘中国古代的系统思想,对于丰富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仍有重要的意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