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其他英美名校,伦敦政经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science,亦简称为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或the lse)的创校历史并不算太长,校园景观也绝称不上壮丽。然而,在建校才迈过第一个世纪不久的今天,我们却可以笃定的说,凡是对西方社会科学主要领域有所兴趣的人,大概都不会对「lse」这个简洁有力的校名缩写感到陌生。
费边社的学术遗产
无疑的,说到英国的大学教育,同样位居于英格兰的牛津与剑桥是大家更为耳熟能详的世界
名校。西元一八八四年,费边社的核心成员之一,henry hunt hutchinson病逝,在生前他
瞩
咐同一思想战线的行动健将sidney webb(以及其他四位遗产托管人)变卖他的房产,以作为
社会改革之用,或他们认为更为合适的其他用途。webb却在未经一般法律程序的申请,也未
向社会公开募款或获得国家经费补助,以及预先成立一个筹备委员会的情况下,仅通过自己
私下所另筹到的一些经费,便毅然的展开他的教育事业。就这样,伦敦政经学院往后独霸于
英国社会科学界的辉煌历史,并在一八九五年十月在伦敦约翰街(john street)九号的几个
房间里悄然的掀开序幕。隔年,学校换了一个较大的场所,这也就是后来成为另一费边社知
名人物george bernard shaw之寓所的艾达尔费台街(adelphi terrance)十号,并于同年
十一月就地草创起之后与学院齐名的大英政治与经济图书馆。
学术传统
由于校名广泛流传的简写─the lse,只保留了经济学的第一个英文字母「e」,因此在华文
世界里还有不少人误以为在伦敦政经学院之外,还有一所同样出色的伦敦经济学院,活跃于
西方学圈。不过,从另一个观点来看,这样的误会之所以会生成,也或许是由于学院在经济
学领域的表现,始终是英国、甚至整个欧洲的翘楚,经过时间的积累,经济学系便自然而然
的成了一块与学校大名不可切割开来的金字招牌。关于这点,我们只要稍稍回顾经济学系的
师生迄今为止已经出过七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此一成就,即可见一斑。
政经学院的系所与研究中心,几乎包括了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在内,各自的学术表现也都十
分出色,在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审查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uncil)晚
近
一、二十年所做的评鉴报告书中,政经学院的整体成绩总是维持在全英综合大学的前五名之
内,若单就社会科学而言,则始终保持冠军的头衔。
校友的杰出表现
以数字来看,在一九二○年代,外国学生大约占了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到了一九六○
年代则是接近三分之一,时至今日则是逼近一半。若仅以二○○一年的研究生为例,其中英
国本土的学生只占了百分之三十而已,其余的百分之三十是来自其他欧洲国家,另有百分之
三十左右则是分别平均来自北美与亚洲。总括而言,校友所包括的国家别超过了一百三十五
个,这些国际校友并没有辜负学校的期盼。长期以来,他们之中任教于世界各地之著名大学
及学术机构、位居大型企业主管或担任政府要职者,不计其数。回顾过去一百余年的校史,
在就读过政经学院之各种课程的校友当中,就已经出现了将近四十位的总理或总统级的政治
领袖,这里面包括最负盛名的美国总统之一j. f. k. kennedy,以及我国的前任行政院长俞
国华先生。
百年来,几乎在任何一个政府的主政时期,政经学院的校友都会攻下英格兰中央银行的若干
董事席位,出任多个内阁部长职位,以及占据三十个以上的国会议员席数。相对于牛津与剑
桥,三十之数或许仍不够醒目;事实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说,这影响当代英国社会风貌
最甚的「三大名校」(the big threes),在国会议员的构成比例上,大概是三:二:一。
然而,我们可不要忘了,政经学院每年收进来的大学部学生只有一千余人,这个数目其实是
远远低于牛津与剑桥这两所综合大学的学生额度。这就难怪在比较政府的教科书上会有人说
:政经学院是英国国会议员的摇篮。