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域外引种作物
1)  crops introduction from abroad
域外引种作物
1.
At present, there is any study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the crops introduction from abroad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research.
目前,学术界研究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较多,但关于域外引种作物本土化的研究几乎近于空白。
2)  introduction of alien species
外来物种引入
3)  alien species introduction
外来物种引进
4)  species introduction
物种引种
5)  tobacco variety import
国外引种
6)  introduced germplasm
外引种质
补充资料:作物引种
      从异地引进作物种子、苗木等种质材料,供农业生产、作物育种或种质资源研究用的技术。作物引种后对新的环境条件能否适应,取决于物种或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和新地区与原产地环境条件差异的大小。有的作物引种后需要经历一段过程才能逐渐适应,称为驯化。人类将野生植物驯化为栽培植物就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从外国或他地区引种,早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开拓作物种质资源以改良作物品种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有的是通过引种,发展本地原来没有的新作物。如马铃薯原产南美,16世纪中叶由西班牙引入欧洲,现已成为世界上十分普遍的粮食作物和蔬菜。有的是通过试种、筛选、鉴定,从引入的作物中选择优良品种。如国际水稻研究所选育的国际稻36号,引入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后对这些国家的水稻增产起了很大作用。有的则是为了引进新性状、新基因供育种利用。如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将日本小麦品种农林10号的半矮秆基因导入墨西哥小麦杂交后代,选育出一大批秆矮、抗倒伏的丰产春性小麦品种;日本引入中国的温州密柑作为基础材料,选育出许多柑橘良种,都是显著的例子。
  
  引种的一般原则是作物原产地和引入地之间应具有生态条件或气候条件的某种相似性。生存于同一环境条件下的植物群体常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属性,如对光照和温度的要求,对不利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生育期的长短大体近似等,成为一个生态型。因而当引入地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如纬度、海拔、日照、气温、雨量分布等相似时,一般生育期和经济性状变化不大,引种较易获得成功。原产南方的喜温短日照作物水稻,北移至低温长日照环境时,表现为生育期延长、抽穗推迟,其中晚稻品种常不能抽穗;而南移遇高温短日照环境时,则生育期缩短,营养体生长不良,以致蘖少、穗粒变小,产量锐减。喜冷凉长日照作物的冬小麦南移至冬季暖和的环境时,常因不能满足其苗期对低温的要求而匍伏不起,或受短日影响而延迟拔节、抽穗,不能及时成熟;北移则又因北方严寒而不能安全越冬。但如选择适当的品种类型,引种仍有成功可能。当地区间生态环境差异较大时,可用种子繁殖的幼龄种苗或幼龄杂种材料加强培育管理,并逐步迁移种植,接受风土锻炼,使其在新环境中逐渐适应。这种风土驯化方法在林木、果树引种中常被应用。
  
  引种时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结合生产需要和育种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所引入的物种或品种、类型可较多,而每个样品(种子、苗木)的数量可较少,并须严格检疫,防止病、虫、草害传入。为了尽快确定引入材料的利用价值,须建立引种观察圃网点,进行较全面的鉴定评价,并注意搜集包括该物种起源中心或变异类型较多的地区以及该作物主产区的情报,以便采取适当的培育措施,提高引种效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